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美国为什么不支持英、法两国,反而联合苏联一起打压他们?

用户8618970791201


因为美国人并不傻。

发生在1956年的第2次中东战争,仍然令很多人记忆犹新,这不仅仅是因为战争的核心苏伊士运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围绕这一小小的苏伊士运河展开的地区战争。虽然时间很短,规模最小,却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在标志着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开始成为中东主宰的同时,也宣告了英法两大殖民帝国体系的彻底瓦解。

而英法这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尴尬结局,与其说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倒不如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这场战争的起因,是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麦加尔·纳赛尔发表纪念埃及“七月革命”4周年的演说。这场演说看似平淡,却蕴藏了这个雄心勃勃的总统一剑封喉的杀机,因为在演说的最后,纳赛尔宣布《共和国总统关于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的命令》,即“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而这一决定也将在世界引发强烈地震。

果不其然,在纳赛尔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之后,英法两国瞬间原地爆炸。虽然法国早在19世纪就被英国赶出了埃及,但当时法国的石油进口超过一半需要通过苏伊士运河,虽然作为发达国家的法国并不差过路费那几块钱,但高卢鸡的荣耀必然会葬送在苏伊士运河的收费口,所以就是为了面子,法国也不能坐视不理。

而相比之下英国更有干涉埃及内政的理由,因为在很长时间里埃及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而就在纳赛尔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之前的前几年,英国还在苏伊士运河大量驻军。如果做是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不仅石油进口会被卡脖子,更重要的是日不落帝国的脸面没地儿搁。

所以,为了英法两个殖民帝国的老脸,两国必然是“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

但二战后的英法两国早已今非昔比,家到中落的两大殖民帝国如果没有美国的点头和支持,基本就是小孩过家家。但此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忙着总统竞选,并不想被英法两国拿枪使,所以态度相当暧昧。

而感觉美国靠不住的英法两国在得不到美国支持的情况下,决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再拉上中东小霸王以色列,感觉事情是有八九是稳了。

于是在虚情假意的所谓国际协会始终无法达成任何协议的情况下,英法以三国迫不及待地开始对埃及动手。

10月29日以色列率先动手,而后拉偏架的英法两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交战双方停火,得了便宜的以色列当然乐见其成,但受伤的埃及则表示我去年买了个表。纳赛尔明确拒绝英法两国要求。于是得理的英法两国于10月31日开始出兵干涉,战争规模迅速扩大。

毕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新生的共和国埃及面前,英法以三国联盟可谓势如破竹,屡战屡胜。

英法的不要脸行为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愤慨,美苏两国更是反应激烈。由于当时的匈牙利事件逐渐明朗,为转移国际视线,苏联开始向英法以三国施压。比如警告以色列要将这个弹丸小国从地图上抹去,威胁英法将使用大规模核武器。

苏联的表态让三国大为恐惧,尤其是英法,作为北约成员国,他们将炽热的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美国。而美国虽然表示绝不与苏联同流合污,但也对英法嗤之以鼻。美国先是威胁英国撤军,并抛售英镑进行经济打击,迫使狼狈不堪的英国率先打了退堂鼓。而面对背叛了队友的英国,上蹿下跳的法国没有任何办法,只好鸣金收兵,以色列也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偃旗息鼓,第二次中东战争宣告结束。

很多人从埃及伤亡远大于英法以联军得出埃及战败的结论,事实上埃及是名副其实的赢家,纳塞尔不仅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为阿斯旺大坝筹集了更多的经费。且因第2次中东战争,个人威望空前提高,不仅成为埃及众望所归的领袖也让埃及成为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盟主。

而在第2次中东战争中,苏联成功转移了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同时掌控了了在中东地区的话语权,很长时期内一直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靠山。

而美国通过干涉第2次中东战争,彻底将英法两大殖民帝国打垮,成为中东地区的霸主之一。从此英国彻底沦为美国的小弟,法国虽然有心“自力更生”却有心无力。

而以色列则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可以说小赚。

而英法则成为最大的输家。虽然在二战中因及时投降保全了实力,但法国的衰落早已不可避免,而法国面对此起彼伏的独立运动,从来都是粗暴的镇压,这让法国在疲于奔命中被彻底边缘化。

