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是怎麼被發現的?

一個人浪漫497


早在秦始皇兵馬俑出土之前的1962年,考古工作者就對秦始皇陵園可能位於的一些地區進行過全面的考古勘察。考古人員根據史料記載,結合當時的一些文物出土,繪製了秦始皇陵的平面佈局圖,推算秦始皇陵範圍有56.25平方公里那麼大,引起考古界轟動。但秦始皇陵具體是不是就在這一區域,或者他的梓宮到底在哪裡,一直是個迷。

1974年,陝西關中地區大旱,距離西安30多公里的晏寨公社下河大隊西揚生產隊決定為了抗旱,要挖一口深井。


這年3月29日,正在挖井的社員們挖到了幾塊陶片,當時大家都沒有在意。因為陝西自古是文物大省,經常會在田間地頭挖到一些碎瓦片、陶片等物,當農民把這些碎片喊作“瓦爺”,大家早已見怪不怪,仍然繼續手頭的挖井工作。

隨著水井的深度增加,挖到離地面五米左右時,挖到了由青磚鋪成的一個平臺,上面還有幾個殘缺的弓弩機和許多堆在地上的青銅箭頭。大家扒開浮土再一看,平臺邊上有許許多多陶俑破碎的頭部、肢體。社員們雖然感到有點奇怪,但誰也沒多想,只是把這些東西清理出來放在邊上,仍然繼續挖井。


過了幾天,當時正在西安執行採訪任務的新華社記者藺安穩和王永安,聽說三十公里外的晏寨公社在打井時挖出了許多古代陶人,意識到這也許是一座古代墓葬,便一齊趕到晏寨公社調查。他們開始也並不知道這居然是千古一帝的陵墓,只當成了一座普通的漢代墓葬。但到了現場一看,挖出來的器物和隨葬品不像是普通漢墓的,兩人意識了也許下面有一座高規格的秦漢陵墓,於是在《人民是報》內參上發了一條消息,在消息的最後寫上了一句話:“這批武士俑對研究秦始皇時期儒法鬥爭和的政治、經濟、軍事,都有極大的價值。”

這個內參被分管文化的副總理李先念看到後,李先念預感到這也許是考古史上的一個重要發現,便派指示國務院副秘書長吳慶彤和國家文物局長王冶秋為首,成立了一支考古隊,開始對晏寨公社及周邊地區進行考古勘察。


考古隊來到晏寨公社後,在水井附近隨機找了幾個勘察點,沒想到隨便幾鏟子下去,帶來的驚喜不斷。大家意識到,這下面一定有一個規模極為龐大、等級極高的秦代大墓,於是,秦始皇陵的發掘工作正式拉開了大幕。

考古隊最先挖開的是一號坑這是一個面積14260平方米的長方形大坑,在裡面發掘出了三列武士俑組成的戰陣,每列七十名武士俑。後面是十一條坑道,裡面是由40路縱隊的六千餘件兵馬俑。其中有步兵部隊,有騎兵,有戰馬,還有戰車組成的多兵種戰隊。


之後的1979年到1982年和1996至1998年的兩個時間段內,先後發掘出發二號坑和三號坑,2016年11月,在對秦始皇陵最新的鑽探工作中,又新發現了大量陪葬坑。

國家對秦始皇陵的保護十分重視,先後駁回了以某老為首的一些專家的大規模發掘的請求,決定在條件沒有成熟之前,暫不發掘秦陵,避免再次出現某老當年發掘萬曆皇帝定陵時,無數珍貴文物遭到不可逆破壞的一幕。


1979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成立,2010年國家文物局將秦始皇陵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2013年秦陵又被列入"十二五"期間重要大遺址,並建設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陵是世界第八大奇蹟,是同埃及金字塔相媲美的世界文化遺產,我們一定要保護好。


笑語千年


搞錯了吧?應該是問秦始皇兵馬俑是怎麼被發現的啊,因為秦始皇陵兩千多年來大家都知道其坐落於驪山腳下,談不上發現一說。

當然如果不是1974年夏天的那場大旱,如果不是老農那神奇的一鋤頭,或許秦始皇這位千古一帝,將會有著更多的安靜。

這個發現過程極頗為傳奇。

1974年夏,炎熱的烈日摧殘著陝西省的每一個角落,乾旱的土地如同皴裂崩血的皮膚一般令人觸目驚心。

位於陝西省臨童縣的西楊村已經近兩個月滴雨未落了,得不到雨水灌溉的農田逐漸呈現出一片頹廢的死象,依靠耕種生存的老農民們,為了獲取拯救土地的水資源而在村口處挖掘水井,然而老農民們並不知道,這一挖,便是“千軍萬馬”。

水井挖了整整三天,當挖到第四天的時候,一顆陶製的人頭從坑中滾了出來,七十年代的老農民們尚未破除封建的迷信思想,村民們紛紛認為這顆陶製的人頭會為村莊帶來不幸,於是匆匆的將陶製人頭埋了回去,又將尚未完工的水井用黃土填好,但是村莊缺水的情況並沒有得到解決,老農民們只好另擇地點再次挖井。

