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杨氏土司为何能存在七百年呢?

阿龙生活录


根据了解!播州杨氏土司生存七百年,应该是生产力落后的结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社会结构。

在中原普遍地区,生产力发展迅速,所以能迅速的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再到郡县制,实行皇权统治。

秦国统一天下,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及长江以南,都还是芒荒烟瘴之地,荒无人烟,还是一群原始部落,比如某地简称“闽”,家里有长虫,就是蛇,因为西汉时候这里还是原始社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冶铁技术的发展,南方的水田可以开垦了,经济逐渐向南转移,

所以,长江黄河流域,生产力普遍先进,可以推行郡县制,可以派遣流官管理。

但是,西部山区呢?生产力落后,基本还是原始部落,这里不可能派遣流官管理的,只能羁縻政策,也就是军事震慑,经济拉拢,让他们服从管理,只是酋长、土司不造反而已,想老百姓听你的,不可能。

现在人可能体会不了,在祠堂毁掉之前,农村事务是地主、族长、乡绅管理,县令基本不管的,所以,老百姓看来,族长最大。这还是在中原发达地区。

而那些边远山区呢?基本就只听酋长、土司的,这些人才是土皇帝,这个你改变不了,因为是经济结构决定的,并不是土司酋长厉害,除非你能改变落后的生产力。

从西汉开始,就在不断的传播先进的生产力,不断的改变落后的地区,来完成郡县制的执行,我们听过的就是明清大规模“改土归流”,也就是废除土司,实行流官。

但是,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用了两千多年才逐步完成,即使是现在,落后地区警察基本没用的,看看几部拐卖的电影就知道了,所以更别说古代了。

有了这个背景,播州土司能存在700年,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通史视频


杨氏从唐僖宗乾符年间去播州开拓扎根,就开始在以遵义为中心的播州地区当土皇帝,一直到明朝万历年间被朝廷剿灭,杨氏在播州地区统治725年,传承29代人。

播州杨氏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土司家族,杨氏之所以能够统治播州地区七百多年,实际上用了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每逢世事变革改朝换代之际,杨氏并不为旧王朝效忠拼命,而是很爽快的投降新朝,从唐朝到五代十国,再到宋朝、元朝、明朝,无论你谁当皇帝我都没有意见,我不跟你作对为敌,只要你仍然让我当播州土皇帝就行了,这就是播州杨氏在乱世中的应对策略。

播州处于贵州和四川交界的偏远山区,地势险峻交通极不便利,主要是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区,中原王朝鞭长莫及也只能采取羁縻政策,只要你臣服于朝廷不造反捣乱就行了,所以杨氏有许多空子可钻,杨氏的统治区域也有一个逐渐扩长的过程,每逢改朝换代的大乱世,杨氏就趁机扩张地盘,由当初统治的三、四个县,发展到后来统治十几个县。

播州杨氏太牛了,是地地道道的土皇帝,在自己的辖区掌管一切军政大权,有自己的军队,有自己的监狱,有自己的法令,对辖区百姓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到了杨应龙时期势力达到了巅峰,杨应龙除了拥有数万军队,还可以调动十万苗兵为自己卖命,后来闹得太厉害了被明朝二十四万大军剿灭。

如果播州杨氏能够安分守己不出现杨应龙这个野心家,就可以一直传承到清朝雍正皇帝改土归流时期才结束,那样的话就可以多延续一百年。


西贼闻之心胆摇


“秦为夜郎、且兰地,汉属牂牁,唐贞观中,改播州”(《明史.贵州土司列传》),这就是“播州”的来历。秦时播州为夜郎、且兰所属之地,贞观九年(635年),唐太宗在牂牁郡的北部地区,置郎州,领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等六县。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下诏“省郎州并六县”,废除朗州,将六县重新划入牂牁郡。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又于其地复置播州及恭水等六县”,在原郎州之地再置“播州”,辖恭水、高山等六县,“播州”由此得名。