而英国在二战中的损失更大,第2次中东战争只能作为其回光返照,而英国的殖民体系也通过这场战争彻底瓦解,从此第三世界一跃而起,日不落帝国成为昨日黄花。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英法合伙欺负银

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准备独立修建一条水坝。这一举动引起英法两国的强烈不满,因为英国银行和企业本来占了运河49%的股份,另外51%则属于法国。

虽然当时殖民地独立运动风潮涌动,但苏伊士运河的战略意义重大,两个欧洲强国明显都不准备放手。作威作福已成习惯的老牌殖民者准备再次选择战争,只不过他们需要先找到一个借口。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突然不宣而战强攻下加沙地带和整个西奈半岛,并迅速向运河区挺进。在以色列进攻发起2小时后英法两国假惺惺的声称出于运河安全考虑,最后通牒双方停火,各自撤军10公里。

早有默契的以色列单方面接受了通牒,却继续向埃及进攻,纳赛尔那边一看以色列根本没停手的打算,干脆拒绝了这份通牒。也不得不说纳赛尔同学的心眼儿太实,人家英法等的就是他拒绝,这下总算找到借口群殴了!

10月31日,英法两国调集了100多艘舰艇,200余架飞机开始对埃及狂轰滥炸,短短两天就能调动这种规模的轰炸,说他们提前没准备鬼都不信。到了11月5日,英军1000多伞兵加2万多海军陆战队已经开始对运河区实施直接占领了,还好埃及军民拼死抵抗,总算运河没被完全占领。

美苏仁义大哥出手

英法以三国唱的这出双簧实在不怎么高明,世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一致表示这吃相太难看,几百年来一点进步都没有,差评!白头鹰大统领艾森豪威尔先生不失时机的出来开始主持公道,着实收拢了一大波人心。

老艾是技术流选手,他先给英国首相艾登发了个电报,赶紧给我滚回来!不然有你好看!然而艾登却假装没看见,继续军事行动。折了面子的老艾终于开始发飙,他表示要让不长进的英国佬看看高端玩家怎么浪,之后开始抛售英镑.....

仅仅一天的时间英镑就贬值了15%,搞的英国佬欲哭无泪。更狠的是老艾还直接否决了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申请,同时停止向英国的经济援助。不给我面子是吧?那你也别想过日子啦!

白头鹰这边大杀特杀的时候苏联大毛熊也没闲着,他们正焦头烂额的摆平匈牙利造反的事儿,赫鲁晓夫一看老艾这么露脸也赶紧出来刷存在感。当然,毛熊的方法自然是一贯的简单粗暴。

他们直接向英法以三国发去通牒,赶紧给我滚回去,保持好你们的和平状态,如果你们不选择和平,老子就会选择核平!英国两国对这个威胁表示无所谓,你家的熊牌原子弹够不着伦敦也够不着巴黎。以色列这边可不干了,合着你俩拿我当枪使唤完还想再当把炮灰呗?毛熊的原子弹能够着我啊!

不过英法的强硬也确实没坚持多久,比下限他们根本不是毛熊的对手,赫秃子见他俩不惧自己,直接给老艾发了个公开信。信中表示咱们两国是时候重温下二战时摆平小胡子的旧梦啦,再组团抽那俩孙子一顿怎么样?还没等老艾回信儿呢,那边的哥仨就受不鸟了,表示俺们撤出来不就完了嘛!何必搞得这么伤感情呢?