也許是天意難違,也許是冥冥之中自有註定,這一次,挖井的老農民們,挖出了一尊完整的人型陶俑。

西楊村的村支書凝視著陶俑思來想去,漸漸覺得此事非同一般,便寫了一份報告,上交給了當地政府。

陝西省博物館、臨潼縣文聯等文物相關部門的專業人員進行實地考察之後,將一份詳細的文物考察報告上報給了國家。

翌日上午,當地的公安機關前往挖掘出陶俑地點進行保護工作,幾小時之後,國家文物部門的數位專家級人物趕到西楊村進行詳細勘察。

經過數位考古專家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晝夜不懈的挖掘,一座沉睡在地下的巨大俑坑重見天日。

俑坑中站滿了身披鎧甲、手持戰戈、容貌古樸、栩栩如生的人型陶俑,專家將這座規模宏大、場景壯觀的俑坑臨時命名為“一號俑坑”。

隨著考古挖掘工作的不斷進展,“二號俑坑”、“三號俑坑”陸續被挖掘出來,專家們通過研究人型陶俑的外形、年代,判斷出陶型人俑的燒製年代為遙遠的秦始皇時期,專家們將人型陶俑命名為“兵馬俑”。

雖然“兵馬俑”的出土是一次美麗的意外,但卻撕下了秦始皇陵的幕布,使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完美的呈現在了全世界的眼前。

“秦始皇陵兵馬俑”是我國考古歷史上的重大發現,亦是閃耀古今的一筆雄厚的文化資產。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發掘了兵馬俑,但僅僅是部分挖掘,考古工作者們沒有繼續挖掘,至於不遠處的秦始皇陵,更是完全沒有想法。由於之前定陵事件的慘痛教訓,咱們國家文物部門定了規矩,不會主動發掘帝王陵墓。因為咱們還沒有能夠妥善保存文物的技術,之前兵馬俑被髮掘出來乃是彩色,結果很快顏料便氧化脫落,成了今天咱們所看到的樣子。

為了防止文物遭到破壞,還是讓其長眠地下為好。

所以大家的首要工作是保護秦始皇陵,確保秦始皇的安寧!


白話歷史君


秦始皇陵談不上是怎麼被發現的,因為秦始皇陵的宏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自建成之日起,便屹立在驪山腳下。

即便經過兩千多年的風吹雨打,時代的潮起潮落,秦始皇陵堅固的城垣和富麗堂皇的地面宮殿群已化作塵土,但高大的封土堆,依然像一座山一樣屹立在地面之上,顯示著千古一帝的氣勢和威嚴!

所以,秦始皇陵人人都知道在那裡,談不上被發現,1974年,被發現的實際上是兵馬俑坑,它只是秦始皇陵外圍四百多座陪葬坑的一座,卻依然震驚了世界,可想而知整個帝陵工程規模有多大!

發現兵馬俑坑

1974年3月,臨潼地區迎來大旱,西楊村村民楊志發等人打井時,發現殘破的陶俑,當時無人意識到它能與“世界第八大奇蹟”沾邊,村民甚至拿去嚇老鼠、當枕頭。

當地文化館的工作人員趙康民聽說了此時,憑著自身職業的敏感,覺得此時不簡單,於是他騎自行車去現場觀察後,將這些殘俑帶回文化館修復。就這樣,兩個秦武士俑第一次展示在世人面前。

當年7月,趙康民和當地文化館的工作人員組成考古隊,對當初村民打井的地方進行考古挖掘,也就是秦兵馬俑1號坑,隨後發現了2號坑遺址和3號坑遺址。不過當時處於特殊時期,處於對文物的保護,地方考古隊決定暫時保密,等待時機恰當後再上報情況。

但此時正好遇到中新社記者藺安穩回鄉探親,從村民口中聽說了此事,於是他向趙康民瞭解情況,趙康民如實將情況作了說明,並叮囑藺安穩一定要保密此事。

藺安穩回京後,立即寫了一篇《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的情況反映,交給了內參。這份內參隨即受到國家高層的重視。隨後國家考古隊進駐臨潼,開始大規模挖掘兵馬俑坑。

就這樣,規模巨大的兵馬俑軍陣顯現在了世人面前!

秦始皇陵為什麼有這麼多兵馬俑

古人一直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相信靈魂不滅,人死了只是肉身的消亡,而靈魂仍然活在另外一個世界。凡是生前所擁有的權力和財務,在死後的世界也要繼續享受!

慘烈的人殉制度便應運而生,併成為商周時期喪葬制度的一部分,王侯貴胄會將生前喜愛的女人,戰俘,奴隸統統殺死陪葬,讓這些人在另外一個世界繼續侍奉自己,而且,殉人的多少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像已經挖掘的秦公一號大幕就發現了186具殉人屍體。

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殉葬制度越來越受到世人的反對,像《秦風-黃鳥》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創作的。到了戰國時代,諸侯之間的戰爭不斷,人口已經成為了國家的最重要的財富,所以紛紛廢除了殉葬制度,像秦國,就在秦獻公時期,明確禁止了殉葬!

