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老故事:傳奇理髮師熊祿邦,給班禪理過發,會“接骨”絕活

西寧老故事:傳奇理髮師熊祿邦,給班禪理過發,會“接骨”絕活

舊社會時候的青海,有一句方言叫做“待詔鋪”,意思指理髮這一行,但是估計知道這句方言的人少之又少~

俗話說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那麼青海的舊社會的時候,有麼有理髮這一行的人才呢?那是肯定的,今天阿青就和你聊聊青海民國年間的理髮業,以及傳奇理髮師熊祿邦的故事,此人為班禪理過發,還精通一手“接骨”絕技呢

西寧老故事:傳奇理髮師熊祿邦,給班禪理過發,會“接骨”絕活

首先我們從“待詔鋪”這句方言說起,理髮就是理髮,為何過去的人要叫“待詔鋪”呢?乍一聽和頭髮一點關聯性沒有,實際上裡面還是有典故的,這樣的叫法要追溯的清代。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是清軍入關以後對待漢人的一個政策,本來明朝男人一般都是滿頭長髮的,後來清朝初年的時候,朝廷強制性對漢人的髮式做出改變,前面剃光,後面留辮子。這對當時的漢人來說是一個極大的侮辱,漢族民眾尤其是知識分子紛紛以死抗爭,清廷沒辦法,只好將剃頭的任務交給了軍隊。

西寧老故事:傳奇理髮師熊祿邦,給班禪理過發,會“接骨”絕活

所以理髮匠這一行就成了“奉旨剃頭”的行業,碰到人就可以要求剃頭,不願意剃頭那就殺頭。而軍中的理髮匠又叫“待詔”,後來這種髮型的對抗逐漸弱化,“待詔”這個名詞也就留了下來。加上“鋪”又有青海方言裡某一行的意思,所以“待詔鋪”就成了“剃頭匠”一行人的稱呼了。

強行給人剃頭這樣的事情,青海人歷史上卻經歷了兩次,一次是清軍入關,另一次是民國年間。

這裡阿青和你分享一段軼事:

1929年(民國18年)夏,即馮玉祥部的西北常駐住西寧,對人們的髮型進行了一次強行改變,當時西寧四大城門口各有國民軍士兵站守,差派幾名“剃頭匠”注視著進出城門的男人們,如發現仍留有清季髮辮者,立即扭住強行剪去。此行動對當時社會影響很大,不過倒也是一件好事,使得青海的地方文明跟上了當時社會的步伐。

西寧老故事:傳奇理髮師熊祿邦,給班禪理過發,會“接骨”絕活

不過這種強行按住人給他剃頭的做法,倒應了那句老話:“剃頭挑子一頭熱”,因為剃頭匠挑的擔子有一頭是個長圓籠,裡面放一小火爐,它是有溫度的,所以這句俗語就是“一廂情願”的意思了。

民國年間西寧的“剃頭匠”,是一種流動職業,沒有固定的店面,走街串巷入院,隨處為顧客服務,他們肩挑副擔子,一頭挑著一具木製扁形狀上窄下寬帶小抽屜,平面別緻的小坐櫃,高約一尺五寸(市尺),另一頭挑著一個筒狀鐵皮內圈塗泥的火爐,上面置一個盔狀黃銅皮熱水的臉盆和掛毛巾,裝肥皂盒、蹭剃刀帶及鐵皮水罐的木架子。民國時期西寧的“剃頭匠”知名者有陝西人董福堂,在莫家街開設“福堂”理髮鋪,而他的徒弟熊祿邦,就是今天阿青要和你說的傳奇人物了。

西寧老故事:傳奇理髮師熊祿邦,給班禪理過發,會“接骨”絕活

熊祿邦,男,漢族,青海西寧人,生於1928年(民國十七年),陰曆五月初四日。他自幼喪母,家境貧寒,無依無靠,早年家住南大街上段路西三教堂廟院,生活不能溫飽,少年時遭受磨難坎坷甚多。後住雷鳴寺街“莫家祠堂”院,生活極其艱苦,後來長大到了十三歲左右後,經人推薦拜董福堂為師,學理髮手藝,兼學“捏骨”技藝。

舊時店鋪規矩繁多,學徒三年期間所受的酸、甜、苦、辣滋味自不待言。出徒後還要義務幫師一年,他十六歲“滿徒”仍在師傅的鋪子裡作活,三七分帳,如掙一元,師傅拿七角,徒弟得三角,作為工資報酬。西寧解放後,1951年8月熊祿邦參加瞭解放軍。

西寧老故事:傳奇理髮師熊祿邦,給班禪理過發,會“接骨”絕活

因為自己的手藝出眾,編制為解放軍班禪部隊騎兵警衛營士兵,護送十世班禪額爾德尼,歷經千辛萬苦到達西藏拉薩。熊祿邦入了黨並任理髮班班長,為班禪理過發。進藏後部隊初住帳蓬,後在日喀則修建營房時從高空摔下,負傷在拉薩醫院手術治療傷愈。

西寧老故事:傳奇理髮師熊祿邦,給班禪理過發,會“接骨”絕活

十世班禪額爾德尼(右三)

1956年5月31日,熊祿邦復原回西寧,分配到市飲食業服務公司附設的西寧飯店為理髮師,熊祿邦學還有一手特技,如人體骨折,脫臼、斷骨、下頜脫臼等都能復位或接茬,用中藥包紮敷傷處和口服丸、散、丹、膏效果顯著。大部分中藥,是他據醫書所述自己在家配製。為人治病只收少許藥料費,不收其它診費,基本是義務治療。求醫者絡繹不絕,可謂民間的“骨科大夫”。

西寧老故事:傳奇理髮師熊祿邦,給班禪理過發,會“接骨”絕活

可惜這民間有效的治療方法,人亡失傳!熊祿邦患肝硬化症復發於1978年4月24日病逝於市第一醫院,終年50歲。如今聽說過他名字的人,估計也有個60、70十歲了吧。(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