其实都有小算盘

就这样,11月6日,英法接受停火协议开始撤军,11月8日以色列也接受了撤军的协议,只是他们赖唧唧的带到第二年3月才走。一场由运河归属权引起的战争在两个仁义大哥的努力下平息了,只是仁义大哥们是真仗义吗?当然不是,他们都有自己的算盘。

美国一反常态的压制英法大抵基于以下几个考虑:

  1. 英法的军事行动事先没通知自己,这是美国秩序制定者身份的挑衅,必须打压。

  2. 英法找借口的军事行动也可能成为苏联的借口,他们可能会借机在中东扩大势力。

  3. 英法的行为是典型旧殖民主义体现,作为新带头大哥,绝不能让他们露头。

  4. 可以在整个地区大量刚独立的旧殖民地国家中狂刷一波好感,有利于他们在中东的势力扩展。

而苏联不惜发动战争威胁也要逼退英法大抵处于以下几个考量:

  1. 苏联与埃及纳赛尔政府本就关系亲密,那是他们在中东的桥头堡,谁碰谁死。

  2. 在匈牙利事件中的国际形象太差,他们需要换换脸。

  3. 配合美国压制英法可以让他们离心,给英法一种美国不可靠的信号。

  4. 可以进一步加强苏联在中东地区的存在感。

没啥能总结的,这帮玩战术的都心黑,而且越来越黑,原来身为顶级玩家的英法两国这时候只能叫人家玩,怎一个惨字了得。事实上这次苏伊士战争对各国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的艾登政府直接垮台,从此由一个全球大国沦为地区强国,甚至成了美国的跟班;法国那个永不服输的戴高乐则意识到美国人不可靠,开始走独立外交政策,一直延续到21世纪才停止。

纳赛尔带领的埃及虽然在战争中受到重创,但在政治上收获颇丰,成为阿拉伯世界的共主,身后还多了毛熊做靠山。以色列把到嘴的肥肉吐了出去,但也不是毫无所得,在谈判过程中他们取得了美国的支持,崛起已不可阻挡。


历史吐槽机


对美国而言这是有历史教训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完了,英法两个国家已经打得筋疲力尽,但是在战后分赃的巴黎和会上,后来居上的美国虽然出力不少,也死了人,但捞到的利益并不怎么多。威尔逊还是被劳合.乔治与克里蒙梭两条老狐狸合谋给耍了。美国只是在美洲范围里接管了了英法的地盘,但是在欧洲、亚洲、非洲都还插不进手去。地盘最大的英国还搞起了英联邦,玩起了帝国特惠制,摆明了把意图用经济渗透世界的美国拦在英联邦帝国外面。国际贸易40%还是用英镑结算。这让一直嚷嚷门户开放的美国十分不爽,但又无可奈何。因为英法凭借着之前攒下的庞大的殖民帝国体系还能持续地吸血维系下去。因此,这两个老牌殖民帝国就成了美国这个暴发户的眼中钉,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找机会就要做掉它两个。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而言是天上掉了个巨大的馅饼,希特勒德国把英法逼到了墙角,美国可以对这两家既当婊子又立牌坊了。例如对英国,1940年9月2日,美英两国政府达成著名的《驱逐舰换基地》协议。按照协议,美国向英国提供50艘超龄的驱逐舰,英国则把巴哈马群岛、牙买加、安提瓜、圣卢西亚、特立尼达和英属圭亚那等地的军事基地租给美国使用99年,同时将纽芬兰的阿根夏和百慕大岛基地无偿提供给美国使用。英国人该庆幸的是他们已经扛住了希特勒的空中打击,否则要付出的代价就不止这8处军事基地了。彼时双方还算保持了一团和气,但到了1943年下半年,美英双方在讨论战后国际金融体系架构时就图穷匕见了:美国主张的“怀特计划”和英国主张的“凯恩斯计划”斗得不可开交,但是此时的美国已经手握超过一半的世界黄金储备,对美国的主张,英国是听也得听,不想听也得听。最终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以美元为基础的战后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制确立,凯恩斯在战争结束不到一年时即去世,难说不是给气死的。这还没完,美国接茬推动成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就是针对着维系英国殖民体系的帝国特惠制去的。总之,在世界新金融体系的构建问题上,二战后的美国是穷追猛打,绝不给老殖民帝国半点喘息的机会。