安史之乱前,播州一直被唐廷牢牢掌控,但自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席卷半个唐朝后,唐由此从盛转衰,而后随着唐朝国力的衰退,唐廷开始逐渐丧失了对于边疆地区的控制,这其中就包括播州等西南地区,此时西南地区一些实力较强的部落酋长纷纷割据自立。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播州僚人发动叛乱,欲图割据自立。次年,唐代宗下诏“荣率师南征,剿抚并用,蛮方永靖”(《贵州府志》),以罗有德之子罗荣为六州都督、沿边招讨使、太子太保、荣禄大夫,率兵前往播州平定叛乱。7年之后,罗荣终平播州之乱。



随后,唐朝封罗荣为播州侯,“即其地分封,命世侯播土”,将播州作为罗荣的封地,并允其世袭罔替。之后罗氏传至四代,传至罗太汪时,其对播州已进行了八十余年的统治,但这八十余年罗氏内部是不遗余力的进行争权夺利,致使罗氏势力极速衰退。到了罗太汪这代,罗氏早已是外强中干,因此不久播州即被刚刚强盛不久的南诏国所夺。

861年,播州被南诏罗闽氏族部所占,罗太汪为避难只得带族人逃到泸州的叔祖家。当然此时罗氏对于播州这块世袭的封地,依然是念念不忘,罗太汪无时无刻都不在想着该如何去收复这块祖地。876年,罗太汪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此时与他同族的太原人杨端的势力开始强盛了起来,如此罗太汪就求助于他,而后杨端亦答应他的请求。



同年,杨端率向氏、令狐氏、成氏、赵氏、犹氏、娄氏、梁氏、韦氏、谢氏等九族兵马自泸州出发“迳入白锦,军高遥山。据险立呰,结土豪蒋、黄三氏,为久驻计。蛮出寇,端出奇兵击之,大败”(《杨氏史籍编年》),不久占据播州的罗闽人和僚人就被杨端率军所败。

但是杨端得到播州后,他并未交还给罗氏,而是据为自有,此后唐朝亦对杨端占据播州的事实给予承认,并授予其播州刺史职,成为唐治下的一个羁縻州(类似现在的自治区)。自此开始,罗氏对于播州的统治正式宣告结束,随之而来的就是杨氏正式开始了对播州长达725年的统治。

播州杨氏自唐末入播州,成为播州的主人后,历经唐、五代十国、南北宋、元、明等五个时期,从唐至明,杨氏在长达725年的时间里世系不绝,无论中原是哪个王朝在占据,是哪个皇帝在统治,杨氏都能做到屹立不倒,前后历经29代,其世系历时之久,影响之大,传承之久,在封建时代都甚少有匹敌者。



那这里很多人或许都不明白,为何杨氏能够统治播州长达725年的时间而屹立不倒吗?无论中原如何的改朝换代,杨氏都能牢牢的掌控住播州,而不被中原王朝所夺,这其中到底有何原因呢?

个人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险峻的地理位置。“播州”介于川、贵,大娄山脉东支中段与乌江中段北岸之间,如《续修四库全书.两朝平攘录》载:“凡联三省,此地势西北堑山为关,东南俯江为池,中皆山谷盘亘。巉崖峻壁,跨接溪峒,人马不得并行”,播州地处西南高原,境内大娄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横亘其间,更是成为一道天然屏障,再者凭借着播州的山川深阻,地势险要,致使中原与播州的道路常年处于堵塞的状态,而即使是畅通的状态,也是一条人马不得并行的道路,根本不能用于大规模行军所用。



因此,播州杨氏正是得益于播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再得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他们对于此地的统治。因为道路的不通畅,再加上地势的险峻,致使中原王朝要想完全的占据这块地区,他们就必须得花费巨大的物力、人力、财力才可,而这对于早已占据广阔的中原地区的中原王朝来说,这完全是得不偿失的。

第二、丰富的自然资源。众所周知,自古要想形成割据政权的,一得不怕被打,二得不怕被围,要想不怕被打就得占据着险峻的地理位置,如三国时的益州,及唐朝的播州,他们都是可以闭关锁国的地形,只要守住一个地方就能挡住外面的军队。而如果只是单纯的借着险峻的地理位置,显然是不足以形成割据的,因为如果做不到自给自足,敌方要想占据这块地区,只需将其团团围住,然后断其物资来源,这样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不需耗费一兵一卒就能困死他们。



