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以文化留根,以文化立魂,以文化興業——讓一方水土有“顏值”更具“氣質”

建縣千餘年,因茶而獲縣名;

擁有25箇中國傳統古村落,流傳鄉間的“四平戲”被譽為“中國戲曲活化石”;

紅色基因在這裡傳承,更有時代楷模廖俊波留下的深深足印;

這裡也是“中國白茶之鄉”“中國竹具工藝城”……

政和,一方有著豐厚人文積澱的水土,而今正著力推進文化的繁榮,以從中汲取更多養分,增進“顏值”,更提升“氣質”。

以文化留根,涵育文明之脈

“宗保將軍就是我,尊父元戎保山河。並非無事把山過,只為降龍木一棵……”日前,在政和縣楊源鄉鯉魚溪畔,楊源四平戲劇團正為央視《中國影像方誌》的拍攝錄製排練傳統劇目《九龍閣》。高亢的弋陽腔,熟稔的臺詞唱演,默契的打鬥配合,令人有穿越之感。

“我唱了整整40年的四平戲,深深熱愛著這份事業。”68歲的國家非遺傳承人張孝友是四平戲劇團的團長,“群眾也喜歡看四平戲,可是前些年學唱四平戲的人很少,劇團演員平均年齡40多歲,有時連個花旦都沒有。”張孝友講述著四平戲發展曾遇到的困境。

“四平戲”又稱“四平腔”,由明代中葉時期流行的四大聲腔之一的“弋陽腔”演變而成。明末清初,四平戲傳入政和,因偏安一隅得以保存至今,成為閩北文化的亮色。2006年,四平戲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為“中國戲曲活化石”。

為保護傳承好這一文化藝術瑰寶,2013年,楊源鄉以獎促學,擴大劇團隊伍。“我們鼓勵大家報名學習四平戲表演,還請來了福建省歌舞劇院編導、國家二級導演楊新勝對大家的表演進行考核,通過驗收的,一人獎勵一萬元。”楊源鄉黨委書記陳健告訴記者,最終,14名學員通過驗收,楊源鄉四平戲的表演隊伍逐步走向年輕化,全鄉傳承學習四平戲的氛圍也更加濃厚。隨著楊源鄉四平戲展演中心建成,劇團表演又有了嶄新的平臺。“文化振興不能單靠政府‘輸血’,讓四平戲走向市場,讓傳統文化與旅遊相結合,這是對四平戲既傳承又發展的實踐,是對文化根脈可持續的保護。”陳健說。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在滿眼繁華的當今,文化建設應該有“根”的意識,保護傳承傳統文化,更應反躬尋覓鄉土的根脈。

在政和,傳統古村落遍佈全縣。“每一個傳統村落都是正在續寫的文明史‘大書’,我們要對這些承載記憶的村落進行活態傳承與保護。”沉湎於政和縣地方文化研究的李隆智介紹,政和共有中國傳統古村落25個,省級傳統村落22個,數量均居全市第一。“保護古村落既要對歷史文化遺存、古街區等物質載體進行保護,也要傳承風土人情、生活習俗、傳統技藝等文化生態,將保護工作與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讓傳統村落成為鄉村振興的‘政和符號’。”

近年來,政和縣在積極對接組織好每個批次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申報工作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傳統古村落保護的新機制——通過組織多部門聯合現場辦公,對每個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因地制宜制定保護措施;定期邀請省、市專家進行修繕技術指導;邀請民間工匠積極參與培訓與保護,致力建設一批精品歷史文化名村。

一幢幢夯土實木的民居古樸靜美,一段段四平唱腔悠揚悅耳。在對非遺文化的傳承弘揚,對朱子文化、古村落文化的挖掘保護中,政和正涵育文明發展的根脈,留住鄉愁、留住記憶,構建一座魅力十足的精神家園。

以文化立魂,塑造正氣風骨

一件件革命文物,是內涵豐富的紅色文化活教材;一處處革命舊址,是振奮精神的紅色文化大課堂。

政和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是中央蘇區鼎盛期的建制管轄區域之一。羅炳輝、粟裕、黃道、葉飛、黃立貴、饒守坤、陳貴芳等革命先驅在這裡留下光輝的足跡。重大黨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9個,重要黨史事件及人物活動紀念地13個,革命歷史人物故居和革命紀念設施8個,省市級愛國主義、黨史教育基地7處……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震撼心靈的紅色故事,成為激發群眾愛國情、奮鬥志,激勵每個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重要載體。

這些年來,政和縣通過保護重修革命舊址,新建革命歷史文化展館,讓紅色精神穿越時空,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政和縣文體新局相關負責人說,這筆豐厚的紅色文化財富,釋放出強大的精神動力,為全縣廣大黨員幹部立正魂、塑正骨。