那墓主人在另外一個世界,誰來服侍呢?也不知道是那位天才發明了陶俑,用以替代活人殉葬,並在後世得到的廣泛應用,戰國後期和秦漢時期挖掘的很多高等級大墓都發現了規模不等的陶俑坑,就是這個原因。

這就是兵馬俑的前世今生!


長安旭哥


題幹所問的應該是秦始皇陵兵馬俑是怎樣被發現的。因為秦始皇陵自古以來,世人皆知,其就坐落在今陝西省驪山腳下。

而關於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則頗具傳奇。

1974年,初春時節,今陝西省臨潼縣一帶出現了較重的春旱。為了抗旱,當地村民紛紛擇地打井,以尋找水源。

是年3月,該縣驪山鎮晏寨公社下河大隊西楊村生產隊亦決定打一眼機井抗旱。

彼時打井,不同於今天我們看到的利用機械設備,而是全憑人力輪流下挖,然後將井中泥沙陸續運出。

3月29日,社員楊志發等人陸續下井發掘。隨著深度的不斷增加,到了離地面4,5米深的地方時,除了泥沙,他們在井下突然發現一些形狀怪異,殘破不全,看似用泥土燒製的陶俑碎片。而隨著繼續深入,破碎陶俑碎片越來越多。不僅如此,他們還挖掘到了比真人頭還大的完整陶俑頭、青銅箭頭、銅弩機、古代磚頭等物品。

對於這些從井中挖掘出來的,尤其是那些比真人頭還大的陶俑頭,當地人深感這是一種不詳之兆,紛紛燒紙焚香叩拜。

村民打井挖掘出陶俑頭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傳遍全縣。

(趙康民在修復兵馬俑)

次月25日,時任該縣博物館館長、有著資深考古經驗的文物考古專家趙康民聽聞此事後立刻來到了西楊村。在西楊村,趙康民仔細審視了堆放在井口周邊,橫七豎八的陶俑殘品。憑藉專業知識及多年的考古經驗,趙認定這是“秦代武士俑”。考慮到該地距離秦始皇陵遺址保護區僅1.5公里,他再次斷定這些陶俑就是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品。

為避免這些珍貴文物被隨意丟棄或再次遭到破壞,第2天,趙便和其他工作人員將這些破損的殘俑運到了本縣博物館。

在縣博物館,耗時3天,趙將這些殘損陶俑碎片經過反覆拼裝,復原成了兩個栩栩如生,面色冷峻,身著鎧甲,身高達178公分的古代武士俑。

不久,新華社的一名記者在臨潼縣博物館裡見到了這2個復原後的高大武士俑,並聽取了趙康民館長對武士俑的詳細介紹,回京後他馬上趕寫了一篇內參,後來這篇內參引起了國家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隨即國家開始組織文物相關部門進行發掘。

是年,7月15日,一支有著豐富經驗的考古專家組成的工作隊,開進了距離驪山秦始皇陵不遠處的西楊村。自此一場震驚世界的巨大考古發掘開始映入人們眼簾。

自那時起,一個深埋地下,長達兩千多年的巨大陪葬坑重現人間。它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有著“世界第八大奇蹟”之稱的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大坑。

也是自那時起,神秘的秦陵開始再次引起世人矚目。


(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大坑)

在一號大坑,經過考古工作者辛勤耕耘,共出土了8000多件兵馬俑,這也是我們現在在秦陵兵馬俑博物館看到的樣子。

除了一號坑,考古工作者通過勘探,又在一號坑兩側發現了二號、三號兩個大的殉葬坑。三個大坑呈“品”字形排列,總面積有50個籃球場那麼大。


(二號坑出土的彩色陶俑)

不同於一號坑陶俑的彩色單一,二、三號坑出土了大量的彩色陶俑。

除了大量陶俑,三大坑還陸續出土了數量龐大的青銅兵器、古代戰車、戰馬、弓弩等殉葬物品。他們儼然一支訓練有素、武裝齊備的龐大軍事力量。


(兵馬俑坑出土的銅車馬)


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司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上面這段文獻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通過司馬遷的記述,我們可以得知,當年為了修造自己的陵寢,秦王嬴政共從全國強徵了70多萬民工。

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兵馬俑坑只是秦陵陪葬坑的很小一部分。目前已知,在秦陵周邊像這樣的陪葬坑,大大小小還有四百多座!由此,我們可以想象整個秦陵的規模將是何等的龐大。

據記載,嬴政繼位的次年即開始為自己修造陵寢,後又用時9年才將陵園的主體工程完工,直到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仍未全部告竣,前後共耗時長達39年。其用時是中國帝陵建造之最。

古人講究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帝王尤其如此。他們生前享盡人間至高無上的權利與榮華,死後更是想繼續延襲這種待遇,故在生前他們就開始為自己建造規模宏大的陵寢。不僅陵墓建築規模宏偉,死後的陪葬品更是價值連城,不可計數。凡此種種,皆是為在死後還能繼續享受這些榮耀。


(今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兵馬俑的發現,冥冥之中,彷彿是天意。若不是1974年,村民在打井中無意被發現,這些成千上萬件珍貴的陶俑、兵器可能依舊沉睡於地下。

