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通常為了救“一個小隊或一個人”而出動上百人,甚至飛機,這樣值嗎?

哨兵小虎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並非如此。

美軍會進行戰前的評估,不會隨便胡來。

打個比方,如果戰機被擊毀,飛行員跳傘,美軍會評估派遣飛機去援救存在的危險性。

如果此處還可能存在敵人強悍的防空武器,美軍不會隨便派飛機去送死。

1995年6月2日,美軍的2架F16從意大利基地起飛,照例飛到波黑巡邏穆塞兩族繳獲的地區。

這種巡邏只是觀察,事先將路線告訴交火的雙方,以防止誤擊。

然而,15點,塞族武裝突然發射2枚薩姆6地空導彈。

當時雙方距離很近,斯科特·奧格雷迪上尉的座機連續發射干擾彈失效,被導彈擊落。

另一架F16也被塞族導彈雷達照射,緊急躲避返航。

F16被導彈炸成兩截,奧格雷迪上尉勉強彈射成功,但脖子和膝蓋都受了輕傷。

奧格雷迪上尉墜機地點是一處深山,到處都是樹林。

奧格雷迪上尉跳傘後,迅速鑽入一片森林中躲藏起來。

由於他在跳傘前曾經看到過地面有塞族武裝的卡車,認為士兵距離他不遠,不敢發射求救信號以避免被追蹤。

奧格雷迪上尉在到處都是地雷的森林裡面躲藏不行了5天,終於找到一個相對安全的平地,發出了求救信號。

他的緊急補給只夠維持3天,剩下2天他吃靠吃螞蟻、樹葉和雨水堅持。

這對奧格雷迪上尉也不算什麼,他們接受過野外求生的訓練。

他被擊落以後,美軍立即跳動衛星和預警機反覆偵查跳傘區域,試圖確定飛行員是否生還。

因看到降落傘,美軍認為奧格雷迪上尉生還的可能性很大。

但美軍認為這裡不但還存在塞族的薩姆6防空導彈,還有大量塞族武裝的輕型防空武器。

在沒有確定奧格雷迪上尉活下來的情況下,不能讓更多人去冒險。

所以,直到8日凌晨1點接到求救信號,美軍才決定出動。

經過4個小時的周密準備,美軍先後起飛了40多架戰機,組成龐大的營救部隊。

其中包括F15、F16戰鬥機用於對地壓制、EF111電子戰用於 干擾薩姆6導彈,營救一線是2架CH-53E直升機(搭載41名陸戰隊員)、2架AH-1W武裝直升機和4架AV-8B戰鬥機。

