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美國,中國航天是這樣擁抱世界的

據新華社報道,10月21日,第70屆國際宇航大會在美國華盛頓開幕,在開幕當天的第一場全會活動上,預定發表演講的中國國家航天局副

局長吳豔華沒有出現。

在現場觀眾“集體施壓”下,即將擔任國際宇航聯合會主席的帕斯卡萊·埃倫弗羅因德將“缺席”歸因於“時間衝突”,但並未進一步解釋。而會場的一些人士說,是因為中國代表團赴美簽證受阻了

10月23日,這一消息得到中國官方證實。在當天召開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華春瑩回應:中方代表團集體缺席今年的國際宇航聯大會,原因就是美方沒有及時發放簽證。

相比美国,中国航天是这样拥抱世界的

除了拒籤中國代表團,在21日上午的國際宇航大會開幕式上,美國副總統彭斯還宣稱,要推動美國為主導的國際航天合作,而美國要與“志同道合的熱愛自由的”國家合作。

這番講話遭到部分與會人員抵制。實際上,一些航天界人士17日就曾發起一封致大會的公開信,認為彭斯出席開幕式與國際宇航大會主張國際合作的宗旨相悖,目前已有200多人參與署名。

在這種探討航天國際合作的場合,人們顯然認為中國不可或缺。

中國曆來是國際宇航大會的重要參與方。2018年在德國不來梅舉辦的第69屆大會上,中國代表團“陣容強大”: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出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展示了中國航天的最新成就。

國際宇航大會(IAC)是由國際宇航聯合會(IAF)成員舉辦的年度會議。IAF於1951年創建,支持各國在所有航天相關活動領域開展國際合作。IAF擁有來自60多個國家的數百名成員,包括各國航天機構、公司、社會團體、協會和學會等。

我國曾兩次舉辦國際宇航大會

“開放與合作”均為題中要義

1996年10月7日,我國在北京舉辦了第47屆國際宇航聯大會。

相比美国,中国航天是这样拥抱世界的

這次大會主題為“空間技術應用的廣闊領域”。來自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多名宇航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及其代表參加了本次大會。

本次大會得到以下共識:

1 航天技術的發展已經為人類調查資源、監測環境、防災減災事業開拓了全新的境界。因此,充分發掘航天技術的潛力造福於人類,是歷史賦予我們的機遇,把握好這一機遇是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

2 研究和開發航天技術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推動航天事業的持續發展,擴大空間應用的範圍,需要各國增進合作,取長補短,相互促進,以避免不必要的重複和浪費,使人類有限的資源發揮出儘可能大的作用。中國願意進一步增進與各國政府和科技界的交流與合作,為促進國際航天技術的發展,擴大空間應用範圍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3 人類要真正認識和駕馭太空,擴大空間技術的應用範圍,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還有待於培養千千萬萬有志於航天事業的新一代人才,進行艱苦而執著的奮鬥。

2013年9月23日,我國在北京舉辦了第64屆國際宇航大會,主題為“推動航天發展,造福人類社會”。

相比美国,中国航天是这样拥抱世界的

大會持續5天,有來自美國、俄羅斯等74個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政府機構官員、專家學者、企業家和青年學生約3600人參加。

時任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在會上依據世界航天事業發展的偉大曆程總結了四點啟示:

第一,追求科學真理。人類永遠有探索未知的理想,科學永遠不會停留在某一點上。霍金說:“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把宇宙弄個明白——它為何如此,為何存在。”宇宙探索是人類共同的事業,有的國家、有的民族走得快一點,有的慢一點,但都代表了人類對未知世界的追尋。

第二,促進人類和平。太空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開發利用太空應以和平為本。1951年國際宇航聯合會成立的宗旨,就是全球宇航界聯合起來,推動和平利用太空。中國航天員在太空說:“為了人類的和平進步,中國人來到太空。

第三,謀求民眾福祉。航天技術的飛速進步及廣泛應用,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

第四,擴大國際合作。

共享太空是各國的平等權利。中國願與包括髮展中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分享發展航天技術促進經濟發展的經驗,秉承合作開發、共享太空理念,加強國際航天交流與合作,讓太空開發的成果造福全人類。

實際上,從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斗導航、風雲氣象衛星等中國航天的大動作中,很容易看出中國航天秉承的“開放擁抱世界”態度。

僅列舉兩個例子

在嫦娥四號任務中

今年,我國嫦娥四號任務成功實現月球背部軟著陸和巡視探測,這是具有“人類首次”意義的創舉。中國航天毫無保留,將懷抱向全世界張開——

中國航天廣發“英雄帖”,邀請有志之士共同“搭乘”嫦娥四號任務“專列”,奔赴月球背面開展科學研究。召集令一出,響應者雲集,嫦娥四號任務收到了世界上多個國家近20個載荷的合作意象。

經過國內外專家的遴選和評審,最終,

蘭低頻射電探測儀、德國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瑞典中性原子探測儀和沙特月球小型光學成像探測儀等國際合作科學載荷,搭乘嫦娥四號探測器,參與了人類首探月背之旅。

在空間站任務中

今年6月12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在維也納聯合宣佈——

來自瑞士、波蘭、德國、意大利、挪威、法國、西班牙、荷蘭、印度、俄羅斯、比利時、肯尼亞、日本、沙特阿拉伯、中國、墨西哥、秘魯等17個國家的23個機構,成為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

項目涉及的領域包括空間天文學、微重力流體物理與燃燒科學、地球科學、應用新技術、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等。這標誌著中國空間站國際合作進入新階段。

需要指出的是,按照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公佈的計劃:中國空間站將於2022年前後完成在軌建造任務。那時,如果美國等國家主導的國際空間站不延長使用壽命,很可能在2024年退役。也就是說,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空間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空間站。

而中國,把如此寶貴的機會向世界免費開放了。

我們都知道

太空探索只有逗號,沒有句號,

需要航天人有比太空還寬廣的胸懷

以執著無畏的獻身精神

永不停步地探索

永無止境地追求

中國航天

初心不變

願意與國際社會一道

和平利用外層空間

共同謀求人類福祉

—————— END——————

粉絲福利時間

本期,我們將為關注中國航天報微信公號並在本文中評論收穫點贊量第一名的粉絲,送上海南文衛星發射中心精品限量紀念鑰匙鏈一枚。獲獎名單將在明天推文文末公佈,請大家及時關注

相比美国,中国航天是这样拥抱世界的

圖片/中國航天報

審核/陳立

監製/索阿娣

相比美国,中国航天是这样拥抱世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