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凯恩》影评:蚍蜉撼树造就的影史传奇

《公民凯恩》影评:蚍蜉撼树造就的影史传奇

奥森·威尔斯导演的纪传体影片《公民凯恩》(1941)一直在西方电影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影迷当中的影响力却十分有限。在电影从业者投票的各类排行榜中,《公民凯恩》几乎是神一样的存在,比如在“美国百年百大影片”的评选中力压观众喜欢的《教父》排在第一位,而投票人都是美国电影界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士。在英国权威电影杂志《影与声》每隔10年举行一次的世界最伟大电影投票中,《公民凯恩》1962年击败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成为排行榜第一名,占据榜首位置直到2012年的投票被《迷魂记》击败,这是影片50年首次失去王冠,退居次席,个中原因是参与投票的人增加了一些非主流媒体的影界评委,这个结果也跟普通影迷参与的投票榜比较吻合。由普通影迷参与的IMDb和烂番茄网站《公民凯恩》的排名则离榜首更远,这说明影片特别受专业人士的青睐,甚至是膜拜,但对于普通影迷来说,许多人都是看了这些榜单后,才去了解这部电影,而且看完后的口碑与专家的推崇备至也相去甚远。

电影专家评审到底出于哪些考虑把普通影迷看似很一般的《公民凯恩》捧到如此高的地位呢?

《公民凯恩》最为被推崇就是叙事结构特点。此前,美国电影大多采用的是线性叙事,即根据故事的发展时间顺序来展开剧情,即便偶有打乱时间顺序的影片,也是短暂的剧情回忆片段,这在术语中被称为“闪回”,是当下时间人物的一种思想活动的表现方式,这种回忆是短暂的,所以也叫“闪念”,表现的是人物瞬时精神活动、心理状态和感情变化的一种艺术手法。

而《公民凯恩》在片头就把镜头聚焦在凯恩的仙那度庄园,76岁的主人公查尔斯·福斯特·凯恩还没有留给观众任何正面的镜头,就怅然离世,这种把故事的结局和开端本末倒置的手法,在美国电影史上是首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革命性的,带给观众的自然是“片名中的主人公凯恩片头就死去了,这电影还怎么演”的好奇,这种新奇感和疑惑是十分震撼的,把观众在影片开始时就牢牢抓住,故事如何在主人公死去的情况下呈现自然成了观众心系的焦点。

接下来的一段《三月要闻》的新闻电影短片对凯恩一生的所积累的财富,政治地位,报业大亨和巨贾身份和盘托出,再次把本已茫然的观众推向好奇的顶峰,人已经死去了,葬礼也举行了,一生评价也有了,还能有什么故事值得期待呢?在进行一整套的铺垫后,影片故事才有条不紊地展开叙述。当地报社派汤普森就凯恩死时的遗言“玫瑰花蕾”的含义进行采访,试图揭开这个风云人物遗言的真正内涵。

汤普森通过查阅凯恩儿时被银行家萨彻尔收养过程的日记手稿,对第二任妻子苏珊,同事和朋友伯恩斯坦、利兰的采访,以及仙那度庄园管家的描述,再现了多个人物从不同角度对凯恩的回忆,从而勾勒出了他一生轨迹的全貌。这种倒叙的手法,生动且有效地回应了观众的好奇和关切,多人不同角度的回忆是平行的,但情节又犬牙交错,互相勾联和印证,每个人描述的角度不同,观点各异,把凯恩错综复杂的一生描述得活灵活现,最后为观众的好奇找到了一个安全的出口。

《公民凯恩》这种倒叙的大胆使用,是对美国电影此前的叙事传统的一种挑战和创新,影片的叙事手法已经完全不满足于“闪回”所带来的片刻回忆,大段的倒叙又采用多人多角度平行的方式进行,共同完成了凯恩人生经历的年表,掀开了美国电影叙事手法多样性的序幕,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对以D·W·格里菲斯执导的《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为代表的传统线性叙事手法的颠覆,是美国现代电影到来的宣言书。影片也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影片叙事方法的创新和历史性地位一直被电影专业人士所推崇和膜拜。

以景深镜头的应用为突出特点的摄影技巧是《公民凯恩》又一革命性的突破。在之前的美国电影中,画面的前景和后景不能同时聚焦,自然出现顾此失彼的视觉遗漏和缺憾,拍前景则后景模糊,反之亦然。但《公民凯恩》所采用的景深镜头把画面前、中、后同时聚焦,清晰度没有差异,这一摄影技巧的大量使用是前所未有的,被认为是电影拍摄技巧的突破性成就。

