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大皇陵,反應了帝國由盛及衰的過程,卻很少有人知道

這幾大皇陵,反應了帝國由盛及衰的過程,卻很少有人知道

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提倡“厚葬以明孝”,每臨皇帝死去,不惜用大量的財力、人力為其建造巨大的陵墓。這些陵墓是中國封建時代對靈魂信仰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一個時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審美趣味;同時,這種動用國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狀況、科學技術水平和營造工藝水平,是中國喪葬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和建築典範。

明清皇陵是中國陵寢建設史上的一個輝煌時代。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對陵寢制度作了重大改革,清朝基本上沿襲了明朝的制度,更加註重陵園與周圍山川形勢的結合,注重按所葬人輩分排列順序,還形成了帝后妃陵寢的配套序列,在祭祀制度上也更加完善、合理。

這幾大皇陵,反應了帝國由盛及衰的過程,卻很少有人知道

清朝共有三處陵墓群,第一處是瀋陽關外三陵,埋藏著清朝先祖、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第二處是清東陵,位於河北遵化縣,埋藏著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和同治五位皇帝,還有聲名顯赫的慈禧太后;第三處便清西陵,位於河北易縣,埋藏著雍正,嘉慶,道光和光緒四位。但是清西陵是清朝陵墓的代表,主要因為它規模大,保存好。除了崇陵之外,其他都沒有被盜,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包含了4座皇帝陵(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緒的崇陵)3座皇后陵、3座紀園寢、4座王爺、公主、阿哥園寢共14座陵寢和兩座附屬建築(永福寺、行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1年3月4日清西陵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幾大皇陵,反應了帝國由盛及衰的過程,卻很少有人知道

清西陵4座帝陵附屬陵寢的建築無論在規模和形制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變過程。泰陵、昌陵完整宏偉的陵寢規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時期的輝煌,慕陵建築的裁減(清朝陵寢中第一個裁去聖德神功碑樓、石像生、明樓、寶城等)、崇陵陵寢規模的減小,真實地記錄了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亡,由封建社會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軌跡。

這幾大皇陵,反應了帝國由盛及衰的過程,卻很少有人知道

泰陵是清西陵建築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墓,因此也在清西陵的中心位置。泰陵是典型的清式宮殿式建築群,不但更注重以最完美的融山水環境、人文景觀為一體的中國“風水”相法為選址依據,形成山形河流作為“風水”中強調的靠山、案山、照山,龍脈和水口,建築與整體佈局也最為完整與巧妙,更加註重實用性;建築風格與規制更加精美豪華,使之更具有觀賞性。

這幾大皇陵,反應了帝國由盛及衰的過程,卻很少有人知道

崇陵是我國最後一座帝王陵墓,也是整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座陵寢,這裡埋葬這光緒帝和他的隆裕皇后。崇陵的規模雖不如雍正、嘉慶的陵墓那樣龐大,但它除繼承清代建陵規制,參照咸豐帝定陵、同治帝惠陵的風格外,又吸取了我國古代建築設計的精華,具有自己的特色。崇陵建設時候利用了先進的建築技術,尤其是隆恩殿內的四根金柱,採用瀝粉貼金的盤龍裝飾,為清帝陵的獨到之處,構架用質地堅硬的銅藻、鐵藻木建成,有“銅梁鐵柱”之稱。

這幾大皇陵,反應了帝國由盛及衰的過程,卻很少有人知道

崇陵為什麼會是唯一被盜的一座陵墓呢?

這個和當時的歷史環境有關係。崇陵是1938年被盜的,當時正值抗戰的烽火燃燒在華北平原上,當時日本已經佔領了易縣縣城,而清西陵西邊是八路軍的晉察冀邊區,清西陵夾在中間成了一箇中間過渡區,因此盜墓團伙就選擇了一個既不容易被日本人發現,又不容易被八路軍發現的陵墓下手,崇陵就成了他們的目標。

這幾大皇陵,反應了帝國由盛及衰的過程,卻很少有人知道

清西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博物館,因為被盜掘少,保存下來了大量的清代建築,數以千計的雕刻作品和彩繪作品,從不同側面展示了18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中國陵寢建築藝術風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發展和變化。同時,一大批滿族人遷移到清西陵附近從事祭祀和陵寢管理工作。雖然經過300年曆史的變遷,但是守陵人後裔依然延續著自己獨特的京味方言、特色飲食、禮儀歌舞等極具風情的民俗文化,是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遺產。清西陵在傳統文化復興的今天,對研究古代葬俗文化和民俗文化有重要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