兵馬俑的發現又直接揭開了秦陵的考古序幕。

兵馬俑未發現前,人們只能通過文獻記載對其有個大概瞭解,而兵馬俑的無意發現則直接將文獻記載變成了現實。秦陵自此重回人們視野。

而兵馬俑的出土也為研究秦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提供了第一手實物資料。透過這些珍貴的文物,我們能夠直觀感受到處在那個時代,古人高超的智慧和技藝。

眾所周知,由於考古技術、歷史等方面原因,目前國家對秦陵的主體部分採取了嚴格的保護措施,短時間內將不會進行任何發掘。


小司馬說


郭沫若曾經對周恩來表示,想要發掘秦始皇陵墓,但是周恩來給他駁回了,並且肯定的說:“十年之內不要再提此事了。”

因為郭沫若貿然發掘古代陵墓,造成很多損失,許多文物在遇到了空氣流動之後,眨眼間灰飛煙滅,一點痕跡都沒剩下。

在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不發掘秦始皇陵墓是正確的決定,因為秦始皇陵對於我國來說,意義重大,這是我國第一位皇帝的陵墓,其中或許包含了無數的珍寶和文物,對我國曆史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秦始皇陵始建於公元前246年,歷時39年,到公元前208年建造完成,整體造型,模仿了當時的皇宮咸陽,堪稱是地下宮殿也不為過,這樣規模的一個皇陵,在中國歷史上稱最。

秦始皇陵至今2000多年,也曾經歷多次災難,但是好在都有驚無險的挺了過來,雖然受到過破壞,但是整體上還是保持了一定的完整度。

正因為秦始皇陵的偉大,所以郭沫若才那麼想發掘,親眼目睹中國第一位始皇帝陵墓的威嚴,但是秦始皇陵是國家瑰寶,不可能因為他個人的私願,就冒著極大風險發掘,這樣的做法顯然不可取。

秦始皇說過一點這樣的話:朕統六國,天下歸一、築長城、鎮九州龍脈、衛我大秦、護我社稷。朕以始皇帝之名在此立誓,朕在,當守土開疆。掃平四夷,定我大秦之基。朕亡,亦將身化龍魂,佑我華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為證,天地共鑑,仙魔鬼神共聽之!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可見秦始皇對自己的陵墓有多麼自信,不過他“傳之無窮”的願望顯然沒有實現,僅僅二世即亡,想必這樣的結局秦始皇始料未及。

秦始皇陵在這2000年來,有多次記錄曾經被盜掘過,但是卻都沒辦法查實。例如《水經注》記載了秦始皇陵墓,曾被項羽進入,盜掘,但是這樣的記載並無法證實,在秦始皇陵找不到這樣的痕跡。

秦始皇陵這麼多年來保存完好的原因,一個是當時劉邦建立漢朝時,對秦始皇陵保護的態度,這樣保護的做法,讓後世皇帝紛紛效仿,畢竟劉邦作為攻破秦朝的人都不破壞秦始皇陵,後世皇帝自然也不願意讓天下人說他們是暴君,於是紛紛效仿劉邦的做法,派人保護秦始皇陵。

再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秦始皇陵建造39年,其中規模浩大,包羅萬象,灌注了無數水銀,製作成河流模樣,貫穿整個陵墓,同時使用機器推動水銀流動,並且以寶石等物,在陵墓之頂,製作星空分部,可以說,秦始皇陵內部就是一個縮小版的真實世界,令人敬佩。如此大手筆的製作,保護措施定然也不俗,單單這些水銀,就讓人望而生畏,後期專家勘探的時候,發現土壤裡含有汞,根本不敢貿然開發,恐怕這無數水銀,讓這方土地成為寸草不生的焦土。

考古隊都無法解決的問題,盜墓賊首先很難來到秦始皇陵,即使來到,也無法完成安全進入,盜寶而出,基於這樣的情況之下,秦始皇陵才能基本完整的保存下來。

秦始皇陵從古代到現代,都沒有隱藏,因為這樣大規模的陵墓根本無法隱藏,也就談不到是如何發現的了。倒是秦始皇陵兵馬俑確實是近幾十年才發現,也是來自一個偶然。

在距離秦始皇陵1.2萬米的地方,陝西省臨潼縣晏寨公社下河大隊西楊生產隊的人在1974年3月,因為乾旱在此尋找水源,打井。

當時挖到了一個“瓦罐”,繼續挖下去,才發現這不是什麼“瓦罐”,而是一個人形的製品。後來又挖到了好多的銅箭頭、銅鏃、銅弩機等物品,此時村民已經知道自己挖到了什麼了,他們有見識的,知道這是挖到了古代的東西,於是將物品交到縣裡文化局。

也有的人認為這是挖到了“瓦神爺”了,在當地很相信這樣的“瓦神爺”,他們認為挖到了“瓦神爺”會有厄運,嚇得當地的老人晚上燒香磕頭的認罪。

當地還挖出了不少的秦磚,不過秦磚大家都不害怕,當地的村民都拿秦磚回家蓋豬圈、蓋牆,還有的當枕頭了。

直到專家到來,通過進一步發掘,越發掘越心驚,最後終於發現了“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陵兵馬俑,震驚世界,也震驚了當地的村民,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用秦磚蓋的豬圈有多貴。