這麼大的規模,只為營救1個人。

為了避免被防空導彈擊中,所有營救戰機都採用超低空飛行。

6點奧格雷迪上尉和營救機群聯繫上,同時塞族的防空導彈開始追蹤機群,但隨後遭到干擾,雷達失效。

塞族武裝不死心,部署大量地面防空部隊向機群方向集結。

這邊,6點44分,2架大型直升機降落,海軍陸戰隊員將精疲力盡的奧格雷迪上尉拖上了飛機。

然而,機群剛剛準備反航,就遭到塞族輕型防空武器的攻擊。

1枚薩姆7肩扛式單兵防空導彈,擦著一架武直飛過,隨後又有多枚飛來,在干擾下失效。

機群仍然採用超低空飛行方式反航,而塞族武裝沿途使用高射機槍和機關炮拼命開火。

多架直升機被子彈擊中,其中一發子彈擊穿了直升機艙門,子彈打壞了一個海軍陸戰隊員的水壺。

到了7點40分機群順利反航,奧格雷迪上尉得救。

可以看到,為了救奧格雷迪上尉一個人,使用了40多架戰機,有數百人為了這個行動直接提供服務。

但是,這是在美軍確認比較有把握以低損失救回奧格雷迪上尉,才會這麼行動。

如果美軍估算大部分戰機有去無回,是不可能行動的。

這是美軍的一個原則,也就是隻要條件允許,絕對不會丟棄任何一個同胞。

即便是死在外國的士兵遺骨,美軍也會想方設法搞回來,甚至出巨資購買。


國家重視每一個民眾,民眾當然會為了國家付出自己的貢獻。


薩沙



8月初,在阿富汗戰場有一名美國特種兵,被塔利班的手雷炸掉了一隻胳膊和腿,傷勢非常嚴重,而阿富汗的戰地醫院做不了這種手術。

為了挽救這名特種兵,五角大樓從德國美軍基地調了三架飛機,護送18人的醫療隊及醫療器材趕赴阿富汗。

做完手術後,運輸機立馬又護送這名傷兵回美國療養。要是算經濟帳的話,那救這名傷兵肯定不划算。

美軍一名陣亡士兵的所有撫卹金總計在200萬美元左右,而重大傷殘或失蹤士兵的賠償至少400萬以上,這還不算營救的巨大費用。

再比如伊拉克戰爭時,美軍步兵3師的運輸隊被薩達姆的革命衛隊伏擊,除了幾名士兵戰死外,還有11名美軍失蹤,其中包括金髮美女林奇。

林奇的父親得到消息後,在報紙上公開疾呼:“布什先生,請想想辦法救救我們的女兒吧!”美國人一聽到一位嬌美女兵,可能落入了伊拉克武裝手上,頓時掀起軒然大波。

小布什和五角大樓深知問題的嚴重性,於是指令美軍特戰司令卡蘭德少將,親自擔任總指揮,不惜一切代價營救林奇。

卡蘭德接到命令後,組織了中情局武裝特工、海軍“海豹”突擊隊、陸軍別動隊及陸軍偵察連等四支特種部隊,參與營救行動。

進入伊拉克後,中情局武裝特工負責在伏擊地納西里耶,蒐集相關情報。陸軍偵察連負責在伏擊地周邊做戰術偵察。

而海豹突擊隊和陸軍別動隊則24小時待命,隨時雷霆出擊。


武裝特工隊經過近一個月的摸排,終於通過一名線人獲得了林奇在薩達姆醫院的消息。

為了配合卡蘭德少將的營救行動,伊拉克的美軍分別向薩達姆的老巢和納西里耶革命衛隊駐地,發起了猛烈進攻。

而三支特種部隊則趁亂解決了薩達姆醫院的看守,併成功解救了被俘女兵林奇。

為了營救林奇,美軍的這次營救行動一共有上萬人參與,並付出幾百人的傷亡代價。

如果要算細帳,無論從哪方面考慮,都是不值得的,但美國人不這麼想,林奇的獲救轟動了整個美國,連小布什和拉姆斯菲爾德聽到消息後,都興奮地跳了起來。

這能怎麼解釋,只能說理念不同,美國對軍人承諾“帶每個人回家”,不是說說而已!



花木童說史


表面看,為了一名士兵,派出一個小隊去冒險,完全不划算。但是,仔細一算,這是非常高明之舉,大大的划算。

戰場形勢千變萬化、不可預測,任何一個士兵或者一支小部隊,都有落單的可能。如果因為“不划算”就放棄營救,那麼直接的後果就是,每個士兵都會產生“棄子”的想法,認為自己是犧牲品,隨時可能被拋棄。如此,誰還會英勇作戰去冒險?

反過來,如果為了救任何一名士兵,不惜犧牲多名士兵,那麼每個士兵都會感覺自己是“被重視”的。如此,人人都會產生集體感,都感到自己“有靠山”,必定士氣高漲。

在很多國人的心裡,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犧牲少數人的合法權益是理所應當的,甚至天經地義的。比如,認為秦始皇統一天下,死了那麼多人是難免的;又如有人會為隋煬帝辯解,大運河勞民傷財,但利在千秋;為了核武器,老百姓連褲子都穿不起也是可以接受的……並且美其名曰“顧全大局”。

從統治者的角度,如此思考問題,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普通民眾也如此考慮問題,那就是犯賤。舉個例子,你們縣裡為了修高鐵,但資金不夠,把你家財產全部充公,可以嗎?

