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義:壽光富了不算富 全國農民兄弟富了才叫真正的富

1993年8月的一天,已是下午兩點多了,走鄉串鎮一上午的山東濰坊壽光市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確實感覺有點餓了,這是他西行至新疆的第一次、第一天,也是第一頓飯,而端上桌的午飯卻讓他大吃一驚——油辣面。鮮紅的辣椒拌著拉麵,油乎乎的香辣味道直衝鼻腔,而這也是整頓飯的全部。自王樂義做過直腸癌手術之後,便一直不敢再吃辣,但初來乍到,不吃又顯得不尊重主人,糾結之中,王樂義趕緊以飯量小為由找了一個小碗,撥出幾根,強忍嚥下。飯是吃下了,但王樂義心中泛起的嘀咕聲一直未停:在這樣一個自古沒有種菜、吃菜習慣的新疆,建造蔬菜大棚,談何容易?

王乐义:寿光富了不算富 全国农民兄弟富了才叫真正的富

在新疆外出講課間隙,王樂義(右)席地而坐品嚐當地的特色美食

王乐义:寿光富了不算富 全国农民兄弟富了才叫真正的富

1978年9月,王樂義(前排中)開始擔任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圖為他邀請村第一任老書記王秀章等人共同商討三元朱村的出路。

王乐义:寿光富了不算富 全国农民兄弟富了才叫真正的富

1989年,三元朱村種植結構調整,冬暖式大棚正式投產,換來鄉親笑顏。

有人躊躇觀望,自然就有人奮勇向前,王樂義正是後者。1993年的頭一次新疆之行,他更像一個傳經佈道的行者,一邊走一邊給農民講解技術、傳授經驗、打消疑慮、掃清障礙,帶到新疆的6位技術員也分別留在了烏魯木齊市、哈密市和庫爾勒市。回到三元朱村後的王樂義依然心繫新疆,計算著那邊播種的日子,等待著蔬菜成熟的時間。大概是入冬的光景了,哈密市地委書記的一個電話終於讓王樂義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王乐义:寿光富了不算富 全国农民兄弟富了才叫真正的富

2003年,王樂義(左五)熱情地為西藏考察團團員講解蔬菜種植技術。

王乐义:寿光富了不算富 全国农民兄弟富了才叫真正的富

在維吾爾族氈房內,王樂義(左一)與民族兄弟姐妹合影。

“王書記,給您報告一個好消息,我們的大棚成功了!29個大棚個個豐收,黃瓜今天上市,每公斤26元!”這個消息實在太令人振奮了,誰曾想哈密市第一批29個均不足一畝的大棚,平均收入竟達到六七萬元!報喜的電話接二連三地打來,王樂義第一次入疆進行試點的三個地區都大獲豐收!第二年,也就是1994年,五一剛過,新疆提出邀請王樂義參加全區的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及冬暖式蔬菜大棚開發現場會,王樂義當即應允,並第二次入疆。

王乐义:寿光富了不算富 全国农民兄弟富了才叫真正的富

王樂義向外國朋友講授育苗技術。

這一次,王樂義與114名技術員一起,從南疆的和田、阿克蘇、喀什,到中疆北疆的哈密、伊犁、昌吉,他們跋山涉水,穿草原進荒漠,也正是這一年,僅新疆一個鄉鎮就建立了2500個蔬菜大棚。很快,冬暖式大棚在全國範圍內遍地開花,僅1995年一年,就有4300多個來自壽光的技術員紮根、服務於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隨後幾年的時間裡,在王樂義的幫助指導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全區選擇了哈密、石河子、庫爾勒等5個地區作為冬暖式大棚試點,全面輻射北疆、中疆、南疆,並於1997年,結束了新疆一年有8個月靠外地進菜的歷史。後期的管理和保護在王樂義看來更為的重要,1997年跟隨他入疆的王佃軍、韓秋美夫妻檔技術員在新疆一待就是22年,作為父親的王佃軍甚至錯過了女兒的婚禮,而他們兩位又只是近千位新疆技術員的縮影。令人欣慰的是,在王樂義與眾多派駐技術員的共同努力下,他們所到之處,蔬菜遍地紮根。1993年到2002年,10次西行入疆,王樂義的腳步遍佈新疆南北,直到現在的每個隆冬季節,每當那邊大棚裡傳來西紅柿、黃瓜、西葫蘆等蔬菜上市的消息,都會讓王樂義感慨這一路播撒的堅持。

王乐义:寿光富了不算富 全国农民兄弟富了才叫真正的富

如今,壽光蔬菜生產的標準已經成為全國的蔬菜生產的標杆。

新疆,只是王樂義將冬暖式大棚向全國推廣過程中的難忘一段,在他看來,中國幅員遼闊,包括新疆在內的甘肅、寧夏、內蒙古、西藏等省、自治區、直轄市依然令他牽掛不已。其間,他與三元朱村攜手進行了三次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並多次根據各地所需重新設計大棚。在甘肅武威,王樂義試點成功了零下二十六度不加溫、不燒煤的第五代大棚,用前後12年的時間解決了中國北方冬天吃不上菜的問題。回想起1989年冬暖式大棚蔬菜種植生產技術在壽光試驗成功的初期,三元朱村幾乎所有的鄉里鄉親都給予了王樂義極大的支持,並樂於看到他將“好事奉獻出去”。面對極少數質疑的聲音,自稱只是個“小書記”的他,在1991年全國農村經濟工作經驗交流會上,向來到三元朱村進行現場參觀的275名代表和全體村民許諾:“從現在起,我們的技術一不搞封閉、二不搞專利,向全社會推廣。三元朱富了不算富,壽光富了也不算富,全國的農民兄弟富了那才叫真正的富!”

王乐义:寿光富了不算富 全国农民兄弟富了才叫真正的富

新時代的三元朱,正為中國農村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樹立新的榜樣。(王立群/攝影)

今日的壽光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帶著更先進的技術和更加智能化的設備返鄉創業。王聰與妻子作為標準的90後,在本科畢業後毅然決定回鄉做起了“新農民”。如今,他們投入的第四個大棚也已經步入正軌,呈現出一片盎然之景,面對越來越得心應手的工作,王聰時常感慨“真是回來對了!”王樂義欣喜、自豪於此,因為在他看來,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就是人才振興,“文教做得好,商貿物流走在前列,城鄉一體化建設好,再加上工業強市,農業富民,這才是在全國範圍內可借鑑可複製的‘壽光模式’!”王樂義他知道,在不久的將來,壽光蔬菜質量將會達到AA級綠色食品標準要求,而“壽光標準就將是全國的標準”!

王乐义:寿光富了不算富 全国农民兄弟富了才叫真正的富

今日的三元朱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