秦始皇陵很早就被保護起來,其中機關重重很難發掘,保存相對完整。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在1974年3月打井的時候第一次發現,隨著深入開發,“世界第八大奇蹟”現世。


野史日記


秦始皇陵是怎麼被發現這個問題問的不妥,自古人們都知道秦始皇陵的位置,因為封土堆特別大,且史書都有關於位置的記載,周邊百姓都知道那是秦始皇陵。詳見下圖。

關於秦始皇陵的發現一詞只能用於秦始皇陵陪葬兵馬俑的發現身上。

秦始皇兵馬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的兵馬俑坑內。

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1974年7月15日,省文物局派出了秦俑考古隊開赴發掘現場。隨後,西北大學考古專業的師生也前來支援,他們在965平方米的試掘方內清理出與真人真馬相仿的陶俑500餘件,陶馬24匹,木質戰車6乘和大批青銅兵器、車馬器。通過試掘和鑽探,一號兵馬俑坑總面積14260平方米,內含陶俑、陶馬約6000件。1978年,法國前總理希拉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蹟,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蹟了。不看秦俑,不能算來過中國。”從此秦俑被世界譽為“八大奇蹟”目前已挖掘出3個俑坑。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早在1932年,西安臨潼嶽溝村民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側的內外城間挖墓,就在地下一米深處發現一個跽坐俑,可惜沒多久這個跽坐俑不翼而飛。後來聽人說被一個古董商賣到上海,亦不可知。1948年,上焦村民在秦陵東外城取土,接連發現了兩個跪坐俑。有好事者說它是神,把它放到附近的一座廟宇供奉起來,取了個雅名“瓦盆爺”。這“瓦盆爺”雖未登上博物館的大雅之堂,但卻從埋入地下2000餘年的土坑中,一躍而成為地上廟宇裡的神,這才得以倖存。50年代初被臨潼縣文化館收藏。1957年,原文化部長鄭振鐸來陝西考察,看到這兩個跽坐俑後說:“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前,1956年(應為1948年)出土的一對大陶俑,乃是今日所知的唯一可信的秦代人物形象。”

後來,在兵馬俑驚人現世後,生活在周邊的一些長者紛紛回憶,自己原先也挖出過瓦人,只可惜當時並不認識啊。還有人將挖出的瓦人當成怪物,砸的粉碎。在許多的錯過之後,日子來到了1974年的西楊村,這一次,“奇蹟”終於沒有同我們失之交臂。

1974年3月,當喧鬧的春天又一次來到驪山腳下的時候,西楊村一年一度的打井工程開始了。這天,生產隊長楊培彥和副隊長楊文學,來到村子西南邊柿園一角的西崖畔上。他們一會兒望望驪山的峪口,一會兒又環顧周圍的地形。用钁頭在一塊長滿刺薊的地面上,畫了一個大圓圈,這是為了隊上打井所確定的井口位置。此時的他們,全然不知道這個不規則的圓圈,將意味著什麼!

第二天,以楊全義為組長的6個青壯年勞力,就在畫圓圈的地點開挖了。工程一開始挺順利的,可是想不到兩天之後就遇到了堅硬得像石頭一樣的土層;當挖到約3米左右的時候,又出現了一層厚厚的紅土。在3米深的土層下面突然出現紅土,這簡直不可思議。農民猜測說:“這莫不是先輩手裡的一個磚瓦窯吧?”不到一個星期,這口直徑為4米的大井就已深入地下近4米。當時,他們手中的那把钁頭離震驚世界的龐大軍陣,只有一步之遙了。歷史記住了這個日子——1974年3月29日,當楊志發的钁頭再輪下去又揚起來的瞬間,秦始皇陵兵馬俑軍陣的第一塊陶片出土了。同時,井下也有人發出驚呼“瓦盆爺”!擺在面前的是一個陶製人頭,形象恐怖。

當時的村民們還信守著祖祖輩輩的傳言,這還是些不祥之物嗎?

“西楊村挖出了瓦盆爺”的消息,在方圓村子不脛而走,人們紛紛前來圍觀。此時公社一個叫房樹民的水保員前來檢查打井,再仔細觀察了打井的現場後,房樹民叮囑說:“這個井暫時不能再打了。”

接到水保員的電話後,縣文化館的3位同志當即飛車趕來。有一個約40歲左右的,名叫趙康民,就是專管文物的。他仔細地查看了這些“瓦盆爺”後,果斷地說:“什麼瓦盆爺,很可能是國寶!”說著,他取出自己隨身帶來的一疊麻紙,細心地將比較完好的俑頭、俑身和俑腿全部包紮了起來,放上車子。然後囑咐幹部、社員,要他們用蘿篩將井口旁那堆混有陶俑碎片的紅土,全部篩過一遍,以便將每一塊碎片都收集起來,連同弩機箭鏃隨後一併送交縣文化館。

