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維持了150年,卻為何沒有走向復興?

“安史之亂”一直被後世認為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重大轉折點,在這場持續八年的內戰之中,唐朝戶口減半有餘,國力銳減,從此盛唐威嚴不再,唐朝一蹶不振直至滅亡。那麼,“安史之亂”明明已經被平定,而唐朝此後也延續了長達一百五十年之久,為何唐朝再也沒有走上覆興,反而是江河日下呢?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但是它的強盛似乎都集中在前期,比如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唐玄宗的“開元盛世”等,而唐玄宗晚期正是被這種史上罕見的長久盛世所矇蔽,以他為首的唐朝統治集團日益腐化,從而導致了社會矛盾日漸加劇。最終,身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的安祿山在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發動叛亂,並於同年十二月十二日攻入洛陽,次年正月初一,安祿山自稱大燕皇帝,六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唐玄宗被迫逃亡巴蜀之地。寶應二年(公元763年)春,走投無路的史朝義自縊身亡,其部將大部分投降,“安史之亂”至此結束。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維持了150年,卻為何沒有走向復興?

但是“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國祚延續了近一百五十年之久,它卻再也沒有一震大國雄風,反而是江河日下,最終亡國。其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在於“安史之亂”只是名義上被平定了,但實際上藩鎮割據的局面不但沒有被打破,反而是加劇了

叛軍坐第一把交椅的首領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等人雖然最終都不得其死,叛軍名義上也都不再與唐朝中央政府作對,但是安史叛軍中其他重要將領都是有條件投降,唐朝給了他們很高的官職,以及獨立的權利,比如田承嗣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今河北北部)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今河北中部)節度使,薛嵩為相衛節度使,這更是加劇了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割據的情況。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維持了150年,卻為何沒有走向復興?

所以,安史叛軍的殘餘勢力是被“招安”了,但是他們並沒有完全歸順唐朝,反而依然是與唐朝中央對峙的嚴重威脅。唐朝雖然在名義上平定了“安史之亂”,但實際上只是向叛軍妥協了。

“安史之亂”給曾經強盛的唐朝帶來了致命性的打擊,除了經濟上、社會上的混亂之外,(比如《舊唐書·郭子儀傳》這麼描述“安史之亂”後的長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更重要的是嚴重降低了唐朝政府的威信。對內,唐朝政府更加無力於統治藩鎮,對外,唐朝政府施行收縮政策,幾乎是徹底放棄了西域地區。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維持了150年,卻為何沒有走向復興?

再加上唐玄宗之後唐朝再也沒有出現足夠強勢、善於運用權術的皇帝(沒有權利,個人能力再強也沒用),所以唐朝開始服輸了——他們逐漸採取自保的消極政策,“安史之亂”後的近一百五十年時間內,唐朝沒有能夠再次崛起,最終在內憂外患之下等到了它的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