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三十不发,四十不富,下半句指点迷津,老祖宗经验之谈

农村俗语:三十不发,四十不富,下半句指点迷津,老祖宗经验之谈

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学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时至今日,又有多少人能够拍着胸脯告诉自己这么些年来从未浪费过时间,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渐渐吃不消了,再加上年龄渐长,人至中年回头看去竟然只有后悔。

路在自己脚下,怎么走全在自己,但不可一意孤行,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正德行”,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句古老的农村俗语“三十不发,四十不富”,其下半句容笔者卖个关子,老祖宗的经验之谈,不妨一看。

农村俗语:三十不发,四十不富,下半句指点迷津,老祖宗经验之谈

三十不发

很明显这句话的关键字在于发,可以是发财、发迹、发达,总而言之都是好事。人在30岁,可谓处在了黄金年龄时间段,这个时间精力充沛,身强力壮。如果说从20岁到30岁当作积累社会见闻的时间段,那么从30岁到40岁就是你为自己人生发力的时间段。

古人说三十而立,这里的立可不是刚刚学会站立,而是真正地立足于社会,立足于庙堂,能够拥有自己的一个事业,哪怕是事业的苗头也是不错的。

农村俗语:三十不发,四十不富,下半句指点迷津,老祖宗经验之谈

再者便是立家,可能在当代社会中,奔三却依然没有组建家庭的人大有人在,但到底还是有些晚了,所以说老祖宗留下这句话就在告诉咱们,在30岁的时候千万别再浑浑噩噩了,错过了这个黄金年龄,那基本上想在人生道路上驰骋到巅峰就很难了,当然了,在历史上也的确有很多大器晚成的人,但起码你得有人家那个机遇才行,人才千千万,凭啥就轮到你身上了?您说是不是?

农村俗语:三十不发,四十不富,下半句指点迷津,老祖宗经验之谈

四十不富

四十不富,可以说是社会常态了,不得志之人在这个社会上大有人在,庸庸碌碌之人更是数不胜数,哪怕是天才,后天荒废了自己的才华,最终的结果也就是泯然众人而已。在30岁的时候还没有发力追赶,努力向上的话,那么在40不富就成了必然结果。

在古代是这样,因为当时人的平均寿命都会比较低,很多人活到50多岁就已经相当高寿了。就像那句老话“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一样,在四十岁的时候开始努力,其实也并不算太晚。

只要有一颗努力向上的心,终究还是可以做出一些事情的,当然还得看个人因缘际会,秉烛夜读的确是个好习惯,大器晚成在历史上更是不胜枚举,如果各位看官有已经达到40岁却仍然没有太高成就的话,笔者倒可以告诉你一个很励志的历史故事。

农村俗语:三十不发,四十不富,下半句指点迷津,老祖宗经验之谈

此人名叫公孙弘,作为西汉时期一个非常倒霉的年轻人,一开始在朝廷当狱卒,干的活十分卑贱,后来更是被莫须有的罪名给免职了,该家里穷得叮当响。之后公孙弘为求生计到一个岛上养猪,可别人养猪都富起来了,他养了一点成色都没有,在其40岁的时候终于意识到再这样下去于事无补,便开始钻研“春秋”,这一看就是20年。

苦心人,天不负,20年后其凭借着才华在进了京城当了小官。结果没过多久因为惹怒皇帝又被贬到家里。60多岁的时候,在他人举荐之下回到庙堂参加了汉武帝的比试,结果一下成为最优秀的老状元,自此之后公孙弘的官路便开始了坐飞机模式,到74岁的时候,公孙弘成为汉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在这个位上坐了6年之久才寿终正寝。

农村俗语:三十不发,四十不富,下半句指点迷津,老祖宗经验之谈

最后,公孙弘这一辈子你能说他很幸运吗?不见得,若是寻常人早放弃了,或许他根本活不到60岁。因此这句俗语的下半句便是“五十将来寻死路”,人生不能没有希望,这不仅在于个人志向的高低,更在于人这辈子活着的心执念有多深,想要做的事没完成,执念越深这样活得越就越久,老祖宗的经验之谈就介绍到这里,您学到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