也說南宋歷史人物韓侂冑

翻開中國歷史,幾乎人人皆知岳飛的忠肝義膽,可是,同樣是在南宋時期,有一位在南宋政治、軍事上比岳飛影響還要大的人物,他罷黜程朱理學,治國講求實際力行。尊崇並予以平反岳飛冤獄,追封岳飛鄂王,追回秦檜諡號。並且軍事上北伐金國,這個人就是南宋一朝曾經為宰執的韓侂冑。

要說起韓侂冑的身世,那也是非比尋常,被宋神宗御筆定位為“兩朝顧命定策元勳”的韓琦,就是韓侂冑的曾祖父。

韓侂冑又是憲聖皇后吳氏之甥,宋神宗第三女唐國長公主之孫。可稱得上身世顯赫。

那麼,韓侂冑是從何時起進入南宋朝廷的決策核心的呢?

一,擁立宋寧宗之功

這還要從南宋紹熙五年,也就是公元1194年開始說起。當時在位的南宋皇帝為宋光宗。這位光宗皇帝本身體質孱弱,據說屬於精神類疾病。這一年,恰逢光宗皇帝的父親宋孝宗病逝,在祭祀典禮儀式之上,身為在位皇帝、又是宋孝宗之子的宋光宗卻堅持不出席,甚至也不為孝宗皇帝服喪,這都使得群臣議論紛紛,以致朝政混亂。

同年七月,宋皇室宗親、知樞密院事趙汝愚與時任知合門事的韓侂冑密議,先是委託韓侂冑走宮中路線,通過太皇太后,也就是宋高宗的吳皇后之地位威望,使宋光宗與李皇后的次子趙擴即皇帝之位。

韓侂冑不負眾望,把大家的想法呈報給吳太后,並取得了吳太后的首肯。

於是,就在祭禮進行的時候,知樞密院事趙汝愚首先懇請吳太后,代表百官恭請吳太后宣讀光宗皇帝禪位詔。於是,早有準備的吳太后就按照韓侂冑所交代好的口徑,宣讀詔旨;“皇帝心疾,未能執喪,曾有御筆,欲自退閒,皇子嘉王擴可即帝位。”群臣歡呼之間,請出嘉王趙擴,趙擴卻連連擺手不肯,畏懼因此背上忤逆不孝的惡名。趙汝愚再三勸進不得,趙擴對著吳太后連連行禮,口中道;“上告大媽媽,臣做不得,做不得”,無奈之下,吳太后臉色一沉,喝令太監取皇袍來,聲言要親自為趙擴披上龍袍。

在這種情況之下,趙擴才登基做了南宋的第四位皇帝,即宋寧宗。

寧宗趙擴繼位,韓侂冑擁立之功甚大,但當時韓侂冑的職位只不過是掌管朝廷宴席禮儀的一個閒散之職,所以擁立宋寧宗繼位之後,大家對韓侂冑的前景都很看好,認為韓侂冑最低能出任節度使之職。

可是,歡呼喧囂平靜下來之後,分配給韓侂冑的只是授為宜州觀察使,僅僅在原來職位上升遷了一級,韓侂冑對此的確是大失所望,對於趙汝愚等人的為人從此也頗有心得。

韓侂冑官職雖然沒有大的升遷,可是他原來就有個兼職,樞密都承旨,這個位置是專門傳達皇帝詔旨的職責。在宋光宗其間,這個職務沒有什麼用武之地,可是到了新皇帝宋寧宗上位時期,這個位置就彰顯出它獨有的威力。

在與新皇帝不斷地接觸當中,宋寧宗對韓侂冑極其欣賞和信任,韓侂冑的威信也愈加增高。

二,嚴禁理學,貶謫朱熹及其黨羽

由於擁立宋寧宗繼位之功,趙汝愚成為當時南宋朝廷的右相,大權獨掌。對於新皇帝,趙汝愚也極其關心,大力薦舉當時的大儒、道學宗師朱熹為侍講,連續不斷的為新皇帝宋寧宗灌輸理學觀念。

這期間,趙汝愚也感覺到韓侂冑的威望日漸增長,難以遏抑。做為皇帝侍講的朱熹則數次利用為皇帝講學的時機,迭次進言,干預朝政,與趙汝愚一起,試圖把韓侂冑排擠出朝堂之外。

