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這座國保單位,引人注目卻又令人扼腕嘆息

莆田這座國保單位,引人注目卻又令人扼腕嘆息

福建省瀕臨太平洋,省內沿海各市區水道交錯,河水縱橫。從古至今,福建的先民們為了生存,為了子孫後代的安危,與大江大海相抗,譜寫下多少動人傳奇的感人故事。

橋樑作為人類通往外界、瞭解外界的通道,古往今來都是人們出行的支柱,一直到今天,多少落後山區的人們通過一座座偉大的橋樑,翻越大山,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福建由於先天的環境因素,其環境之險惡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省內因此橋樑遍佈,有著眾多歷經千年風雨猶存的古代橋樑工程,這些優秀的古代傳統建築,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勤奮,因此在中國境內,又有著“閩中橋樑甲天下”的美譽。

莆田這座國保單位,引人注目卻又令人扼腕嘆息

莆田這座國保單位,引人注目卻又令人扼腕嘆息

在中國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黃石鎮內,有一座古老的寧海橋,因為橋北岸曾是古代寧海鎮所在,故有此名。在寧海橋未曾建造前,此地為寧海渡,當時的人們交通極為不便,兩岸居民要靠船渡才能通行,在風平浪靜之時還算安全,但莆田瀕臨海灣,每到潮水洶湧或是颱風肆虐之際,船上之人不免有船毀人亡之禍。

直到元朝元統二年,某一天龜山寺的僧人越浦偶然經過此地化緣,見到江中渡船上的百姓,因波濤洶湧而船覆人死的慘劇,越浦乃發下大願,誓要在此地建立渡橋,以拯救兩岸百姓於苦海之中。今日的寧海橋岸邊,有一座吉祥禪寺,便是當年越浦和尚籌建寧海橋之時的落腳點,因此莆田又有諺語稱“未有寧海橋,先有吉祥寺”。

莆田這座國保單位,引人注目卻又令人扼腕嘆息

莆田這座國保單位,引人注目卻又令人扼腕嘆息

越浦和尚自發下此大願後,便四處募捐,尋求善士相助,歷經十六年,在橋樑即將落成之際,天竟不遂人願,在一次暴雨颱風中傾圮,十六年心血,竟至功虧一簣。然而越浦和尚並未氣餒,而是越戰越勇,他前往福建省另一城市泉州,考察“洛陽橋”的形式以及建築方法,終於在十年後,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建成了最初的寧海橋。

然而寧海橋地處莆田木蘭溪的入海口,此地海水兇猛、地勢複雜,又加之莆田每年都要經受來自太平洋猛烈的颱風,因此在之後的元明清三代,此橋屢建屢毀、屢毀屢建,在這數百年的風風雨雨中,是無數莆田先輩們頑強不屈的生存意志,在祖先與大自然搏鬥中,不知寫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寧海橋總長二百二十五米,寬度接近六米,全橋有著船形石墩十四座,高度整整十米,兩墩間的淨跨徑8.8:11.8米,相比泉州聞名海內外的五里橋和洛陽橋的淨跨徑還要大。從橋頭望去,寧海橋蔚為壯觀,有氣吞萬里之勢。兩岸橋頭各自聳立著四座威武雄壯的古代武士像,他們身著盔甲、手持寶劍,雙目炯炯有神、栩栩如生,百年如一日的守護著這一方水土的安全。

莆田這座國保單位,引人注目卻又令人扼腕嘆息

莆田這座國保單位,引人注目卻又令人扼腕嘆息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每年端午晴日前後,在清晨望向東方,可以看到一輪紅日冉冉升起,光芒萬丈,洗滌著塵世間的渾濁,照耀人們對未來的渴望,這壯麗的場景被莆田先民列為當地二十四景之一——寧海初日。古代文人墨客乃有詩讚曰:天雞催落潮,澎湃撼橋石,破門湧金輪,洗出海天赤。

然而在1983年,有關部門冒然在寧海橋上鋪設了一層現代的水泥橋樑,讓這裡出現了世間罕見的“橋上橋”,不知道寧海橋歷史的人們路過,或許會為之驚歎,卻不知這樣粗暴簡單的行為對古橋造成了多大的傷害,這座承載了莆田數百年曆史的古橋樑在這之後不堪重負,出現了下沉、裂縫、斷裂等嚴重問題,更可怕的是新修的“寧海橋上橋”在建造後數年也成了危橋,令人不得不疑惑,如此質量的新橋到底是誰拍板建造,是否建橋工程中也存在貓膩?

好在國務院於2013年公佈寧海古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讓這座歷經千年的古橋有了喘息之機,希望相關部門不負重託,擔負起寧海古橋的保護工作,讓將來的莆田兒女,也能目睹這一歷經千年仍舊雄偉壯觀的古橋樑風采。

莆田這座國保單位,引人注目卻又令人扼腕嘆息

莆田這座國保單位,引人注目卻又令人扼腕嘆息

莆田這座國保單位,引人注目卻又令人扼腕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