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從吃特供到普通人——中共早期領導人王明之子憶蘇聯生活

簡介:王明是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但其在1931年至1934年間執行的“教條主義”和“左傾錯誤”。“抗日戰爭開始後,王明又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王明任政務院政法委員會副主任,在“八大”上仍然被選為中央委員。

1950年10月至1953年12月,王明和他的夫人孟慶樹、兩個孩子王丹之和王丹丁以及中央派遣的保健醫生陳鋒禹、保姆陳啟珍一行六人,前往蘇聯治病。1953年12月,王明回到國內。1956年,經中央同意,王明和夫人、孩子等再次從北京出發前往莫斯科治病,此後長期留居蘇聯。1974年3月27日,王明病逝於莫斯科,葬於莫斯科新聖女公墓,終年70歲。(以上內容均摘自百度百科)

獨家:從吃特供到普通人——中共早期領導人王明之子憶蘇聯生活

王明年輕時照片。

王明及家人到蘇聯後,其消息就鮮有認知。近日,“近觀俄羅斯”在莫斯科兩次對王明的二兒子王丹丁——一位出生於1945年延安,長在蘇聯(俄羅斯),現已年逾古稀的老人進行了採訪。

王丹丁看起來有些清瘦,但很有精神,談起多年前的蘇聯往事,就像在談論昨天的事情。

少年:與家人住別墅,吃特供,生活無憂

王丹丁1956年第二次來蘇聯後,與父母一起住在當時莫斯科郊外的貢茨夫別墅區裡。那裡之前是共產國際的療養所,後來變成了蘇共中央的療養所,裡面有一棟棟別墅,最外面有圍牆。後來的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也住在這裡。

那時王丹丁已經11歲了,但由於別墅區距離市區很遠,因此開始自己並沒有上學。他說,父母弄來了中國教材,讓自己在家自學,以免忘記了中文。俄語則是在和周邊小孩子玩耍時學會的。

王丹丁說,夏天的時候別墅區裡會有很多人來療養,冬天週末會有人來滑雪。在回答記者所問的“您小時候過得挺幸福?”的問題時,王丹丁笑笑說,“還行吧”。

獨家:從吃特供到普通人——中共早期領導人王明之子憶蘇聯生活

王明(中)與周恩來(右)、博古(左)在一起。

據其回憶,他的父母(王明與孟慶樹)都不是喜歡社交的人,到莫斯科後與外界交往不多。剛來莫斯科的時候,國內會有人來看父親。“有林彪、彭真、李富春,彭德懷也說要來(看望父親),但最終沒有來”。

王明一家最初幾年(1956—1958年)住在貢茨夫別墅區時吃飯是不用花錢的。“其實不是免費,是蘇共黨中央為每個入住的家庭撥款5000盧布,食物統一從中扣除”。(經查在60年代,5000盧布摺合8000多美元)。

這本來是件好事。但在貢茨夫別墅區食堂服務的廚娘和服務員卻聯合起來,把他們自己用掉或倒賣掉的食品也記到了王明一家人的賬上。從賬單上看,王明一家人的花費遠遠超出了蘇共中央的撥款,這最終引來蘇共中央派人前來調查。

“其實我們一家人吃的都很簡單,也很樸素,消費不了那麼多錢”。調查後,考慮到王明一家長期居住,因此決定王明一家往後吃飯自己花錢。

對此,王明一家人也表示不在乎,因為他們並不缺錢。王丹丁說,一開始國內還給父親發工資,由國內按月匯到蘇聯。文革開始後,就沒有錢了。但當時蘇聯總理柯西金特批,為王明頒發了特別退休金。“父親一個月有300多盧布,接近部長級水平”。後來父親去世了,母親和保姆也開始領取養老金,分別是200多盧布(屬於高級幹部水平)和70多盧布(屬於普通工人最低水平)。

1963年,隨著中蘇關係交惡,蘇共中央出於安全起見,通知王明一家人搬到了保安條件更好的銀松林別墅區。與之前一樣,這裡也住的也都是各國外賓和蘇聯要人。據王丹丁回憶,自己家別墅的前任主人是印尼共產黨第一書記艾地。

獨家:從吃特供到普通人——中共早期領導人王明之子憶蘇聯生活

今天的莫斯科銀松林別墅區,也是一塊鬧中取靜的地方。

至於出行,王明一家要求也不多。王丹丁說,都是目前打電話向蘇共中央負責部門要車,屆時會派司機來接,也有時會載著保姆到市區去買東西。

對於當時年幼的王丹丁來說,這些並不重要。到了銀松林後,由於有無軌電車和市區相通,他和哥哥就可以上學了。

成年:研究文革形勢,過上普通人生活

1966年,王丹丁進入莫斯科大學學習。“開始學的是經濟,後來轉到了東方語言系(現亞非語學院)學習中文”。他說,1968年自己加入了蘇聯國籍,名字也改為了德羅諾夫·阿列克謝·米哈伊羅維奇。1971年上了研究生,副博士(相當於中國博士)畢業後在俄科學院遠東所工作。