始而好奇、繼而高興的社員們,在送趙康民回縣的時候,禁不住紛紛問道:“這些玩藝是不是秦代的呢?”趙康民興奮地說:“現在還很難說。如果是秦代的話,那就是千金難買!”第二天,裝滿6架子車的陶俑碎片,到了臨潼縣文化館。於是,全世界所有博物館都罕見的第一批特大陶俑的修復工作,就在著名的驪山華清池旁這個小小的文化館陳列室的一角開始了。把一塊塊碎片找到一起,按照原來的茬口用樹脂膠又將它粘合起來,即使是姑娘的繡花也不能比它更細緻。這位年輕的考古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地摸索著,細心地工作著,他要用自己的雙手把文物修復,待弄清個究竟後,再具文上報。就這樣,使得這個重大文物發現的消息,在兩個多月的時間內,還不為外間所知。

驚動中央

在這期間,一個在中國新聞社工作的、名叫藺安穩的記者,回到家鄉臨潼縣來探親。這樣,趙康民慘淡經營、不為外間所知的修復工作,進入了這個記者的視線。“啊,這麼重大的發現,為什麼不上報?”記者望著一個初步修理好了的鎧甲俑和兩個短褐俑問道。“連我自己還沒有完全弄清它,該怎麼上報?”年經的考古人員也不無道理。

6月24日,藺安穩探親假滿回京。第二天,這位記者便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寫了一份情況反映,交給了《人民日報》編輯部。這就是關於這個驚人發現的第一次內部的文字報道,記者不像考古人員那麼縝密、嚴謹,他根據自己直觀的判斷,徑直地題為《秦始皇陵出現的一批秦代武士陶俑》。

他寫道:“陝西省臨潼縣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一批武士陶俑。陶俑體高1.68米,身穿軍服,手執武器,是按照秦代士兵的真實形象塑造的。“秦始皇陵周圍以前曾出土過陶俑,但都是一些體積不大的跪俑,像這種真人一樣的立俑,還是第一次發現。特別珍貴的地方,在於這是一批武士。秦始皇用武力統一了中國,而秦代士兵的形象,史書上未有記載。這批武士陶俑是今年三四月間,當地公社社員打井時無意發現的。從出土情況推測,當時陶俑上面蓋有房屋。後來被項羽焚燒,房屋倒塌,埋藏了兩千多年。這批文物由臨潼縣文化館負責清理發掘,至今只清理了一部分,因為夏收,發掘工作中途停止了。……”

這則內部情況一經印發,毛主席、周總理以及中央有關部門的領導同志,很快地得知這一重大消息。僅僅幾天工夫,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同志的親筆批示就到了國家文物局:“建議請文化局與陝西省委一商,迅速採取措施,妥善保護好這一重點文物。”

7月6日,國家文物局文管處的處長陳志德等,攜帶李先念副總理的重要批示直飛西安。到達西安後的第二天,陳志德等就由省文管會的同志陪同,來到了發掘現場。

經過小規模的開掘,又有一批武士俑屹立於土坑之中。專家們一到現場就驚異得不可名狀。儘管他們經常天南海北的奔波,對文物的見識與閱歷堪稱廣闊,但此刻當他們站在這些“陶俑巨人”面前的時候,激動得不知說什麼好了。這次考察,正式確定了由陝西省委指派有發掘工作經驗的同志,組成考古工作隊,繼續對現場進行認真的清理和發掘。

根據這個決定,7月15日,由陝西省文管會、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秦俑考古隊,來到了西楊村。就從這一天起,國際考古史上壯麗的一頁揭開了。“第八奇蹟”秦俑正式發掘,震動了全球。

從此之後,兵馬俑便以其空前的規模迎接著來自全球的驚歎。當我們站在21世紀的時空,去檢閱一支公元前二世紀整裝待發的古代軍隊的時候,誰能說不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奇蹟呢?而直到今日,它還在不斷創造著新的奇蹟。誰也不知道,秦陵兵馬俑的奇蹟什麼時候完全現世。


長安城不良人


秦始皇陵作為中國古代第一位封建皇帝秦始皇的帝王陵墓(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臨潼縣城東五公里驪山北麓,作為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保存最為完好、規模較大的皇陵。秦始皇兵馬俑作為皇陵中最為重要和廣為人知的部分之一,於1974年被髮掘,共出土真人、真馬一致大小8000餘件,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最為偉大發現之一”,並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為“世界遺產名錄”。

如此龐大的工程又是如何展現在人們眼中的呢?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

秦始皇陵最初是被陝西潼縣楊村村民打井時發現的。原先,這裡祖輩流傳有地底深處有“瓦王爺”的傳說。在1974年的一個夏天,村民們為了抗旱救災,在村南柿樹林畔打井,挖到5米多深的地方的時候 ,竟然真的發現了“瓦王爺”—— 一個陶製的人頭雕塑像。正好一位幹部來檢查打井進度,見到這個情景,他急忙把這消息報告給縣文化館。經過文物部門幾年的勘查和發現,氣勢非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終於展示在世人面前。

秦始皇陵就這樣被公佈於世,後經過考古人員的發掘勘探。在離地表5米處發現了1000於個手持兵器的兵馬俑者。在之後又陸續發現了2號坑、3號坑,4個坑的陶俑加起來有1000餘個。

秦始皇皇陵兵馬俑的發現奠定了秦始皇陵發現的基礎,在由後來考古學家向世界準確定位了秦始皇陵的準確位置。秦始皇陵的發現也是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史上偉大發現之一,更是想世界人民展現了中國古代勞動力的璀璨成果和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偉大輝煌。




三分文說


秦始皇陵是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而且秦始皇陵出土的陶俑等文物都具有極高的勘探和研究價值。但是在秦始皇陵重現天日的同時,人們也產生了一個疑問,秦始皇陵的建造十分隱蔽,而且也做好了很多防護措施,究竟是怎麼被人發現的呢?

