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戰國會出現那麼多為敵國效力的“客卿”?他們是叛徒嗎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這麼一群人,他們胸懷大志,腹有良謀,但因為種種原因在自己的母國無法施展才華。於是他們來到其他國家做官,藉助他國君主之手,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可是就算他們再如何效忠他國,始終被別人當做是客人,無法真正完全融入到新的國家。這群人就是戰國時特殊的一群政治家——

客卿

一、什麼是客卿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其實是崛起得比較晚的一個國家。秦國能最終統一天下,主要是連續數代君主重視人才,實行改革,利用六國的矛盾不斷擴張的結果,是秦國國君“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一大批來自其他國家的傑出人才為秦國的崛起貢獻了畢生的精力和才華。這些幫助秦國實現王圖霸業的人才中,很多並不是秦國人。如商鞅、張儀、範睢是魏國人,呂不韋是韓國人,李斯是楚國人,他們雖然在秦國當官,但仍擺脫不了“客”的身份。所以當秦王想逐客時,首當其衝的就是這批來自異國的客卿們。

為什麼戰國會出現那麼多為敵國效力的“客卿”?他們是叛徒嗎

李斯諫逐客

歷史上發生過一次著名的驅逐客卿的事件。當韓國派鄭國來協助秦國鑿渠溉田,企圖耗費秦國人力的"疲秦計劃"被發覺後,秦王嬴政認為來秦的客卿大抵都想遊間於秦,就下令驅逐客卿,來自楚國的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於是李斯寫下流傳千古的《諫逐客書》,用秦國“皆以客致強”的歷史告訴贏政,如果想實現大一統的遠大目標,就不能驅逐這些來自異國的人才。雖然最後贏政採納了李斯的忠言,但也可以看出,客卿在效力的國家,地位是很微妙的,在君主的心目中,他們與本國的大臣們還是有著區別的。

秦國在戰國七雄中,客卿制度最為完善。這是因為當時“七國虎爭天下,莫不招致四方遊士”,而相比其他六國,秦國地處蠻荒之地,向來文化不是很發達,本土人才比較少,而秦國又有吞併天下的大志,所以對人才最為渴求。

秦國是最早實施客卿制度的國家。早在戰國中期的秦惠王五年時,就“使諸侯請使客卿張儀”,而張儀也成為戰國第一位有資料可以查詢到的客卿。

為什麼戰國會出現那麼多為敵國效力的“客卿”?他們是叛徒嗎

偉大的客卿商鞅

“客卿”從廣義上來說,任何一個離開自己祖國,為他國效力的知識分子都可以稱為“客卿”;而從狹義上來說,這是一種特定的爵位。並不是所有為他國效力的人都可以擔任高官,事實上在戰國時期,為他國效力的人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中的很多人,擔任的不過是中低級官吏,而在歷史上,是不把他們稱為“客卿”的。客卿如果不授予其他官職,則只是一個高級榮譽稱號,平日裡他們享受“卿”的待遇,並不分管實質性工作;而一旦有事,可以授予他們一定的臨時官銜,賦予他們帶兵、出使、決斷國事的種種權力,執行任務。也有不少客卿是在執行這些重大任務時,表現出色,隨後被授予實際官職的,從此時起,他們就可以被視為正式官員,參與所在國的日常管理工作。

也就是說,客卿是專門為他國來投者設定的一個特殊爵位,是為了體現國君對外國優秀人才的重視而設的一個尊爵。但是在戰國時期,特別是客卿制度特別完善的秦國,如果沒有軍功,是不能授予正式爵位的。這些客卿和其他人一樣,只有通過了重重考核,立下了功勞,才能去掉那個“客”字,晉升為正式的“卿”,甚至出將入相。

二、秦國的客卿制度

秦國的客卿制度是由三個部分組成,從第一階段的“客”到可以參予國家大事的“客卿”,再到立功後可以授予的“將相”,它擁有一套完整的升遷和考核系統。

任何一位離開祖國,為他國效力的人才都有著藉助他國君主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理想。但是客觀上來說,這批人水平參差不齊,並不是每一個投奔他國的知識分子都能夠勝任國家重要職務,所以秦國在給這批人預留升遷的渠道的同時,也會將他們的能力和功績與實際成果相掛鉤。有成果、有功勞就可以升遷,在升遷和提拔時只看效果,所以說秦國的客卿制是一種靈活而又符合實際的制度。