这样一来,英法在苏伊士运河上出手就不是偶然的了。苏伊士运河沟通了欧洲与亚洲的大部分海运,如果英国把这个要害抓到自己手里,配合战后英国在地中海保存下来的直布罗陀-马耳他-塞浦路斯-希腊基地体系,英国仍旧可以控制欧亚之间的大部分货物贸易,特别是当时已经呈现出巨大前景的中东石油贸易。如果这样,英国在中东就占据了远超美国的主动权,并且可以压制埃及的民族解放运动,与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镇压行动相呼应,在北非地区是有可能牵制阿拉伯世界的民族主义浪潮,进而维系英法在非洲的殖民体系的。如果能成功做到这一点,英法就还可以勉强充当一等强国以等待时机。

美国很清楚地看出了英国的这一图谋,这对于美国问鼎中东的政策将构成巨大的障碍,美国可不想让人分享自己在中东的主导地位,更不会容许英法继续经营各自的非洲殖民地。因此,美国迅速出手,于11月底抛售英镑并阻挠IMF给英国贷款以维系英镑汇率。这手立刻要了英国人的命:财政大臣麦克米伦将在12月4日向公众做月度报告,届时必须公布英国外汇储备情况,任何隐瞒消息的行为都将被外界解读为英镑汇率下跌的信号,但当时英国外汇储备已经不足20亿美元,已经低于公认的警戒线。绝境之下的首相大人艾登最终屈服:在12月2日,英国内阁确定12月22日是英军撤出苏伊士运河的最后期限。结果,英国人趾高气扬地来,垂头丧气地走了。纳赛尔成了埃及的民族英雄。

总之,苏伊士运河事件让英法偷鸡不成蚀把米,还让其它国家看清了英国在美国面前的跟班小弟身份,同时也意味着老牌殖民帝国最终解体的进程悄然开始。


asiavikin


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的战争,起因是当时的埃及推翻了法鲁克国王,新任埃及总统的纳赛尔为了把苏伊士运河的权益收归国有,废除了英法两国在苏伊士运河的特权。


英法两国自是不甘心就此罢手。

英法两国曾称霸世界几百年,虽说在二战中一个被打败、另一个被打残,雄风虽早已不在,但不会就此俯首认输。

苏联、美国就不说了,在国力、科技、军事和工业领域早已超过自己,对此英法两国虽有不甘但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不是对手。

但是英法两国面对着这些第三世界的对手,心里还是以老大自居,虽说已经是破落户贵族,但毕竟比这些老贫农要好得多。

所以,当埃及这个国家要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权益时,英法两国怎肯罢休?

不过话又说回来,当时的苏伊士运河确实是英法两国搞得投资建设,这得要佩服人家英法两国的眼光的独到之处。

因为它是贯通地中海和红海的一条关键通道,不管是从欧洲到亚洲,还是从亚洲到欧洲,正因为有了苏伊士运河,才使得邮轮和货船不再绕道非洲好望角的几千里冤枉路程。


想当初日俄战争时,俄国的太平洋舰队不敌日本的联合舰队,为了支援太平洋舰队,沙俄最强大的波罗的海舰队不得不从波罗的海出发,顺着大西洋一路南下绕道非洲的好望角 费了大半年的时间,等到达战场时被以逸待劳的日本联合舰队一举击垮。

所以,苏伊士运河不仅影响着埃及、以色列和英法两国,也同样影响着全世界。

而经过苏伊士水道所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更是令人垂涎三尺。

因此,无论如何英法两国面对着埃及想要收回的苏伊士运河,自然是不肯罢手。

埃及自然不是英法以三国的对手,但此时引起了国际上的巨大反响。

首先苏联出面干预,当时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对英法以三国发出严厉警告,让三国停止战争,不然就对它们使用核武器。

英法两国自然不甘心就此认输,他们还在指望美国能替他们出头呢,因为他们可都是属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在军事上是有协定的。