從來沒有什麼集體利益,所謂的集體利益是一個個個體的利益所組成的。尊重少數人的利益,才可能有真正的集體利益;尊重少數人的利益,就是尊重每個人的利益,因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少數派。

不放棄每一個士兵的軍隊才是強大的軍隊,不放棄每一個國民的國家才是偉大的國家。



江南俗士1972


哨兵小虎第638條回答。

這種值不值讓我想起了兩部美國電影:

1.《深入敵後》

上尉克里斯(後艙領航員)和邁克(前艙飛行員)駕駛F-18飛機執行日常執勤任務,不幸被薩姆導彈擊落,飛行員陣亡,而領航員克里斯被迫跳傘逃生的故事,美軍指揮官上將動用航母艦載機、直升機突破重重阻撓,將克里斯救回的故事。

2.《拯救大兵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可能是最深得人心的,二戰中,為了為烈士家庭保留最後的獨子,美軍在與德軍打的及其困難慘烈的情況下,派出一支8人小隊將正在前線與德軍交火的二等兵瑞恩送回後方的故事。

當然,這都是電影裡對美國精神的標榜,但現實中美國確實也做過這樣的事情。

1.拯救女兵林奇。

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女兵林奇在戰爭中負傷被俘,美軍派特種兵從伊拉克的醫院中將其救出。(雖然事後證明林奇只是被車裝上,而且還是伊拉克的醫院救了她)。
(女兵林奇↑↑↑)

2.拯救F-117飛行員中校澤爾科。

1999年3月,美軍飛行員駕駛F-117飛機被南聯盟導彈擊落,被迫跳傘,雖然是交戰期間,而且還落在了敵國境內,但美軍還是很快派出直升機,從跳傘到被救上直升機,整個過程只用了40分鐘!


(營救飛行員)

那麼,這種派出更多人去營救一個人的方式,到底值不值當呢?

首先,就飛行員肯定是值得的。

飛行員是各國空軍的寶貝,再加上培養一名飛行員的高昂代價,為了救援一名飛行員當然是值得的。

(F117飛行員科澤爾↑↑↑)

再次,救一名普通士兵呢?

當然也是值得的,為什麼呢?我們不妨來思考一下:

①以美軍的實力,再加上軍事行動的整體性,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個體在集體中受傷,當時就會被營救,要想“落單”恐怕是不容易的。

②如果單獨從個案看,小虎認為不值當,但要從全局來看,他所起到的激勵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作為一個普通美軍士兵,你想想,國家會如此努力的營救一個孤懸敵後的戰士,心裡會多麼溫暖,信心和勇氣將受到多大的鼓舞啊!

從為全軍鼓舞士氣,助推戰鬥力來看,犧牲幾個戰士、幾架飛機也是十分划得來的!


③通常這類營救往往建立在實力大大強於對手,而且戰術上也無損於戰略全局,才會做出決定進行營救。

也就是說美軍在救人之前,不僅要宣傳自己救人的意願,更要評估自己救人的能力!

我是哨兵小虎,一名老兵,歡迎你的關注和閱讀。謝謝!


哨兵小虎


關於這個疑問,可能有人會說,陣亡一個士兵從撫卹金到各種名義的補貼,加一起接近上百萬美元,所以,還是儘量把他救回來顯得更划算。

其實,主要原因並非僅僅跟“錢”有關。畢竟,當今的信息化作戰武器,隨便拿出一個都比撫卹金要高的多,況且除了士兵外,只要評估結果有可行性,普通美國公民,美國政府也會盡力去營救的,拿人命做性價比的籌碼,並不是說的很通。

(美軍非常重視單兵的個體生命,除了崇尚火力至上原則外,還一直致力於通過提升單兵的裝備性能,來保障大兵們在戰場上的生存幾率。據估算,一個普通的美國士兵,一身行頭大概在3.6萬美元,下圖的大兵們人人身穿了小20萬人民幣)

客觀來說,這種理念主要來自於美利堅的傳統價值觀,此外還有一定的實用價值甚至政治籌碼的考量。

首先,按照美國那套價值觀來解釋,國家的存在,政府的運行,就是為每個公民服務的。只有將個體生命和個人幸福視為優先價值的國家和政府,它的人民才會有覺悟去捍衛它,才會真心為國而戰,甚至不惜獻出生命。

因此,美利堅向來號稱重視個體生命,國內輿論對士兵傷亡問題也特別敏感,甚至能影響政黨和總統的關鍵選票。因此,美國曆屆政府,在降低士兵傷亡率、營救士兵、搜尋陣亡遺骸上,做的都挺用心。甚至還演繹出了一個個“人道主義典範”和世紀美談。

這裡舉三個有代表性的例子。

NO.1: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原型——二戰中,在101空降師506團E連服役的空降兵弗裡茨·尼藍。