因此,能否保证长时间的割据,除了险峻的地形,还需要有能做到自给自足的自然资源。而播州显然是满足了这个要求,正所谓“播州东西二千里,南北数百里,乐土也”,播州自唐以来就是“稻粟再孰,无徭役”的状态,可谓是富饶无比的。播州既有肥沃的农田,又有可放牧的早地,更有丰富野生动物资源,同时播州还有储存量惊人的山藏矿物,尤其是铁矿、铜矿资源。

如此,对于播州百姓来说,他们是既不缺食物,又不缺兵器,因此当时播州杨氏在借助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他完全就可以做到闭关锁国,割据为王。而即使是中原王朝派兵来攻,播州杨氏亦能靠着这些来与中原王朝进行长时间的拉锯战。



第三、“识时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当然如果中原王朝执意要占据播州,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毕竟以播州一隅之地显然是不能和一个国家相抗衡的,一旦中原王朝下定决心要灭掉播州杨氏,他们必灭。想想看,播州杨氏最后不就被明朝万历皇帝给灭了吗,所以播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它们并不是播州杨氏能够统治725年时间的原因。

事实上播州杨氏能够传承如此之久,最主要的是得益于杨氏的识事务。纵观播州杨氏七百余年的历史,除末代土司杨应龙起兵反叛明朝外,其余的杨氏首领皆未对中原王朝有过任何的异心。每当王朝出现更迭之时,杨氏就不会再为已亡的旧王朝效命,如元灭宋,杨氏就归顺元;明灭元,杨氏就归顺明,总之就是杨氏永远不会替濒临灭亡的旧王朝效死命,而是选择顺从。



而每当杨氏选择归顺新王朝时,新王朝为了笼络地方上的豪族土酋,他们往往都会对其不吝赏赐,并赐予杨氏高官厚禄。如此,杨氏每每都能借此得以继续掌控播州。同时有别于一般势力的降而又叛,杨氏一旦归顺,除非王朝濒临灭亡,否则杨氏则世代效死忠,首领世世守臣节,尽守土之责,每遇战事,只要朝廷有需要,他们就会毫不犹豫的出兵替朝廷平叛。

可以说杨氏首领在政治上这种顺应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才是播州杨氏能够经久不衰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四、播州百姓忠实的拥护。当然古话说的好“最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杨氏能够从唐末到明朝就一直统治着播州,除了知道顺应历史潮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杨氏的首领知道与民休息,知道保境安民。自杨端入播州以来,播州杨氏就一直恪守着守臣节、尽守土之责,杨氏十三代首领杨粲还制定了杨氏的家族训言《家训十条》:“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袭,保疆土,从俭约,辨贤侯,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 ,然后将此家训刻于石上,以使后世子孙永世铭记。



如此,就是在杨氏先祖的言传身教下,历代杨氏首领就严格遵循着“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袭,保疆土,从俭约,辨贤侯,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的祖训,对内与民休息,着力发展播州的经济和农业,对外则是选择忠于中原王朝,绝不反叛。因此,在杨氏首领这般统治下,播州的百姓是安居乐业,民殷富实,史载:“西南夷……其中播最大,地方两千里,民悍而富”(《平播全书》)。播州的人口也从唐时户不满500,人口不过2000人变成了宋时户口已达万余家,人口约40000,其经济到明时更是位居贵州第一。

因此,就是这样的播州杨氏,播州百姓又怎会去反抗他们的统治呢?所谓“元明之世,有“思播田杨,两广岑黄”之彦,言土司之巨者,为思南之田氏、播州之杨氏,两广为岑、黄两姓,又以播州杨氏为巨”(《播州杨保考》),就是在播州百姓这样忠实的拥护下,杨氏自然也就能对播州进行长时间的统治。



以上就是四点就是播州杨氏对于播州杨氏为何能统治播州725年的原因。其实总结起来就是,播州杨氏识时务,知道顺应历史潮流,一旦效忠的王朝灭亡的趋势已是不可避免,他们就会立刻投向新王朝,绝不迟疑,而新王朝因播州距离中原太过遥远,且播州的地理位置又险峻,自然资源又丰富,完全能做到割据一方,自给自足,攻打播州太过劳民伤财,所以新王朝也大多会选择接受,毕竟不用一兵一卒就能让他们归顺,何乐不为呢?

