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被烧之后,曾国藩却这么看待,证实清朝必须灭亡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之后,随后英军首领额尔金下令烧毁圆明园。史料显示,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除了人员损失之外,最主要的是被掠夺150万余件文物。

从康熙开始,一直修到乾隆,花费数千万两白银,里面珍宝更是无法计量,历朝历代的古董字画不计其数,因此这不仅是中国一次惨重的损失,更是一个令国人永远难以忘怀的国耻。

圆明园被烧之后,曾国藩却这么看待,证实清朝必须灭亡

那么,对于英法火烧圆明园,清朝各方有何反应?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圆明园被烧之后,清朝的表现却极为平静。

《清文宗实录》中只记载了三个字,即“淀园火”,圆明园是怎么着火的,是谁放的火,实录是没有任何记载,只想掩盖这一耻辱,却没有想过吸取教训,实施改革防止惨剧再次发生。

根据英法中各方资料,英法抢劫圆明园时,曾有数万海淀百姓加入,甚至为英法联军提供了引火用品,这就是百姓的态度。显然,普通百姓对于火烧圆明园,几乎没有一点切肤之痛。

至于清朝官员或文人,从目前笔记资料来看,几乎鲜有痛心疾首之语,甚至曾国藩的反应更为可怕,认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仅是不值一提的“小恶”!

圆明园被烧之后,曾国藩却这么看待,证实清朝必须灭亡

英法火烧圆明园时,曾国藩打败陈玉成,成了两江总督,获得协办江南军务资格,一举成了清王朝的巨头之一,文坛领袖。

然而曾国藩对待圆明园被烧的态度,却让人难以置信。起初,曾国藩并未表态,但在1862年,曾国藩倡导洋务运动时,写下了一段话,暗含了对圆明园被烧的态度。

余以为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锯上着眼,即内地民人处处媚夷,艳夷而鄙华,借夷而压华,虽极可恨可恶,而远识者尚不宜在此等处着眼。吾辈着眼之地,前乎此者。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清政府)。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

从这一段话中不难看到,曾国藩认为1860年时英法联军进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和1862年时“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这二件事都对清政府有大功、大德。所以,在与英法交流时,不要在乎关税等这些事情。至于火烧圆明园,仅是“小恶”罢了。

圆明园被烧之后,曾国藩却这么看待,证实清朝必须灭亡

1854年2月,湘军奉旨剿匪,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这里面有一段话极为关键,反映出曾国藩的治国思想。

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

结合1862年的那一段话,那么曾国藩思想可以归纳为两点。

  1. 保护名教,即儒教。哪怕出卖一些国家利益,只要洋人帮助镇压破坏名教的太平天国,那么这就是“有德于我”。
  2. 保护清廷,即“保大清不保中国”。在“不伤毁我宗庙社稷”保住大清江山的情况下,英法烧杀抢掠等行为都只是“小恶”。

因此,曾国藩是忠于名教、忠于大清。在不损害名教和大清的前提之下,英法火烧圆明园之类的事情,根本不算什么事。在曾国藩处理1870年天津教案时,这一思想再一次得到印证。

圆明园被烧之后,曾国藩却这么看待,证实清朝必须灭亡

作为文坛领袖的曾国藩都这么想,可想而知当时文人普遍心态。

然而,曾国藩“保名教、保大清”的思想,就必然严重忽视老百姓的利益,这就注定了清朝必须灭亡。镇压太平天国之后,清朝一直不愿制度改革,只想维护满洲小集团的利益。到了20世纪,面对社会各界的议论,匆忙之间搞了一个“预备立宪”,却成了一个笑话的“皇族内阁”。于是,老百姓、资本家等都不再支持清廷,最终在1912年灭亡。

其实,曾国藩首开“保名教、保大清”思想之后,就证实了清朝必须要亡。在近现代社会,全球各国都在重视民间力量,努力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而曾国藩却逆流而行,岂能得逞?让曾国藩没有想到的是,名教和大清最后都没能保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