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飞的手榴弹,德国人也是够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上,装甲作战和反装甲作战是最主要的作战形态。苏德双方为了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先后投入了成千上万的装甲作战力量,自然,也投入了数量巨大的反装甲技术兵器。

会飞的手榴弹,德国人也是够了


谈及苏德战场上的反装甲兵器,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各种反坦克歼击车,最不济也是“铁拳”反坦克火箭筒。但是实际上,在苏德战场上,在第一线直接面对敌方装甲单位的反而是各级步兵单位。这些步兵单位早期的反坦克武器也很简单,就是燃烧瓶和集束手榴弹,好点的还会装备反坦克手雷。

最先吃到反坦克手榴弹亏的是德军,得益于聚能破甲理论的帮助,苏军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反坦克手榴弹。小一点的型号就能够对德军的三号突击炮等轻装甲目标形成有效杀伤,而二战中苏军个头最大的RPG-43反坦克手榴弹,不仅使用了聚能战斗部,且战斗部TNT装药量达到了612克,很社会主义。

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并不推崇单兵反坦克。因为要保证足够的准头,就要求投弹手要尽可能的靠近目标。此时无论是坦克本身的自卫火力还是苏军坦克的伴随步兵都会给投弹手造成重大威胁。

不过等到1943年,德军就矫情不起来了。此时苏军的装甲作战能力逐步回升,德军普通的步兵单位反装甲需求激增,而反坦克炮等反坦克技术兵器又没办法下放到基层作战单位。不得已之下,德军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反坦克手榴弹。

苏军坦克的装甲一般比较厚重,为了保证反坦克手榴弹有效的击穿率,聚能战斗部是肯定需要的了,而怎么拉开投弹手和目标之间的距离,就成为德国设计师重点考虑的事情。

会飞的手榴弹,德国人也是够了


德国设计师的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就是给反坦克手榴弹装上尾翼,让手榴弹在投掷之后能够在空中进行“滑翔”,以此来增加投弹手的安全距离,这就是二战时德军装备的Panzerwurfmine反坦克手榴弹。

这款反坦克手榴弹主要由杀伤部、木柄和尾翼构成。未使用状态下的Panzerwurfmine和普通的木柄手榴弹很相似,四片尾翼通过手榴弹底部的保险帽固定在木柄上,根据其木柄长度和战斗部装药量的不同,可以分为K型和L型。其中K型重量为1公斤,破甲厚度为150毫米,L型的重量则进一步增加到1.36公斤,其中L型的产量达到了20.3万个。

会飞的手榴弹,德国人也是够了


和苏军的反坦克手榴弹稍有不同,为了在装药量较少的情况下取得较好的破甲效果,Panzerwurfmine战斗部采用的是黑索金和TNT混合装药,此外,早期型号的唯一采用的是皮革,但是随着后改成低廉的帆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