當年,美國陸軍指揮部的一把手在日理萬機之餘,看了弗裡茨媽媽的懇求信(48小時內接到了兩封兒子陣亡,一份失蹤的電報後,悲痛的母親給領導寫了信),趕緊下令派專門團隊將他從槍林彈雨中找到並安穩的送回了國。

NO.2:越戰期間,美軍為了營救一個跳傘降落在北越控制區的漢布爾頓的中校軍官,出動了24架飛機深入北越領空,整整找了17天。期間,直升飛機給打下了好幾架,當救出中校他老人家時,已經有13個人為此獻出了生命。

(被費大勁救出的漢布爾頓中校)

NO.3:上世紀90年代的波黑內戰,穆族武裝和塞族武裝打的不可開交,美國為首的北約公開出兵支持穆族武裝。結果,美國一架F16戰鬥機在波黑上空被塞族武裝用導彈擊落,飛行員奧格雷迪跳傘後落在了塞族控制區域。

為了營救奧格雷迪,美軍第一時間出動了40架直升機、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帶著救援設備在他失事區域不間斷搜索,但沒有搞到任何蹤跡。

最後,美國高層拍板,不惜以損耗壽命為代價,強行改變了兩顆偵查衛星的運動軌跡,終於在第六天的時候定位到了已經開始吃螞蟻充飢的奧格雷迪。

隨即,美國馬上組成營救突擊隊,冒著塞族武裝的炮火,將他從敵人手上給搶救了出來。

這行動美軍搭配著信息化裝備和絕對優勢的武器,並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花銷是驚人的,據估計,各色飛機、衛星以及其他各項消耗的成本,加在一起大約在3——5億美元之間,培養一百個奧格雷迪也不止這個價。

當然,也並非就說明美國政府有多慈悲為懷,除了前面提及的“重視個體生命”的理念外,也有當權政客們為為自己的支持率和美譽度造勢的考慮。至於那些“天價”的花費嘛,多印些美元就好了,反正是自己印的貨幣是全球硬通貨幣,不小心印多了的話,就把膨脹轉移出去,美元最終流向的是大宗商品期貸市場,並不會給美國本身造成明顯通脹的威脅。

必須得承認,美國自詡的“民主燈塔”定位,全球搞事情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就建立在這種財大氣粗的先天性優勢上,別的國家還真不好攀比。

加之,無論是空降兵弗裡茨、漢布爾頓中校還是飛行員奧格雷迪,他們被營救事蹟產生的巨大社會凝聚力、美譽度,國內民眾的擁護和支持,還有美利堅不放棄一個同胞的“高大上”形象,可不是拿錢能隨便買到的。

客觀講,在決定下本兒營救之前,美軍也是要進行全面評估的,對失蹤人員的價值、情報級別、營救難度和成本都有全方位的分析和推測。

比如,二戰決定去找失蹤的弗裡茨·尼藍,就是出於團結、凝聚民心的考慮。當年,弗蘭茨平安回國的消息傳回,非常有效的安撫了美國國內軍人家庭對戰爭的巨大恐慌。而且,作為傳世美談,還被電影激情演繹了一番,對美軍的國際美譽度的提升,影響深遠。

還有越戰中的漢布爾頓的中校,他本身就肩負著重要的情報任務,自然也是北越眼中的高價值目標,一旦落入對方手中,萬一扛不住嚴刑逼供,開口招了的話,造成的人員、經濟損失,比搜救和搶奪他的成本可高的多。

同理,奧格雷迪作為美國先進戰機行員,如果被塞族武裝捕獲,美國的相關軍事科技機密也難免直接給全人類的航空發展做貢獻。更何況,當年援救行動的成功,可是收穫了不少人心,算是給美利堅人民成功的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不過,雖說美國號稱“不放棄一個同胞”,但在當今的中東地區,美軍卻屢遭挫敗,甚至還有多個美國人被恐怖分子殘忍斬首,視頻還公然傳到了互聯網上。

比如,阿富汗戰場上,被塔利班俘虜的美國大兵鮑·伯格達爾的經歷,就非常說明問題。

當年,去營他的戰鬥小組被300名塔利班分子包圍,僵持了半天多,總部調來了空中支援,美軍才得以撤退,激戰還造成了8名美軍的傷亡。然而,折騰了這麼大勁,行動的“營救對象”伯格達爾竟然沒有被救出,反倒成了塔利班威脅和嘲笑美軍的“生動案例”——武裝到牙齒的美國大兵竟然被穿拖鞋,拿著AK的游擊隊吊打。