獨家:從吃特供到普通人——中共早期領導人王明之子憶蘇聯生活

莫斯科大學是昔日蘇聯和目前俄羅斯的最高學府。

王丹丁說,自己每天工作就是看中國國內的報紙,分析國內的文革形勢。當時每個月的工資“差不多是200盧布,蘇聯當時最低工資是70盧布,200盧布工資屬於中等收入”。因此王丹丁日子過得還不錯。

1974年,王明去世,蘇共中央將其安葬在莫斯科最著名的新聖女公墓。2年後,蘇共方面以裝修為由,通知他們搬出別墅,住進了莫斯科市區公寓裡,取消了以前的一切特殊待遇,開始過上一般人的生活。

其實按照政策,我母親和保姆有一套房子,我和哥哥都屬於副博士學歷,也可以各自分到一套兩居室房屋。但經手我們事情的蘇聯官員,截留了一套房子。王丹丁回憶說。

最終母親、保姆和哥哥住了一套三居室,王丹丁自己住了一套一居室。王丹丁搬入自己房子的時候,感覺找到了自由。

日子過得很快。1986年,王丹丁算了算自己存的錢可以過一年,也就從遠東所辭職了。“辭職後有半年什麼都沒幹”。後來開始在一家青年俱樂部裡教跳舞。“不用坐班,每個月工資100多盧布”。

雖然工資收入少了一半,但王丹丁回憶說,這是自己一生最快樂的日子,相較遠東所繁瑣的規矩,辭職後的無拘無束才是最開心的。

80年代,蘇聯國內形式發生了變化。新上任的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推行的改革開始影響到蘇聯的方方面面。對於王丹丁來說,青年俱樂部裡的項目多了起來。

獨家:從吃特供到普通人——中共早期領導人王明之子憶蘇聯生活

王丹丁展示以前獲得的獎盃和獎章。

以前空手道、瑜伽、桑博、跆拳道、武術等都是“半地下”的項目,王丹丁說,戈爾巴喬夫改革後,社會空氣活躍了起來,自己才開始在蘇聯正式教太極。這是全蘇第一個氣功和太極班。他說,自己的氣功是跟著早年給父親治病的氣功師學的,太極則是跟著老華僑學的“楊氏24式”。

王丹丁的太極功夫在蘇聯(俄羅斯)有些名氣。後來有俄羅斯製片人還拍攝了一個名為“名人”的系列節目,裡面就有王丹丁一集。

晚年:生活節儉、不吃肉,每年掃墓

王丹丁的太極氣功培訓班一直斷斷續續開到2000年。2005年,王丹丁退休,開始領取退休金。

在回答記者提出的“蘇聯解體後,很多中國人都趁機賣貨賺了很多錢,您沒有過這個念頭嗎”的問題時,王丹丁說,自己跟著其他商人“混過一段時間,但對做生意沒有興趣,因此也沒做成什麼生意”。

從八十年代,王丹丁就開始吃素食,到今年他已經74歲了,身體還很健康。王丹丁一生未婚,如今一個人住在四十幾平米的公寓裡,裡面是他從青年時期就跟隨著他的傢俱和近年來獲得的幾個獎盃。在客廳門後,則是用他打太極時的照片製作的掛曆。掛曆上的他看起來大約50歲,顯得精氣神十足。

在接受採訪期間,只有在需要的時候,王丹丁才開燈,顯得很節儉。他說,自己一直對錢沒有什麼概念,也不去追求物質上的東西。“從小都是供給制,後來到北京後發現吃東西竟然還要錢,我們都覺得很生氣”。

王丹丁有個姐姐,很小的時候就被過繼給了保加利亞共產黨領導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總書記季米特洛夫做養女(俄語名字叫芳尼亞·傑洛季耶夫娜·季米特洛娃),目前也已過世。現在每逢到王明生日,王丹丁都會去新聖女公墓祭掃。而在王明墓斜對面,則是母親和姐姐的墓。

獨家:從吃特供到普通人——中共早期領導人王明之子憶蘇聯生活

莫斯科新聖女公墓裡的王明墓碑。

王丹丁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文件夾,裡面收錄了中國和俄羅斯媒體對他的報道。其中一篇是90年代上海一本雜誌對他的採訪,王丹丁對那篇報道比較滿意,但對裡面記者擅自加入一句了他對毛澤東的評論表示了不滿。他說,自己沒有那樣說。

獨家:從吃特供到普通人——中共早期領導人王明之子憶蘇聯生活

王丹丁展示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王明生平圖片資料選編》

。在採訪最後,王丹丁給我們展示了一本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王明生平圖片資料選編》。這本書的簡介寫著“力求客觀清晰地勾勒王明傳奇、曲折的一生”。“在王丹之、王丹丁提供的160餘幅私人珍藏照片中……,展現王明的愛情、親情和友情的同時,也使這個歷史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王丹丁將這本書拿給記者翻閱後,又小心翼翼地放好。他說,自己只有這麼一本。(完)

近觀俄羅斯,帶你瞭解我們的北方鄰居,關注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