但谁知美国就像没事人似的无动于衷,好像这事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一样。

其实英国和法国根本就不知道,美国最恨的国家其实正是他俩。

在美国独立之后不久,虽说已经独立了,但是实力还很孱弱,这时的英国依靠强大的海军力量不断的打压美国,封锁美国海岸,逼迫美国签订不平等的贸易协定。

而当时的法国也来跟着凑热闹,跟英国一道欺压美国。

应该说,当时的美国可真是很透了这两个国家。


但反过来说,美国和包括德国、苏联在内的其他国家并无什么深仇大恨和过节。

在雅尔塔会议时,当时的美国的立场明显的是站在苏联一边。

美国认为,在欧洲地区保持一个强大的苏联是符合美国的利益的。

并且,罗斯福还再三的劝导英国首相丘吉尔把香港归还给中国,战后放弃殖民地等。

大英帝国虽已经日暮穷途,但世界第一霸主的光环还尚未褪去,它还想继续领导世界。

在苏伊士运河事件爆发之后,苏联首先向英法两国发出了撤军通牒,不然的话要使用核武器招呼他们。

按他们的想法,这时的美国是应该挺身而出为他们撑起核保护伞的,但美国人根本就不鸟他们。

反而和苏联一起联合打压他们,真让这两个国家大出意料之外——美国人把他们出卖了!

这也难怪,想当初就是这两个坏家伙欺负和打压美国,也是这俩家伙在《巴黎和会》上把美国摒弃在欧洲之外,拒绝美国融入欧洲。

现在美国总算等到机会出这口恶气了!


东方评史


苏伊士运河的贯通直接连接了印度洋同大西洋,战略位置太重要了,同时中东作为三洲的交界地区,其地位更是不可取代。可美国对中东曾一度“针插不进去,油泼不进去”,英法以三国联合发兵埃及,试图控制苏伊士运河“不符合美国利益”。

中东长期被欧洲掌控

一战结束后的“分赃会议”,英法瓜分了中东,中东处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战略位置优越。同时,海湾地区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中东是个“大金矿”,苏伊士运河极大的缩短了东西方航程,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二战以后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埃及顺势收回苏伊士运河外界也很难有话说,作为阿拉伯国家中实力最强的一个,埃及当时是强国拉拢的对象(拉拢阿拉伯国家就可以控制世界石油)。英法以占领苏伊士运河区已成既定事实,而埃及等国同苏联走的“非常近”,因此,无论是因为自身利益受损还是打压英法,拉拢阿拉伯世界也罢,美国都不会同意英法控制苏伊士运河。


欧洲复兴计划使战后的欧洲实力迅速恢复,可此时欧洲已经无力挑战美苏两国,美苏干涉苏伊士运河战争都向欧洲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别惹我(们),你们惹不起!这个世界现在我(们)说了算。

殖民体系瓦解,西欧霸权彻底衰落

从文艺复兴开始,几个世纪以来,西欧一直高高在上,可是时过境迁。一战之后,国联被英法控制排斥美国,二十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英法”,两国国力迅速下降,战后的军事力量被迅速“削减”,随着亚飞广大地区民族觉醒,独立运动高涨,殖民体系处于开始加速崩溃,西方的权威不在存在,“第三世界”敢于向英法说不。同时,美国要让西欧明白:没有我,你们什么也别想干成。英格兰明白了,开始“甘心”做小弟,法兰西似乎还不明白,选择了另外一条路:“联合欧洲,抗衡外部压力,作为美苏之外的另一强”,戴高乐主义引领法国恢复了世界大国地位。



出于争夺中东控制权,美苏都不可能让“英法联合重新掌控中东”,两大国联合施压也就不稀奇了,毕竟当时美苏才是“当家人”。

☞(喜欢我的回答,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聚焦国际时事,评议热点事件,用客观、公正的心看待问题)


past颖甜


即便是冷战时期世界划分了两大阵营,也不影响各个国家之间全球战略博弈的进行。所以1956年苏伊士运河的这一场战争,美国并没有支持英法两国,而是与苏联进行了一场非正式的合作。这一事件,其实还要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说起。埃及曾长期是英法,尤其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但是在二战结束之后,埃及也不断谋求自身独立,并且主张将国内的工业经济,以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建立一条水渠,发展国内经济,这自然引起英法两国的强烈不满,因为当时英国已经和苏伊士运河有关方面,签订了长期协议。