《公民凯恩》影评:蚍蜉撼树造就的影史传奇

《公民凯恩》深景镜头范例片段

在范例片段中,凯恩的妈妈和银行家萨彻尔在讨论收养凯恩的合同条款细节,为前景,屋子中间站立者是凯恩的父亲,他在抱怨妻子因为钱把凯恩送给别人监护,他与远处的窗框和室内陈设构成画面的中景,而窗外在雪地里独自玩耍的小凯恩是画面的远景,而这三层人物和景致在同一画面中的呈现都是清晰的,没有任何一个层面画面的模糊,这种拍摄技术的应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画面中三层人物的不同心境和情感状态明显不同,贪婪的凯恩妈妈是冷酷无情,凯恩爸爸是愤怒,而毫不知情的小凯恩的命运将被彻底改变,他的快乐童年在这一镜头中也已被妈妈葬送。

这只是《公民凯恩》拍摄创新和突破传统的一个典型案例,在影片的序幕,仙那度庄园的铁栅栏上有一块“私人领地,不得进入”的牌子,但摄影机却偏偏违反这一禁令,镜头逐步上升,经过三次叠化悄然进入了这片宫殿般的“坟墓区”,走近凯恩卧室的窗口,偷窥凯恩死去的一幕。在影片的结尾,一切都随着焚烧凯恩再无任何意义的收藏品和杂物的一缕浓烟消散开去,摄像机缓缓从序幕栅栏进入位置原路退出来,警告标语牌仍然提醒观众“不得进入”,但大家心里明白,跟着导演奥森·威尔斯的镜头,通过采访多位凯恩生前身边人物,大家进行了一次凯恩内心的“冒犯性”旅程,探查了这位声名显赫人物一生的方方面面,并对他那颗复杂而强大的心灵进行了一次踏查和探险。

为了产生奥森·威尔斯所要的效果,仰拍镜头他就要求工作人员把地板掀开,以便把摄影师和机器放进去,且对仰拍所产生的大量顶棚景物毫无顾忌,这在报社编辑部内部拍摄的剧情中时有出现,在苏珊离开凯恩结束婚姻一场戏中尤其扎眼,愤怒并部分失去理智的凯恩在房间内摔砸物品,而整个过程人物都是在顶棚为背景当中进行,这些以房屋顶棚为主背景的画面是教科书明确指出的一种忌讳,但在奥森·威尔斯的《公民凯恩》中成为了突破传统电影拍摄清规戒律桎梏的标志性构图。

《公民凯恩》影评:蚍蜉撼树造就的影史传奇

《公民凯恩》棚顶背景构图

对于拍摄角度创新,给电影从业者和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汤普森前往苏珊经营的酒吧采访,在用镜头交代了酒吧的霓虹灯牌匾后,摄像机竟然没有挪走,而是径直在空中俯瞰酒吧的玻璃屋顶,之后在细雨绵绵中慢慢接近玻璃,屋内可以看到苏珊坐于桌边,但摄像机在此刻还是没有移开,而是直接穿过屋顶玻璃进入房间,甚至还出现撞破玻璃那一瞬间的轻微抖动和玻璃破碎的雪花点画面,堪称是影片摄像机取景角度和运行路线又一个革命性的经典镜头。

《公民凯恩》影评:蚍蜉撼树造就的影史传奇

摄像机撞破屋顶玻璃镜头片段

影片中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此类镜头不胜枚举,摄像机升降机的运用自由程度叫人拍手叫绝,丰富多彩的照明方式的运用,逆光、侧光和低角度用光都十分精致有效,大胆的构图,史诗般的远景与大特写的切换,画面的质感效果都堪称一流,特技效果加上标志性纵深焦距的使用,独特的摄像机路径,这一切制片技术集中体现在一部影片中,使得《公民凯恩》成为电影学院级别即插即用的活教材。

从流派的角度看,《公民凯恩》总体是传记体的剧情片,但影片实际呈现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却是多种电影流派的综合体。影片是黑白片,具有阴暗、扭曲和不安定的强烈黑白对比的德国表现主义特征,这个特征决定了影片的神秘性和惊悚色彩,突出表现在序幕中对神秘的仙那度庄园的呈现和凯恩去世的情节描写当中。