美國這邊呢,自然咽不下這口氣。結果,號稱“決不跟恐怖分子妥協”的美國政府,竟然在2014年用5名塔利班指揮官換回了被俘虜5年多的伯格達爾。

當然除了什麼重視生命,人道主義的考慮,更是因為當時的美國陷入阿富汗戰爭泥潭十幾年,國內反戰、撤軍聲音高漲的政治背景的需要。此時,美國選擇高調換回一個普通的大兵,可以非常到位的迎合社會情緒,用“祖國不會拋棄每一個人”來增加凝聚力,搞“愛國主義教育”,好讓前線士兵心甘情願的賣命,同時安撫國內反戰情緒。

(喜極而泣的伯格達爾的爸媽,感激的恨不得直接給奧巴馬下跪。一時間奧巴馬和民主黨在美國國內“好評如潮”)

然而,事兒到這兒還沒完,更尷尬的是,伯格達爾貌似上演了美劇《國土安全》的真人版。

據新聞爆料,伯格達爾在被俘時間裡,竟然主動皈依了伊斯蘭教,與綁架者“稱兄道弟”,學會了當地語言,還曾自稱是一名“伊斯蘭聖戰戰士”,被懷疑可能犯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忽悠洗腦後加入了“塔利班”;而更雷人的是,據他的戰友推測,伯格達爾被俘虜的原因很可能是他當了逃兵.....

這麼多年過去了,種種推測還衍生出了多個版本——伯格達爾自己的說法,戰友的“推測”,美國不同黨派政客們的各自版本,外加塔利班組織的“第三方解釋版”。

甚至,有關伯格達爾的經歷,都成了2016年美國總統競選和兩黨“互毆”的熱點話題。就這件事兒,當年的候選人特朗普竟然壞壞的聲稱:“如果這是在我們依然強大而明智的年代,我們一定會一槍崩了這樣的傢伙。”

畢竟,2009年6月29日晚,伯格達爾消失在阿富汗的黑夜之中,直到五年後才獲釋,五年間他沒有見過一個美國人。這五年留下的“謎團”,給了美國政客們留下了無限的推測空間和攻擊對方、標榜自己的議題。

呵呵,說這次最新的“解救美國大兵活動”是出於美利堅的傳統價值觀和人道主義精神,大家還信不信呢?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上尉克里斯和邁克駕駛F-18飛機執行日常執勤任務,不幸被薩姆導彈擊落,飛行員陣亡,而領航員克里斯被迫跳傘逃生,美軍指揮官上將動用航母艦載機、直升機突破重重阻撓,將克里斯救回。而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可能是最深得人心的,二戰中,為了為烈士家庭保留最後的獨子,美軍在與德軍打的及其困難慘烈的情況下,派出一支8人小隊將正在前線與德軍交火的二等兵瑞恩送回後方的故事。這都是電影裡對美國精神的標榜,但現實美國在各地戰爭中也不乏這樣的故事。

美國在歷次戰爭中被俘失蹤的人員很多,自二戰以來有八萬多人|1失蹤。戰場上美軍的做法,更多是能救則救,不能救也只能作罷。救援身處險境的士兵不光是美軍,誰都會這麼作,並不比美軍差。只不過美國注重這方面的宣傳罷了,做給美國民眾看的,別認為美國民眾反對戰爭,特別是入侵它國的軍事行動,如果沒有廣泛的民意基礎美國政府也不會這麼做。沒有一個國家像美國那樣崇拜英雄,看看美國的戰爭電影就會知道,雖然場景很真實,也顯得很坦誠,感覺挺正義,但結果都是描寫美軍多偉大,多英勇,多維護正義。對於戰場上人員的保護也是美國軍事題材電影的普遍描述手段。對於一些國力弱的國家的武力干涉,對於士兵的失蹤美軍很在意,免得受到譴責。但實際情況並不像美國電影描述的那樣都能讓美軍滿意,二戰以來美軍失蹤人員多達近八萬人,越戰中有兩千多人失蹤,即便是伊拉克這樣一邊倒的戰爭美軍兩名士兵失蹤。雖然美軍出動數千人查找,最後只有遺骨。從二戰後美國失蹤人員沒一個能活著回來。就現在的美軍作戰基本類似於反恐作戰,即便是這樣死亡率也很高,而一旦人員失蹤基本不會活著被放回來,這對民眾是一個無法被接受的情況,影響美國政府的執政,所以美軍會盡力相救。然而結果很難如願,一旦落入抵抗組織手裡基本就無解,美軍雖然強大也做不到事事都能辦到。