法国亦是如此,可以说英法两国拥有苏伊士运河的绝对所有权。而殖民独立运动席卷到埃及以后由于苏伊士运河的战略意义重大,并且也是埃及主要创收的工程,所以英法和埃及对于苏伊士运河之间的争夺十分激烈。埃及要求独立自主收回苏伊士运河的要求十分强烈,而英法也绝不允许自己失去这个重要的港口以及运河。但作为老牌的殖民国家英法在当时的实力明显衰弱。即便要发动一场战争,也必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而就在此时以色列突然宣布空袭加沙和西奈半岛,并迅速向运河地区推进。当然可能在这之前双方已经互通有无,但是英法在表面上依然宣布出于安全考虑出兵,并且要求双方停火。



以色列很快接受了通碟并停火,暂缓向埃及进攻。埃及一直坚持拒绝,毕竟对于埃及来说一丘之壑,无非就是想要获得苏伊士运河的主导权逼迫埃及就范。这也正中英法两国的下怀,调集了大量的水面舰艇对埃及进行打击。埃及的抵抗也十分强烈,最终运河一直在双方拉锯过程之中。英国法国以色列三国联合在当时吃相比较难看,而且这一问题也绕过了当时的老大美国。艾森豪威尔随即开始主持公道收买人心呼吁双方停手。并且也动用了一系列的金融手段给英法来了个下马威。英国当时经济恢复依然比较依赖美国经济援助,金融制裁的口风英国感到心虚被迫停火。而此时的赫鲁晓夫也想要加强苏联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同样呼吁停火,并向多国发出通碟。



英法没有想到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美国和苏联可以暂时达成一致。但是自身国家战略的核心利益不会那么容易就停火,双方一直处于僵持状态。当英法看到美国动真格的时候被迫接受停火协议。这场战争其实最大的收益者其实是美苏两国。美国讨厌英英法在没有通知自己的情况之下,发动这场战争,这是对美国在地区秩序的挑衅。同时英法如此强硬的想要占领埃及的苏伊士运河也会给苏联加大这一地区的影响力提供借口。而且英法是传统的殖民主义国家在美国建立新殖民秩序和帝国秩序以后美国绝不允许自己的秩序被颠覆和推翻。同时还可以利用所谓的维护和平反对殖民秩序赢得周边国家对美国的好感。而苏联在当时与埃及政府关系比较亲密。



英法长时间不肯收手,必然会导致苏联的一系列动作。而苏联在东欧地区进行冷战也希望能够通过苏伊士运河的事件改善自己的国际形象,并缓解与西方之间的竞争。同时苏联在中东地区也确实因为苏伊士运河的事件强化了自己的存在。而英法两国则是这一事件,当中最大的输家。埃及虽然在这场战争当中,遭受重大挫折,但是在政治上获得了阿拉伯世界的支持,同时以色列一无所得,在之后的发展当中埃及成功与美国牵线搭桥。经济发展较之前更快了一些,而苏伊士运河的主导权最终也回到了自己的手中。虽然不是百分之百,但相比于完全被英法控制,埃及初步达到了收回运河主导权的目的。


世界史图鉴


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开通以来,一直是英法垄断资本在共同经营。1882年英军占领埃及,埃及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军在埃及建立了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

二战后,埃及获得独立,1956年7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从英法手中收回苏伊士运河主导经营权,这两个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不愿意交还武力抢夺来的利益,唆使以色列联合对埃及开战。

在比埃及先进的多的三国联军联合打击下,埃及人民虽然对侵略战争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但是终因实力悬殊太大,难以取胜。

此时苏联的注意力被匈牙利事件吸引,没有第一时间顾及埃及危机。就在英法两个强盗将要得手时,匈牙利局势已经明朗化,苏联便腾出了手脚来维护世界和平。

苏联立即给交战各方发出了措辞强硬的外交照会:

苏联在写给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中称,以色列的行为“将使以色列是否能继续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发生问题”。本·古里安大为惶恐,赶紧向联合国表示接受其一切停火建议而不带任何附加条件;

苏联同时也给英国首相艾登和法国总理摩勒分别写了信:“如果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的更强大的国家向英国和法国进攻的话,那么英法两国会处于何种境地呢?”强横的英法在面对大块头苏联时,也是立即慌了神,赶紧找北约老大美国要其保证北约组织的团结。