可是,偏偏宋寧宗趙擴對這理學怎麼也聽不進去,由不欣賞,到厭棄,更開始不待見朱熹這個人,甚至直接說,“朱熹所言,多不可用”。皇帝再年輕,但是隻要他的意見一說出口,就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無人能夠與之匹敵。

於是,朱熹的侍講就被免職了。

嗣後,朝堂之上,對右相趙汝愚的彈劾之聲也是不斷,當時的御史劉德秀、楊大法、劉三傑都是韓侂冑的擁護者,甚至參知政事京鏜也與韓侂冑極度默契。

在這種情況之下,終於趙汝愚的相位不保,南宋慶元元年,宋寧宗趙擴以趙汝愚為宗室之親做宰輔之臣,不利社稷,免去相位,外放福州為知州。

在趙汝愚被罷相的同時,韓侂冑則加開府儀同三司,韓侂冑的支持者京鏜則升為右相。

隨著韓侂冑一派的得勢,朝野上下開始敢於對道學的虛偽與欺詐做決絕的揭發和披露。最終直指道學宗師朱熹,乃至於朱熹自己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荒誕、虛偽等不法之處,當時都把道學斥之為偽學。

南宋慶元二年,也就是公元1196年,宋寧宗詔書特下,禁止道學流佈。在當時的社會生活當中,官員們升遷、調動之時,都要註明是不是偽學黨徒?

這場可以稱得上南宋一朝劃時代的文化運動持續了四年之久,趙汝愚、朱熹、留正等59人被明列為偽學黨人,歷史上稱這個運動為“慶元黨禁”。

通過這次政治與文化的大的變革,以韓侂冑為首的一派絆倒了朱熹這個道學宗師,掃除了趙汝愚一派的朝堂基礎及其理論根基。

三,為岳飛正名,釐清忠奸

實際上,在整個南宋時期,朝野上下,大略就是這兩種思潮;一種是希望不要激怒金國,要小心翼翼維持著南宋朝廷的眼前和局,不惜以稱臣、稱侄,納幣輸糧來向北方的金國買和平。

另一種則是主張不忘徽欽二帝北獮之恥,積蓄國力,時刻準備收復燕雲之地,早日北伐。

毋庸置疑,韓侂冑就是第二種人中的代表。韓侂冑北伐的想法也是由來已久。

他執掌南宋中樞不久,就進行了一場“崇嶽貶秦”運動。對待南宋初岳飛、秦檜這兩個歷史人物的評價,公元1141年宋高宗趙構時期,岳飛被殺。宋孝宗之時,初步給岳飛追復原官,並加諡武穆,但是,也沒有大張旗鼓,更沒有涉及秦檜。

而到了宋寧宗嘉泰四年,也就是公元1204年的時候,此時,韓侂冑已經全面掌握了朝堂權柄。

於是,宋寧宗並韓侂冑君臣決定,追封岳飛為鄂王,兩年之後,南宋朝廷決定奪秦檜的王爵,諡號也修改為貶義。

這樣的公開崇嶽貶秦,就是一個最強烈的信號,也是對主和、妥協一派人物的警告,同時,鼓勵了主戰一方的士氣,朝野上下,抗金的情緒被調動起來。

四,領導“開禧北伐”

在韓侂冑執掌朝綱其間,由於他漸趨鮮明的抗金北伐立場,以至於很多前朝因為主戰而被罷斥的各級官員來向他靠攏看齊。這其中,就有為人所熟知的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

本來辛棄疾已經被棄置不用,長期賦閒在家。韓侂冑上臺之後,慕名將辛棄疾任命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而且,辛棄疾在韓侂冑籌劃北伐的時間段裡,也獻言獻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當時的金國國內正是各種矛盾交集,反抗勢力此伏彼起。辛棄疾正是敏銳的看到了這些,所以當他被起用之後,辛棄疾認為;“金國必亂必亡”。

這使得宋寧宗與韓侂冑君臣更加對北伐事業充滿了信心。

公元1206年,南宋開禧元年,韓侂冑任命3人為三路招撫使,各領其軍,準備向金國進攻,收復失地。

第一路為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其人又兼陝西、河東路招撫使。

第二路為郭倪兼山東、京、洛招撫使

第三路趙淳、皇甫斌兼京西北路招撫使、副使。

北伐的起始階段,宋軍是捷報頻傳,收復泗州、虹縣、新息縣、褒信縣。

在這種情況之下,韓侂冑決定由宋寧宗正式下詔,明令北伐,著名的“開禧北伐”拉開正式帷幕。

當時南宋朝野上下對北伐充滿信心。

重病之中的辛棄疾寫下這樣的詞句獻給韓侂冑:“君不見,韓獻子,晉將軍,趙孤存。千載傳忠獻,兩定策,紀元勳。孫又子,方談笑,整乾坤。”