為什麼戰國會出現那麼多為敵國效力的“客卿”?他們是叛徒嗎

離開祖國的客卿

而戰國的其他六國在客卿制度上就不如秦國完善,帶著很大的隨意性和臨時性。在山東六國看來,客卿是不可以長期信任的,只是用來解決一時之需的救火隊員而已。雖然在一起重要歷史時刻,山東六國也給予來自其他國家的人才極高的地位,但是這往往是臨時的。我們經常在史書中看到某人佩六國相印或者五國相印,而一個人是不可能長期一個人擔任幾個國家的宰相的。

同時在客卿的能力甄別上,山東六國的隨意性也極大。許多辯士往往僅憑著與國君的一席話而得到重用,而並不以他們建言的實際效果來考察他們的建議正確與否,更不是把軍功與這些人的地位相掛鉤,往往僅憑來者的名氣和君主的喜好,隨意性極大。這也就是山東六國無法留住真正人才的一個主要原因。很多能言善辯之士可以利用花言巧語獲得很高的地位,而真正有本事的實幹家,往往沒有施展自己才能的舞臺。所以這些實幹家更願意去秦國實現自己的抱負,因為秦的客卿制度更合理、更科學也更完善。

三、“士競相秦”的原因

春秋戰國是一個思想極為開放的的歷史時期,中國文化史上的“百家爭鳴”造成了當時自由的社會風尚。當時社會上幾乎每個知識分子都有“入仕”思想,連孔子和孟子都待價而沽。孟子曾說:“士之於仕,猶農夫之耕也”,一個人的成功往往與他的政治地位有著極大的關聯。所以士人們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書寫人生的巔峰,往往可以“朝秦暮楚”,而社會對他們的做法也給予了很大的寬容和理解。這就使得一些人可以離開自己祖國為他國效力而不被指責。

為什麼戰國會出現那麼多為敵國效力的“客卿”?他們是叛徒嗎

求賢若渴的秦孝公

秦國很早就制定了稱霸諸侯的野心,為了實現這種王圖霸業,吸引人才,秦國不惜給予來秦的士子們極高的政治待遇和生活照顧。秦孝公在求賢令中明確表示:“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管,與之分土”。雖然這話有誇張的萬分,但秦孝公制定的優待外來人才的國策,一直被後來的秦王所奉行。商鞅在秦得到的是最高的“大良造”的爵位,張儀在秦擔任的是宰相的職務,蔡澤、範睢、李斯、呂不韋這些大才在秦國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對於那些急於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士人來說,有著極大的誘惑力。所以“士競相秦”,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作為秦國本身來說,立國時間較短,且地處蠻狄之處,本身受周朝的禮法制的影響也較小。當時其他國家都很看不起沒有文化底蘊的秦國,認為秦是“虎狼之邦”,是“夷狄之國”,甚至秦國本身對禮法也都很漠視。秦國宣太后能公開與義渠君生下兩個兒子,滿朝文武視若無睹,正是這種文化特性的體現。這事要放在齊魯等國,早就被口水淹死了。所以秦國才能不重視宗法制,與六國重用的皆宗族之人不同,秦國的宰相一職很容易授予來自異國的人才,秦國的政治環境也更加適合客卿們放開手腳進行改革。這是秦國能吸引各國人才的最根本的一個原因。

四、客卿的作用

戰國時的客卿多如過江之鯽,難免魚龍混雜。但是在這個群體中,也湧現出了不少左右歷史走向的傑出人才。他們利用自己的才華,改變了所在國的國力,在戰國舞臺上上演了一出出轟轟烈烈的歷史大劇。

來看衛國的公孫鞅就是這樣一位傑出的客卿。他早年在魏國擔任中庶子,魏國宰相公叔痤對他非常器重,公叔痤曾對魏惠王說“商鞅可以擔任國相,如果不用,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 “。

為什麼戰國會出現那麼多為敵國效力的“客卿”?他們是叛徒嗎

張儀

由於在魏國一直無法施展政治抱負,商鞅轉而投奔秦國。他在秦國先後兩次實行強國強兵的變法,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為宗旨,具體內容包括改革戶籍制度 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李斯評價他的變法達到了“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附”的目的,使得秦國迅速崛起,為後來秦的吞併天下打下了基礎。