其實秦始皇陵的發現並不是有意為之,這一年是1974年,秦始皇陵的所在地陝西省臨潼縣正處於乾旱,由於乾旱太嚴重,導致當地的村民的水源供應成為了大難題。為了解決水源的問題,就有人開始在村子裡打井,並通過這些井來取水。在打井的過程中,有人發現了一個陶俑的頭,這一發現可給村民嚇壞了,因為當時的人還比較迷信,所以就認為這不是好兆頭,所以不僅將頭顱重新埋了回去,也不在那裡打井了。其實當時村民發現的就是秦始皇陵中的兵馬俑,後來有人相繼在這片區域內看到了陶俑的碎片和一些陶俑的身體部位,隨後得到了有關部分的重視,並開始有考古專家來到現場進行勘探和發掘。

通過專家們的努力,很快就在當地發現了一個巨大的俑坑,俑坑中的兵馬俑大多保存完整,隨後又相繼發現了第二個第三個俑坑。可以說這些發現震驚了考古學界,同時也為我國的考古工作帶來了更多的珍貴信息。隨著兵馬俑的相繼出土,專家們慢慢摸索出了秦始皇陵。秦始皇陵的規模宏大,而且皇陵的設計十分精細,這些發現都讓考古專家們感到驚歎不已,隨著秦始皇陵的勘探工作繼續進行,秦始皇陵的全貌也漸漸展現在世人的面前,如果不是當初陶俑被發現,也許秦始皇陵會永遠躲藏在地下無法見到天日。

但是有一點比較遺憾的是,雖然秦始皇陵已經被發現了,但是由於考古技術受限,所以無法通過合適的方法將地宮打開。所以現在人們對秦始皇陵的地宮非常好奇,只不過如果貿然行動,可能會讓地宮中的重要文物遭到破壞,所以在沒有足夠的技術保障的情況下,是不能夠對秦始皇陵的地宮隨意進行發掘的。但是相信隨著技術的提升,以及國內考古工作的發展進步,將來人們能夠看到秦始皇陵的全貌,地宮中的文物也將會重見天日。


歷史課課代表


大家好!我是YUE歷史小作者。

秦始皇裡的發現可以算的上是機緣巧合,1974年的時候在陝西省臨潼縣距離現在的秦始皇陵東面的西楊村正處於乾旱時期,農民為了獲取水資源就在村旁打井取水,村民在打井過程中挖到了一個陶製的人頭,由於當時村民比較迷信,認為挖到人頭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情,所以又將挖出來的陶製人頭埋回去了。之後當地村民又在那片區域挖出了其他陶製人的身體部件,這才引起了當地村民的關注,他們把這件事情上報了當地政府,政府又上報國家,國家派文物部門前來勘察。文物部門的考古專家經過鑽研和發掘發現了離地面五米下的一座俑坑,這座俑坑的發現震驚了世界,這座俑坑裡站滿了手持兵器身披鎧甲威武雄壯的士兵,同時這就俑坑被命名為一號坑,一號坑被發現後考古學家經過進一步的勘察和發掘工作發現了二號坑和三號坑,三個坑裡面的陶俑有加起來多達數千個。

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奠定了秦始皇陵被發現的基礎,通過秦始皇兵馬俑周圍的勘察和研究,考古學家準確確定了秦始皇陵的位置。秦始皇陵的發現是我國考古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考古活動之一,秦始皇陵的發現也向全世界彰顯了我國的古代文明的燦爛和我國文化資產的雄厚。

秦始皇陵地宮圖片

秦始皇陵除了現在已經被展出的兵馬俑之外還有地下宮殿,秦始皇陵地下宮殿也被稱為地下宮。秦始皇地下宮位於陝西省驪山,經過專業人員的勘測,現在已經初步可以繪製出地下宮的平面圖。

在整個秦始皇陵中最隱秘的就是地下宮部分了,由於地下宮規模大,而且內部建築結構複雜,挖掘難度大,所以至今地下宮的真面目還沒有展現在世人面前。雖然地下宮並沒有被真正挖掘,但經過科研人員的努力,現在已經可以大概繪出地宮的結構圖。

一直以來人們對秦始皇帝陵地下宮都很感興趣,但現在我們國家僅僅挖掘出了帝陵兵馬俑部分,對於地下宮內部的結構和設施還是一無所知。如果您在網上搜索“秦始皇帝陵地下宮的圖片”,是可以看到很多的搜索結果,在這些結果中很大一部分是考古學家根據地下宮表層勘測的平面圖,想象繪製出來的。還有一部分關於地下宮的圖片是已經被挖掘出來的帝陵的照片,這些照片並不是完整的地下宮圖片。如果您對秦始皇帝陵地下宮很感興趣的話,您可以通過目前考古學家繪製的地下宮圖片展開想象。

目前,能被找到的所有圖片都不足以滿足歷史愛好者對秦始皇陵地下宮的想象。真正的地下宮圖片只有在帝陵完全被挖掘後才可以看到,我們一起期待這個世界奇蹟的真正面目吧!

