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武夷】皇家“御茶園”設立,元代武夷山貢茶的那些事~

中國茶,興於唐,盛於宋。然而,茶的盛衰之地,往往又取決於國的興亡之運。因此,國興茶榮,國弱茶衰,成了中國茶歷史的起伏過程,也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重要景象。

唐之興,紫筍為貢茶,產地在顧渚與西蜀蒙山,詩人劉禹錫曾作《西山蘭若試茶歌》:"何況蒙山顧渚春,白泥赤印走風塵",描寫唐代貢茶的情況。北宋初,朝廷將顧渚貢茶生產南移到建州鳳凰山,稱"北苑貢茶",在此設漕司行衙,派漕臣督造北苑御茶,使北苑茶興盛長達三百多年。元代時,又將貢茶生產移到武夷山,造就了武夷巖茶的繁榮。

【寫武夷】皇家“御茶園”設立,元代武夷山貢茶的那些事~

御茶園 丁李清/圖

如你乘竹筏遊武夷山的九曲溪,在五曲接壤四曲溪南,就是武夷山茶葉研究所的名叢、單叢標本園,立有石碑為記。上岸走去,園外遠遠就見兩棵楓樹聳立,秋冬兩季滿樹紅葉,彷彿是一對"照天紅燭"。石砌的園門口,醒目題刻"御茶園" 三個大字。茶園為元、明兩代官府督制貢茶的地方。

元代至元十六年(1276) ,浙江省章高興路過武夷山,監製"石乳"茶數斤進獻宮廷,深得元帝賞識。於是,章高興命崇安縣令親自監製貢茶,"歲貢二十斤,採摘戶凡八十"。大德五年(1301) ,任邵武路總管就是章高興的兒子,親到武夷山制貢茶。第二年(1302) ,他就在四曲溪畔設立了皇家貢焙局,遂稱為"御茶園"。

清董天工《武夷山志》與《浦城縣誌》中都記載:"後至元(1336)庚辰春,浦城達魯花赤孛羅同崇安邑吏林錫翁,奉上司命造茶。"今石刻仍在武夷四曲之"題詩巖"。達魯花由成吉思汗設立,在蒙語裡是掌印人,即掌握地方行政和軍事實權,是地方各級的最高長官。孛羅是蒙族皇族人,他同崇安邑吏林錫翁監造貢茶中以皇家身分領監製貢茶。"建郡深甌吳地遠,金山佳水楚江賒"元耶律楚材早就愛好閩北的建溪茶,作有《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選二):

積年不啜建溪茶,心竅黃塵塞五車。

碧玉甌中思雪浪,黃金碾畔憶雪芽。

盧仝七碗詩難得,諗老三甌夢亦賒。

敢乞君侯分數餅,暫教清興繞煙霞。

耶律楚材 ,契丹族,蒙古帝國時期的政治家,先後輔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餘年,擔任中書令14年之久 。正是他提出以儒家治國之道的施政方略,為蒙古帝國的發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從茶詩可見,貢茶送到京城,上深受皇親諸王的喜愛,外得到權貴要臣的青睞。

"御茶園"初建時,佈局恢宏,前有仁風門,後有拜發殿、清神堂、思敬亭、碧雲橋,附近還設有更衣臺等建築。所有門、殿、堂、亭均取名於茶藝或譽茶之語。據浦城縣修志辦原主任餘奎元在2004年所著《南浦筆話·武夷巖茶五題》一文中,詳細描寫了"採茶喊山" 的場景。至順三年(1332)建寧總管暗都刺又在通仙畔築一高臺,名為"喊山臺"。每年"驚蟄",崇安縣令都率領縣吏到喊山臺致祭。其祭文稱:"惟神,默運轉機,地鍾和氣,物產靈芽,先春特異;石乳流香,龍團佳味;貢於天子,萬年無替;資爾神功,用伸常繁。"祭禮完畢,鳴鑼擊鼓,同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據傳,喊山同時,茶園的一口井水,遂滿溢而上,故山泉稱為"喊泉",井泉稱為"呼來泉",井名通仙井。雖然茶園建築物從明朝中期後即已圮廢,但井、泉猶在,井仍湧泉,泉水仍清冽可口。遺址上現建有御茶園茶樓。而喊山採茶的習俗傳承至今,從此喊出了武夷巖茶的萬里飄香。

【寫武夷】皇家“御茶園”設立,元代武夷山貢茶的那些事~

元代崇安縣吏林錫翁愛茶好詩,留下《詠貢茶》一首:

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花葆蕾拾瓊芽;

武夷真是神仙境,已產靈芝又產茶。

元代御茶園的創建,推動了武夷山茶文化,就茶詩而言雖不及宋代文人墨客描繪建州北苑貢茶的多,但也有武夷山的特色。如,元代胡肋《茶屋》:"武夷新采綠茸茸,滿院春香日正融。浮乳自烹幽谷水,輕煙時揚落花風。醉欹紗帽扃雙戶,靜聽松濤起半空。喚醒玉川招陸羽,共排閭闔訴詩窮。"元代蔡廷秀《茶灶石》:"仙人應愛武夷茶,旋汲新泉煮嫩芽。啜罷驂鷥歸洞府,空餘石灶鎖煙霞。"

在"大紅袍"紅遍天下的今天,雖然御茶園在明代被廢,遺址後來成為文化旅遊景點,但是元代御茶園,不僅僅是一個朝代的貢茶地,在閩北茶葉大地上也是一片美麗的茶苑。(王德仁)

本文源自閩北日報

更多武夷山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武夷山"(ID:zizaiwuy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