來自魏國的張儀是一位傑出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他在秦國三度擔任宰相,堅持連橫政策,分化六國聯盟,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使得秦“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正是在以商鞅、張儀為代表的客卿在秦國政治舞臺上縱橫捭闔,用自己的政治才華影響了當時各國的內政外交,左右了時局的發展,為秦國的崛起和強大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五、六國客卿制度

戰國時的客卿雖然並非秦國獨有。但在整體上,秦的客卿制度更加完善,整體素質更高。我們可以將秦國的客卿制與其他六國的進行一番比較,看看有何異同。

從傳統上來說,秦國重視客卿的歷史更悠久,重用的客卿數量也最多。而其他六國的政治舞臺上,還是沿續了周朝宗法制的特點,重用的都是國君的宗族。六國的宰相絕大多數都是宗室擔任,如齊國的田忌、田文;趙國的趙勝;楚國的黃歇等等,雖然宗族中人並不一定能力都差,但是“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也”的傳統思想在六國中還有著強大的市場,用人更注重出身而不是實際能力,這就使得六國在用人選拔上,被秦國的不拘一格遠遠的甩在後面。

為什麼戰國會出現那麼多為敵國效力的“客卿”?他們是叛徒嗎

趙國平原君

從人才的類型上,六國更多的是看重一個人的名氣而不是實際作用。秦國重視的是相對實際作用更加明顯的法家、兵家和縱橫家的人才,而其他六國則是百家兼收,但又不能用。就連荀子這樣的儒家大師來到秦國,秦昭王也直白的告訴他,你這套儒家東西不適合秦國,請你另謀高就;而對法家的韓非子,秦始皇是大流口水,一心想得到這個人才。雖然最後韓非子被李斯害死,但是秦國用人的標準可以從這件事上顯露無遺。而六國喜歡的,是諸如鄒衍、虞卿之類的說客,平日言之鑿鑿,關鍵時刻一籌莫展,這樣的人被委以重任,對國家有多大幫助?

從制度上分析,客卿來到秦國,可以看得到自己的升遷之路。秦國將客卿選拔任用和升遷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人才可以按照這些制度來辦事,只要達到升遷標準,一定會落到實處。這給了客卿們向上的動力,他們在秦國盡心殫慮,有著堅定的目標。而其他六國的客卿作用隨意性太強,即使有蘇秦之才,也只能佩六國相印於一時,沒有哪個國家想蘇秦長久為自己一國服務。蘇秦況且如此,一般人又怎麼有出頭之日!

為什麼戰國會出現那麼多為敵國效力的“客卿”?他們是叛徒嗎

蘇秦

所以在效果上,六國的客卿也許能在某一個歷史時刻展示自己的才能,為所在國建功立業,但是他們始終得不到國君的信任,往往秦國略施小計,便被逐被殺。這些都註定了越來越多的人才不願意去六國效力,紛紛投奔秦國,最終為秦國兼併六國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

六、客卿制綜評

客卿不是“戰國四公子”養的門客,而是一群有著遠大政治理想和政治才華的一群政治家。這是他們區別於“雞鳴狗盜”的門客們的最主要特徵。

在春秋戰國這個周王朝王權衰落、諸侯爭霸的特殊歷史時期,在思想開放、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下,社會階層的流動非常頻繁,而諸侯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對人才的需要也不斷擴大,這都是客卿們產生的社會基礎。

為什麼戰國會出現那麼多為敵國效力的“客卿”?他們是叛徒嗎

最終統一天下的秦始皇

地理環境和歷史底蘊並不佔優的秦國,之所以能從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一方面是出於國君的英明、國人的努力,另一方面,那些來自異國的人才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極有可能還是西域邊垂的一個夷狄小國;如果不是採用法家思想治國,秦也不可能統一天下。

在那個風雲際會的歷史時期,英雄不問出處。客卿們在歷史舞臺上,展示了自己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才能,為我們譜寫了一幅宏大的歷史畫卷。

參考資料:李斯《諫逐客書》、賈誼《過秦論》、王長華《戰國的政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