《公民凯恩》影评:蚍蜉撼树造就的影史传奇

仙那度庄园外景

在哥特式的庄园建筑景物中,有一扇小窗亮着灯光,寓意着凯恩生命的最后时刻,随着凯恩死去,灯光熄灭,暗示一个生命的终结。在庄园景物构图的近景是一只黑猫的背影,在西方文化中黑猫代表不吉利,是厄运即将到来的象征,当然观众也会注意到前景和远景都十分清晰的特点。影片给予凯恩嘴部的大特写,花白的胡须,微颤的嘴唇,吐出他生命最后的一句话“玫瑰花蕾”,影片制造了浓重的恐怖氛围。

在影片中,观众也体验到早期“影中影,画中画”的魅力,这是通过凯恩死后的新闻片得以呈现的。影片中凯恩的第一任妻子是美国总统的侄女,且本人也参与州长的竞选,且内容涉及二战和美西战争,具有一定的政治片色彩。第二任妻子苏珊只是喜欢唱歌,但被凯恩推向歌剧舞台,试图打造成为一名歌星,并为她专门建造剧院,并在全美进行巡回演出,影片因此也包含一定的歌舞片元素。凯恩在25岁获得巨额财富,便全力打造自己的报刊品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美国报业生态的描述,具有强烈的媒体题材特征。汤普森对“玫瑰花蕾”的追寻,有强烈的侦探片特点,在一无所获后来到庄园,点烟的管家的画面,具有强烈的犯罪片表现元素。多种流派电影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一部电影之中,也成为了影片多流派兼容并蓄的特点。

《公民凯恩》影评:蚍蜉撼树造就的影史传奇

点烟的管家犯罪流派气氛的营造

凯恩的遗言“玫瑰花蕾”,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希区柯克式的“麦高芬”,但要比悬疑大师提出这个概念早10多年,是影片的重要悬疑设置手段,被后人所津津乐道。因为在凯恩去世之时护士玛丽和管家并不在他身边,所以凯恩临死遗言是穿帮的剧情,因为没人能证实他到底说了什么遗言。但作为从不露出正脸画面的采访记者汤普森来说,这是他要探究的秘密,由此“玫瑰花蕾”作为噱头把多位人物的采访串联了起来。

在每个受访者的口中,汤普森无一例外地没有找到“玫瑰花蕾”的正解,这正是它作为悬疑制造的功能所在,正如希区柯克对“麦高芬”的释义,它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人或物,也可能是连剧中人物,甚至包括导演都不知道的虚幻出来的东西,能推动悬疑剧情发展是“麦高芬”存在的唯一意义所在。当然,在寻求无果的情况下,手里托着苏珊喜欢的拼图玩具盒子,汤普森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谜团,它可能是凯恩得到又失去的东西,也可能是他从来就没有得到但企望得到的东西,是拼图板中唯一缺失的最后那一块,这种释义也留给了观众足够的想象空间。但导演奥森·威尔斯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在浓浓燃烧的凯恩遗物当中,儿时凯恩的滑雪板就印着“玫瑰花蕾”字样,是滑雪板品牌名称,因此“玫瑰花蕾”普遍被电影评论家认为代表凯恩戛然而止的童年,是他如雪纯洁的儿时时光和美好记忆的象征。

《公民凯恩》影评:蚍蜉撼树造就的影史传奇

“玫瑰花蕾”滑雪板剧照

影片的主题探索了西方价值观的多个层面,特别是美国梦的主题,被认为起到了与影片审美和艺术价值相得益彰的思考策源作用。如同影片的叙事手段和表示手法的多样性,对于影片的主题观众也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观感和体验。25岁的凯恩,被刻画成拥有世界第六大富豪地位的巨额财产,但他关心的却是财团内部无人问津的《纽约问询报》。他想通过报纸这一时代主媒体,为穷人和被剥夺权利者代言,他试图通过报纸影响公众舆论,做一个反映社会真相的媒体人。但当他成功之后,开始选择吸引眼球的故事和事件进行报道,违背了自己的初衷,特别是他与苏珊的私情被政治竞争对手揭穿和勒索,他选择了屈服,这些可以看成是对权力的攫取和腐败揭示的主题。凯恩从世界各地购买古玩,建造宫殿,极尽奢华,在竞选失利的情况下,为了挽回与苏珊有私情影响政治前途的颜面,强迫平庸才华的苏珊去成为歌星,直到逼迫她只能以自杀来解脱,揭示了凯恩虚荣自负的主题。影片也可以从童真的失去和媒体的力量去寻求主题,但最深刻的还是对“美国梦”主题的挖掘和诠释。