苏联同样也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写了信:“如果这场战争不予制止,则将险象环生,并能发展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和苏联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拥有原子武器的大国,对于制止战争和恢复近东地区的和平负有特别的责任”。

美国虽然强大,但是并不想打第三次世界大战。再者,在美苏争霸的当时,美国还是以救世主自居的,不想因为偏袒英法丧失自己在中东的地位和在世人面前的光辉形象。最重要的是,世界上有两个老大美国都嫌多了,也看不惯英法在中东占有一席之地,乘机驱除英法势力,自己全面取而代之。

原本英法也没有遵守雅尔塔会议的约定,就是二战后应该归还殖民地,允许民族自决,在联合国也说不过去。那个时候的联合国实际上就是美苏两国在掌舵,美国也不好意思开了缺口让苏联有机可乘。美国一旦不支持英法,英法是不敢独自面对苏联的钢铁洪流碾压欧洲的,于是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英法以三国认怂,苏伊士运河归还埃及结束。


谢金澎


因为当时亚非大部分国家都是英法两国的保护国或直辖殖民地,而中东是维系这个殖民体系的纽带,苏伊士运河是关键通道。

而美苏虽然已是世界两极,可还没形成霸权,处理这些地方的事务还要看英法两国脸色,心中自然不爽。苏联的办法是支持各地的独立势力搞事,美国和英法是盟友,碍于面子主要采取经济和政治上的渗透。

而埃及通过纳赛尔革命获得了独立,英法忍了。接着要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这就是在割英法的肉了,于是联合以色列发动第二次中东战争。

美苏都认为这是打破英法殖民体系的绝佳机会,而且是在中东这个具有极大地缘战略价值的地方。于是纷纷表态支持埃及,并对英法两国施压。而英法两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早已外强中干,面对美国的制裁和苏联的军事压力只能屈服。

果然埃及独立和收回运河主权的成功极大刺激了各国独立运动,英法就算有八手八脚也按不住,殖民体系迅速瓦解,留下的势力空间则由美苏填充了。


就这样吧1782128


削弱乃至粉碎英法为首的殖民体系,是🇺🇸苏联🇨🇳这三个新兴大国的一致诉求。

二战后,中苏高举民族自决大旗,占据道德制高点,获得政治优势。尤其是1954年日内瓦和平会议,中美苏合作默契,将法国驱逐出印度支那地区。

对🇺🇸来说,英法继续占领庞大殖民地,不仅可以吸血弥补自身,继续充当西方世界的重要领导人与自己分庭抗礼。还将垄断庞大市场,自家商人怎么赚钱?

英法当然不甘心殖民地丧失殆尽,需要一个重大战略行动来恢复帝国脸面,压制殖民地的反抗声势。正好,埃及总统那赛尔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没收英法股本,英法就伙同以色列密谋对埃及开战。

先是以色列挑动战火,随后英法宣布武装调停。被拒绝后,英法迅速利用强大海空军力量击败埃及,控制运河区。此即第二次中东战争或者苏伊士运河战争。

但是侵略行为遭到全世界的一致反对,苏联更是直接宣布将核打击英法侵略军。

对此,🇺🇸虽然也宣布动员,以防苏联对西欧发起进攻,却拒绝公开承诺保护英法,反称英法的侵略是不道德的,同时还动手打击英镑汇率。

所以,仅仅在8天后,英法就狼狈宣布退出战争。在全世界面前,不仅没有恢复帝国的荣光,反而丢掉了最后的内裤。

此后英法殖民体系迅速崩溃,🇬🇧也就正式成为🇺🇸跟班。🇫🇷则陷入混乱与叛乱,经过民族反思之后,戴高乐领导法国退出北约的军事体系,建设完整国防工业,自主爆炸核武,相对保障了独立性。


四川達州


美国在60年代以前主要还是接收英法殖民帝国的遗产,特别是拆散打压大英帝国。一方面英法封闭式的殖民帝国对美国门户开放市场不利,另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一的美国正在以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替代英国的英镑为基准的货币体系。相对来说和正在接收东欧的苏联之间的冲突不算激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