“一切為了政和的光榮與夢想。”在政和,還有另一座“精神富礦”——這裡是廖俊波精神的發源地,廖俊波同志在任政和縣委書記期間,團結帶領全縣幹部群眾,聚力拼闖,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近年來,政和把深入學習宣傳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蹟作為重要任務來抓,融入“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學習教育,通過中心組學習、座談交流、專題研討、巡迴宣講等多種方式,創新學習方式。與此同時,籌建廖俊波同志學習紀念館、建立學習示範點,運用現場教學等多樣形式切實豐富學習載體。去年,政和選樹一批“廖俊波式好乾部”“廖俊波式好黨員”,將學習弘揚廖俊波精神引向深入。

“‘週末不周末,就看有沒有工作。’廖俊波同志的話語時時激勵著我們幹事創業。”政和縣鎮前鎮婦聯副主席葉晶晶說,“基層工作千頭萬緒,是廖俊波同志的榜樣力量支持和鼓舞我們前行,讓我在工作中充滿了正能量。”前不久,她與鎮前鎮的婦女志願者成立了“6+X”點題精準服務巾幗宣講隊,為各村基層婦女傳精神、送技能、講政策、聊法治、話家教、談健康。作為全市“廖俊波式好黨員”,葉晶晶深知自身的責任,“我生於茲長於茲,就當奉獻於茲,為了政和的光榮與夢想,踏實工作,奉獻我的力量。”

成風化人,絃歌不輟。紅色文化、“俊波文化”,成為政和幹部群眾啟迪思想、溫潤品性、凝聚力量的有效滋養。

以文化興業,助推綠色發展

政和產茶歷史悠久,茶園面積11萬畝,全縣70%的農戶種茶。

“文化才是茶葉真正的靈魂。”製茶20餘年,政和隆合茶業的創辦人楊豐深有領悟。作為政和白茶非遺技藝傳承人,除了研究政和白茶的製作技藝,他十分重視白茶與當地歷史文化的融合傳播。“相逢一席”“和合天下”……隆合茶業不同的白茶產品,展示不同的文化內涵。2016年,集觀光體驗、教育培訓、技藝傳承於一體的綜合性茶文化傳播機構——隆合茶書院面世,茶、文、旅融合,為這家茶企贏得了韓國、德國等地客商的關注。“茶葉是很好的文化載體,我們將喝茶的人請進來,將政和的文化帶出去。”

“隨著政和白茶的知名度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茶企開始重視以文化興業。”政和茶葉管理中心副主任葉火琳介紹,如今,有不少茶企嘗試將朱子文化融入茶葉包裝,或將白茶製作工藝製作成創意短片等文創作品,或將廊橋文化植入白茶之中。政和白茶名聲漸隆,去年,政和茶產業年產值達到了12.03億元,並榮獲“2018中國茶業百強縣”稱號。

茶稱“飲中君子”,竹亦有“君子”美譽,竹製茶具清新素雅的特質,也為其他材質茶具所不可替代。

政和是閩北竹材重要產區,現有竹林面積46萬畝,毛竹蓄積量6000餘萬株,全縣共有竹具工藝加工企業220餘家,5萬多人從事竹具生產,竹茶具佔全國市場份額的70%,是省內規模最大的竹具產品加工基地,獲中國林產工業協會授予“中國竹具工藝城”榮譽稱號。

“如今人們選擇傢俱時,注重質量的同時也越發傾向富有文化氣質的商品,竹傢俱不僅低碳環保,更有其他居家產品無法比擬的文化底蘊。”福建省祥福工藝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忠介紹,他們讓竹產業與茶文化“聯姻”,打造“竹空間”,為竹產業升級找到了新的突破口。這幾年,祥福公司通過舉辦茶友會、讀書會等一系列文藝活動,“竹空間”設計理念和產品研發已得到市場充分的認可。

目前祥福公司年產各類竹傢俱、竹茶具200萬套以上,年產值突破1億元,“竹與茶文化完美融合,讓我們打開了更廣闊的市場,未來我們要讓竹元素走進更多人的家居生活。”

無論是茶與文化的融合,還是竹和文化的“聯姻”,還有紫薇文化、民俗文化、廊橋文化、農耕文化的挖掘與利用,“文化+”正成為政和推動產業振興、加快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強力引擎。在今年舉辦的第四屆“愛在政和”中華紫薇文化旅遊節上,政和縣委書記黃愛華說,希望藉助文化的平臺,讓更多的人認識政和、瞭解政和、走進政和、遊在政和、愛在政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