“美国梦”的概念指的是任何人只要努力工作,无论其社会阶层或所处环境如何,都能在美国取得成功。这一思想植根于《独立宣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起初,凯恩似乎体现了美国梦的内涵,他受财团收养监护并得到了巨额金钱,受到最好的教育和教养,通过自己的远见和努力工作,成就了一个庞大的媒体帝国。然而,影片以残酷的现实,揭示了美国梦的所有目标——权力、财富、地位——都是空洞和毫无价值的,最终,凯恩孤独地死去,死在由他自己的美国梦战利品所建造的城堡(坟墓)里,恋恋不舍地哀悼着他失去的童年,演员查尔斯·海厄姆曾经形容《公民凯恩》是“对变酸的美国梦的描绘”。

《公民凯恩》影评:蚍蜉撼树造就的影史传奇

奥森·威尔斯和多罗茜·康明格尔剧照

《公民凯恩》能够获得电影史王者的地位,除了它革命性的叙事、制作、流派风格和主题挖掘外,更兼有影评人对以年轻的奥森·威尔斯为核心的影片团队所具有的蚍蜉撼树精神的礼赞。自古英雄出少年,奥森·威尔斯作为导演、剧本原创者和主演三重身份,他时年只有25岁,这在美国好莱坞导演的行业里,是地地道道乳臭未干的少年,而影片中的多数演员,都来自他21岁时创建的“水星剧团”,他们并没有电影表演经验。影片能够取得如此多的突破,是年少的威尔斯“无知者无畏”所不能解释的,因为影片从开始策划拍摄就困难重重,而美国传媒真正的大亨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压制和禁令,更衬托出奥森·威尔斯不畏强权的可贵品质和精神。

与奥森·威尔斯共享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赫尔曼·J·曼基维奇,是这部电影的始作俑者,在1940年他认识了赫斯特和他的情妇玛丽安·戴维斯,很显然他在认识威尔斯之前就想拍一部关于赫斯特的电影,他提出的“多棱镜”叙事手法和对赫斯特的影射的想法让威尔斯兴奋不已。影片凯恩死在城堡的剧情来自美国军火大亨巴兹尔·扎哈洛夫,包括死后的新闻片都是凯恩的想法和创意,但大多数情节影射了赫斯特,

仙那度庄园影射的是赫斯特的圣西门城堡,甚至苏珊喜好拼图游戏和酗酒都在影射赫斯特的情妇玛丽安·戴维斯,也有影评家主张“玫瑰花蕾”也与赫斯特有关联,是他对玛丽安·戴维斯的爱称。

虽然在当时所谓言论自由的旗号下,质疑甚至攻击赫斯特所代表的美国旧理想和价值体系已经司空见惯,但当赫斯特出版社驻好莱坞记者劳埃拉·帕森斯看到预告片后,她愤怒地打电话给制片人乔治·谢弗,威胁说如果这部电影上映,她将起诉雷电华影业。不久,赫斯特所操控的所有报纸都被禁止提及雷电华影业,尤其是影片《公民凯恩》。赫斯特威胁要发表一篇报纸社论,揭露好莱坞频繁雇用移民和难民从事工作的丑闻。好莱坞所有的制片方负责人都倍感压力,恳求不要发行这部电影,甚至提出要帮助偿还影片的68万的制作费用,赫斯特也同意出资80万美元购买该片,予以销毁。但在这些巨大的压力下,以奥森·威尔斯为代表的电影年轻人,在制片方的配合下,最终还是上演了这部影片。这种团结就是力量,相信群蚁能够像水滴石穿一样撼动大树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超越电影本身,拥有从奴隶到将军气质的最宝贵的一面。

进入50年代,经历初期票房惨淡和赫斯特压制的《公民凯恩》重见天日,著名影评家安德烈·巴赞给予影片高度评价,到60年代影片已经成为大学电影课最普遍讨论和学习的电影。在奥斯卡颁奖典礼历史上,每次提到《公民凯恩》,观众都会发出嘘声,是对当年影片获得七项提名只拿到最佳原创剧本奖的不公正,表达心中对评奖机构的强烈不满。

影片《公民凯恩》具有美国现代电影开端的标志性意义,其中诸多的创新手法,特别在叙事和制作方面的革命性创新为后人所称道和推崇。从影片的主题看,影评家罗伯特·卡林格认为影片具有电影永恒的普遍性存在,是一部“关于大亨,更是关于美国的影片,它关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我们死后人如何看待我们”的影片。而从奥森·威尔斯个人和他的团队创作态度和价值取向角度来看,他们所拥有的蚍蜉撼树,不畏强权的高贵品质和精神,是谱写这部电影历史地位传奇的最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