可是,隨著戰事的不斷展開,面對著金國軍隊開始的兇猛反擊,南宋軍隊中軍備鬆弛、軍紀渙散、經年未曾實戰的缺點暴露無遺。

隨著持久大戰的開始,南宋朝廷之內的一些與韓侂冑意見相左的人開始不斷地掣肘。

尤為可恨的是,韓侂冑所託非人,他最信任的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在韓侂冑策劃北伐計劃的時候,就已經叛變金國,與金國商定獻出四州之地,但求金國封他做蜀王。

吳曦的叛賣行為直接在南宋對金的北伐軍事行動中產生了巨大的毀滅性影響。

金軍徑直穿過吳曦負責的軍事防線,安然東進,全無阻擋,破壞掉了宋軍的整個北伐軍事部署。

同年六月,韓侂冑使用丘崈為兩淮宣撫使,而這個丘崈接受任務開始,就把宋軍已經佔領的泗州放棄,揮軍後退。

此時的金兵已經變被動為主動,竟然兵分九路,壓向宋軍,整個戰爭形勢已經完全逆轉,金軍開始壓著宋軍打。而還是這個丘崈,擅自多次遣使與金軍談和,自行決定停戰。

吳曦一路完全叛變,丘崈一路懼戰主和,宋軍北伐的總指揮韓侂如坐針氈。

韓侂冑下了決心,解除丘崈職務,甚至自掏腰包二十萬,補助軍需,但戰勢卻越來越對南宋不利,朝堂之上促和的聲音也越來越大,試著派遣與金人談判。金人獅子大開口,要求割兩淮、增歲幣、賠軍銀,另要南宋北伐總指揮韓侂冑的項上人頭,方可議和。

韓侂冑只能決意再戰。

宋寧宗也想努力替韓侂冑支撐,所以下詔,南宋招募新兵,並詔旨辛棄疾為樞密院都承旨。

可是,此時68歲的辛棄疾重病臥床,見到詔旨之後,4天就病逝了。

開禧北伐失敗了。

就在韓侂冑謀劃再戰的時候,主和派史彌遠等人開始彈劾韓侂冑,以軍民死傷,財產損失為由,要求寧宗問罪韓侂冑。

彈劾的同時,以寧宗楊皇后與史彌遠為首,開始直接密議殺害韓侂冑,以結好金國。

於是,史彌遠矯詔指使權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等人,在韓侂冑上朝之時,挾持殺死了韓侂冑。

尤為令人髮指的是,韓侂冑被殺害之後,史彌遠等人為了討好金國,竟然把韓侂冑頭顱砍下,用盒子裝好,送到金國,並且全部接受金國增加歲幣銀30萬,犒勞金軍款項300萬的條件。

當時南宋發起北伐的時候,金國已經國力不支,即使最後與宋軍相搏擊的時候,也是色厲內荏,恫嚇居多。

宋軍如果在堅持、調整一個時期,勝利還是有希望的。

所以當看到韓侂冑的首級之後,金國統治者說:“韓侂冑死,金不足憂也?”

韓侂冑之死,如果反思一下,會得出驚人的結論,那就是,上自南宋的皇帝,下自普通百姓,都很大的程度上具有苟安之心。

如果北伐輕鬆地勝利了,則朝野上下樂見其成,但是,如果一遇到阻力,甚至失敗,那就會遭到無情的遺棄,而此前韓侂冑罷斥的道學黨徒,政治上的對手,都會把汙泥濁水潑向他。

韓侂冑所欽仰的岳飛尚且要經過大理寺審判,而一朝宰執,軍事領袖的韓侂冑,直接就被人用鐵錘擊死,然後,送給南宋的敵人金國,韓侂冑之冤死,是不是尤甚於嶽武穆?

更為歹毒的是,修撰《宋史》之時,公然把韓侂冑列為奸臣,又被後世道學、理學門徒所定位。

韓侂冑發動開禧北伐之時,其《討金國檄》中起首一句,及其有名;“天道好還,蓋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助順,雖匹夫無不報之仇”。韓侂冑為岳飛正了名,又試圖為忍受著靖康之恥的南宋一朝復仇雪恥。

可是,千古之下,為韓侂冑扼腕嘆息者夫復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