秦始皇陵挖掘了嗎

中國古代的帝王對陵墓一直是很重視的,在他們看來死亡是神聖的,古代的帝王往往很注重死後權利的體現。秦始皇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之一,他曾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混亂的局面,統一了中國。秦始皇也是我國曆史上最神秘的皇帝之一,他的神秘之處與他氣勢恢宏的皇陵有關。秦始皇陵不光所處地理位置神秘,而且皇陵內的構造複雜還有各種機關。考古學家已經準確找到了秦始皇陵的位置,但並沒有對秦始皇陵進行挖掘。

那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是村民在挖井的時候才發現的。





YUE歷史小作者


秦始皇的大名,我想各位讀者朋友們都不陌生,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帝皇,始皇帝嬴政總是讓人記憶猶新。細數他的一生我們會發現嬴政是個極具爭議的一個人,一方面他橫掃六國,建立秦朝,讓黎民百姓免受戰亂之苦;另一方面他又用苛捐雜稅肆意剝削百姓,使其再次陷入苦難。

但不管怎麼說,秦始皇治下的秦朝也曾強盛一時,讓後世之人為之側目。而作為這一切的主導者,嬴政自然會享受極高的待遇,就拿其葬身之所秦始皇陵來說,它花費了極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歷時三十八年才最終完成,陵墓規模之宏偉讓人歎為觀止。

至於秦始皇陵的下落自古以來便是透明的,它位於現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只不過由於它的防盜措施過於嚴密,數千年來居然沒有一個人能夠染指其分毫。所以題主想問的應該是秦兵馬俑如何被發現的,關於秦兵馬俑的發現歷程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早在1932的時候,西安的村民就曾在地下一米深處發現了一個兵馬俑,可不知怎麼的這個兵馬俑在不久以後便離奇消失了;到了1948年,上焦村民在秦皇陵東外城取土的時候再次發現兩個兵馬俑,當時的人們認為這是神物便將其供奉於廟宇之中,因此它們也得以保存下來。

常言道:一次是巧合,兩次是意外,那三次就是命中註定。1974的時候,兵馬俑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當中,當時西楊村適逢乾旱水資源緊缺,經過商議村民們決定打兩口井以緩解燃眉之急,在仔細觀察周邊地形以後,他們最終將鑽井點放在西崖畔。

第二天一早,村民們便按照計劃開始挖井,起初事情進展的很順利,但是挖到一米之時村民們便驚訝地發現土層開始慢慢變硬,並且出現了詭異的磚紅色,此時土塊就好像燒過的磚窯,其堅硬程度能夠讓挖掘者的手臂被震麻。

強忍住內心的疑惑,村民們繼續他們的挖掘大計,當挖到三米的時候還挖出了一個灰瓦翁,人們刨掉周圍的紅土,一個瓦人身著鎧甲的胸腔暴露在人們視線當中,緊接著的是它殘破的胳膊與大腿,周身還放著一堆綠色的箭頭,再往下便是方磚了。

這時所有人都不淡定了,全都認為這是挖出了神像,如果再繼續才去就會冒犯神靈,於是紛紛拿其工具逃離了現場。當這件事情傳開後,一個名為房樹民的水保員出去好奇來到現場調查,由於他懂得些許考古知識,所以當他看到這些兵馬俑以後大吃一驚,立刻打電話給縣文化館。

收到消息之後,三名考古人員迅速趕到現場進行文物保護工作。在村幹部的幫助下,考古人員將瓦人與周圍的碎片小心翼翼地運回文化館,然後按照史料記載將它們恢復成原來的模樣,經過兩個月的努力這兩個短褐俑終於與史料中記載的模樣相差無幾。

這件事情傳開後,上頭同樣對其無比關注,他們還特意下達了指示稱:

“建議請文化局與陝西省委一商,迅速採取措施,妥善保護好這一重點文物。”

後來陝西省委還派遣經驗豐富的同志臨時組成考古工作隊前往現場進行挖掘工作,他們最終確定這是一處規模宏大的古代大型兵馬俑坑,帶著激動與期待,考古人員們開始了有關挖掘工作。

到了1976年,三座兵馬俑的有關挖掘工作已經基本完成,據專家推測,俑坑內約有130乘戰馬、500匹駕車馬、116匹騎兵鞍馬以及7000件兵俑,其形象之逼真讓人讚歎不已。

現如今,秦兵馬俑已經成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更是有“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美稱,每年都有無數的外國遊客前來參觀,它可謂是燦爛中華文化的生動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