事實上美軍戰場上遺棄士兵可以說是最多的,美軍可以做俘虜。例如,撤退中,負責掩護的部隊一旦被包圍,就可以選擇投降,回來不會被追究責任,因此,突圍的部隊也不會回頭救援,這是導致戰場上美軍俘虜或失蹤人員多的原因。類似這樣的例子美軍中非常普遍,像伊拉克這樣的絕對優勢下都能把士兵給弄丟了,大一點的仗就更可想而知了。所以,美軍宣傳的如何救援身陷困境的士兵救援只能說是演戲。哪場戰爭美軍不丟人,大仗多丟,小仗小丟,有幾個是美軍救回來的?真別高看了美軍。

美軍經常為了一小數陷入包圍中的士兵,或者深入敵後的單個士兵,出動空中突擊隊、地面裝甲部隊甚至特種部隊前往營救,必要的時候還會動用軍用衛星、海上的航母編隊,乃至水下核潛艇,動靜不可為不大,場面不可為不隆重。從性價比方面來考慮,必然是不划算的;但是更多的時候美軍是從維繫軍心士氣的角度來考慮的,通過發動這樣的救援行動,確保不落下一個士兵,這樣才能凝聚整個美軍隊伍的團結,也會讓每一個士兵在進行戰鬥任務的過程中,全力以赴,沒有後顧之憂。

總的來看,美軍之所以這樣不厭其煩的做這些事情,本質上還是為了提高軍人的榮譽感和集體使命感,團結軍心,鼓舞士氣。花點錢,出動一些重裝備,算不了什麼?








經常用了


美軍經常為了一小數陷入包圍中的士兵,或者深入敵後的單個士兵,出動空中突擊隊、地面裝甲部隊甚至特種部隊前往營救,必要的時候還會動用軍用衛星、海上的航母編隊,乃至水下核潛艇,動靜不可為不大,場面不可為不隆重。從性價比方面來考慮,必然是不划算的;但是更多的時候美軍是從維繫軍心士氣的角度來考慮的,通過發動這樣的救援行動,確保不落下一個士兵,這樣才能凝聚整個美軍隊伍的團結,也會讓每一個士兵在進行戰鬥任務的過程中,全力以赴,沒有後顧之憂。

除此之外,美軍體制上還有另外兩個比較有名的政策:

1、保存家庭血脈

這種政策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有著非常細節化的描述,任何一個美國家庭其成員在美軍服役時參加軍事行動而犧牲,必須要為其家庭保留一絲血脈。如果全員參加美軍服役,最後一名還倖存的士兵就可以退役,返回家鄉。

2、將所有陣亡士兵遺體帶回美國本土安葬

這種政策在電影《護送錢斯》中有著非常到位的展示,無論美軍士兵犧牲在何處,美軍都有義務將其從敵人手中奪回,並且以最崇高的禮節將其運回本土進行安葬。

所以,總的來看,美軍之所以這樣不厭其煩的做這些事情,本質上還是為了提高軍人的榮譽感和集體使命感,團結軍心,鼓舞士氣。花點錢,出動一些重裝備,那算什麼?

——問題就回答到這裡了——

對航空、軍事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來關注老鷹航空吧。

(圖片來自互聯網公開圖片,如侵則刪。)


老鷹航空


這個問題,可以很深,也可以很淺。看你從哪個角度去認識。

美軍救援自己的戰友和同胞非常賣力,捨得花本錢,這是事實。從二戰到現在,美軍的救援行動數不勝數,讓世界很多人讚歎不已。最著名的當然是電影《拯救大兵》和《血戰鋼鋸嶺》,都有真實的故事原型。如果淺淺地分析,這個現象是以下原因:

一、救援是一個政府、軍隊能凝聚軍心、人心的重要手段,也可說是拉選票與作秀的方式。還是極好的宣傳資料。

二、救援的對象也許掌握美軍的很多機密,這些機密一旦洩露,導致的損失將遠遠大於救援的成本。

但是,如果從美國的歷史文化和價值觀念,其實還有很深層次的原因。這主要是:

一、對人的生命的價值的尊敬,美國的人權,是高於一切的,這不僅僅是法律概念。還是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對人的個人情感的普遍同情心,並且敢於去表達和捍衛這種同情心。

三、對社會正義的、崇高的價值觀的推崇和捍衛心。

美國文化的這些理念,可能是中國人很難理解的,最後一條可能是中國完全不理解的。

當然,美軍的行動也要計算代價。但是,如何估計成功的可能性和失敗的概率,美軍是由專業人士來做出的,是很有經驗和勇氣的人做出的。並不是普通人按照自己的思維來估計的,更不是我們習慣的一群外行來開會研究決定特別行動,那麼很多行動可能都是根本不可行的,不會實施。這是美國的救援行動很多都是:大膽而成功的原因。

電影《拯救大兵》中為拯救一個普通大兵雷恩,美軍不惜投入一個別動隊,冒數人的生命危險去拯救一條生命。中國很多人認為雷恩的命似乎不該那麼值錢。這個代價太大,不划算。如果用這種思維去理解這部電影就大錯了!那次行動,根本不是為了雷恩這個人,而是為了一個遠在美國的‘‘母親的心’’!因為‘’她已經做得夠多了!‘’(電影臺詞)!因為她的其他兒子均已陣亡!為了安慰一位母親,為了一種‘’崇尚公平的信仰‘’和對那位母親的‘’同情心‘’,才不惜冒多人的生命危險去救一個普通士兵雷恩。才是那次行動的意義所在。不得不承認,我國社會的情感認識和電影的水平,與人家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甚至好多人完全看不懂。


無痕lAlk



從經濟的角度看,肯定是不值得的,為了救一個人或者一個小隊,最終的花費,只怕遠遠超過這個人或者這個小隊能夠創造的價值;

從軍事的角度看,也未必很值得,有限的軍事資源,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拯救價值不對等的一個人或者一個小隊,這是軍事資源的巨大浪費;

從提振軍隊士氣的角度看,這是值得的,這讓所有的軍人相信國家不會拋棄他們,也就讓他們能夠更有主動性的為國家作戰,而不至於潰逃;


很多人對《拯救大兵瑞恩》中的故事很是感動,認為這體現了美軍的某些精神。這當然確實如此,但是我們不得不看到的問題的另外一面是,美軍之所以能採取這些措施,更大的原因在於美國是戰爭中的優勢方,有著足夠的富餘軍事力量來從事這項工作,反之,如果美軍處於劣勢,軍事力量都不足以對付當面之敵,那麼美軍還會進行這些價值不對等的軍事行動麼?顯然是不可能的。太平洋戰爭爆發之時,美軍前期全線劣勢,海軍受到重創,陸軍和陸戰隊在菲律賓遭受失敗,多達8萬軍人拱手而降,此是美軍軍力處處不夠用,如果《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發生在這個時候,很顯然,馬歇爾是絕不會批准這個計劃的,此時恨不得一個人掰成兩掰用,又怎麼會有餘力去做這種事情呢?巴丹死亡行軍,美軍受虐而死的不計其數,此時美國沒有足夠的兵力,也就只能眼巴巴的看著了,而不能真正做些什麼。


對自己的國民,對自己的軍人,好一點,這是任何一個正常的國家,理所當然的事情;除了那些管用不管埋的類似於奴隸制的國家。德軍會這麼做,日軍會這麼做,英法軍會這麼做,我軍,也應該會這麼做。這沒有什麼奇怪的。


張子曰


美國在戰前動員令中,指揮員會特別強調一句話,不要丟下任何一位美國軍人,這基本上是美國軍旅的一種軍事思想和鐵律,從不少美國戰爭大片中也反映出這種文化精髓。從美國飛機轟炸前南斯拉夫和越南過程中,飛行員失靈後,美國動用各種軍事手段,甚至由將軍級的將領親自坐鎮指揮,不惜一切代價營救,活要見人死要屍的不懈努力,營救付出的代價遠遠大於營救的本身,但絕不放棄。這種軍事文化讓美國軍人無尚的自豪,突顯了軍人的價值,也體現了人的生命重於一切的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講,為美國戰爭師出有名(拯救人類)提供了依據,讓生命的價值為殘醒戰爭披上了光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