最后,杨氏之所以能够对播州形成长时间而又稳定的统治,还有一个原因自然就是百姓的拥戴。百姓的愿望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谁让他们过得好,他们就选择服从谁,而播州杨氏恰恰就是能让百姓过得好的政权,如此焉能不被拥戴呢?


澳古说历史


有这样一个家族,它建立的“小朝廷”比汉唐时间还长,更堪比享国八百年的周朝,它就是贵州“寿命”逾七百年的“土皇帝”播州杨氏土司。


作为一个地方割据势力,他为何能世袭罔替、历经二十七代三十世而不倒呢?我们来分析下其中的原因。


一、内部拥护


唐僖宗乾符三年,武略将军杨端前去平叛南诏国彝人占领的播州区域。



这次平播战争胜利后,杨端及其同族、七姓旧人,连同开始前去平叛的平播将军何中立代表的何氏,都作为有功之臣得到了镇守播州的殊荣,“与杨氏分土而治,留守于兹”。


平播大捷后,僖宗诏命:“凡平播功臣,照职留守播地,永镇边疆。”


自此,杨端便在这场战役后世袭了播州宣慰司宣慰使,同时他也是播州杨氏土司政权的开创者。

在杨氏进驻播州的同时,何氏及七姓家族也对其加以支持和拥护,这一做就是近七百年时间。


所以说,杨氏能在播州立足、兴起,与这些播州内部家族的拥护是分不开的。


二、与朝廷交好,并紧随政策发展


历经唐朝、宋朝、元朝和明朝的“四朝元老”播州杨氏土司,立于四朝皆不倒,充分说明了它顺应了中央政权对西南等少数民族政策施行的时代发展。


1. 唐朝和宋朝的羁縻政策


羁縻政策强调,中央封建王朝通过控制少数民族的首领,以达到其控制当地居民和地区的统治目的。


宋代在唐代羁縻政策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但两朝对羁縻州的管辖相对松驰,施行凡 "夷人"献地归附都可以自署刺史,自立为羁縻州。


播州杨氏便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开启了其播州之主的百年征程。


2. 元朝和明朝的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在唐宋的羁縻之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土司(或土官)由中央任命,并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他们被赋予当地的管辖权,并接受册封成为朝廷命官,履行一定义务的同时,相应地获得对当地人民和土地的合法统治权。


西南地区是土司制度的重点实施对象,而播州也是西南地区的重要区域,播州杨氏名义上受中央钳制,实际上是西南割据势力,在当地可谓是说一不二的“土皇帝”。


3.明朝的“改土归流”政策


为了铲除土司制度的沉疴积弊,并加强对少数民族区域的统治,明朝政府改之前的“土司制度”为“改土归流”政策,即派政府官吏(流官)到这些区域进行管理。


土司本来是“天高皇帝远”的存在,现在要有人来和他一起分享权力,他们自然不满的。


杨氏被灭后,明朝廷才得以推行此项政策,所以在杨氏执掌播州时,在杨氏根本利益没有被触及之前,杨氏与朝廷之间的关系是密切和友好的,朝廷对其也给予了默许和支持。


三、尽忠报国


荏苒光阴七百余载,杨氏除了勤恳治理播州、安定西南地区,还在国家遭受外敌入侵的情况下,积极组织播军,与中央政府军一道抵御外敌肆虐。


比如在南宋时期,播州第十五世土司杨文,是当时的抗蒙名将,他先后六次派播军前往川、云、贵等地抗击元军,积极从事阻止元军南侵的斗争;后来一直到“老东家”南宋灭亡,看到大势所趋才不得已归附元朝。


播州杨氏一直保持正确的政治站队理念和行动,收获民心的同时,也被新朝廷同样看重并依旧镇守西南。



四、对中原文化的强烈认同


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相比,杨氏土司对中原文化更有强烈的认同感,比如在其历任土司中,杨选、杨轼、杨粲和杨文等都曾热衷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原文化。


杨选“性嗜读书,择名师授《子》、《经》”;杨轼“留意艺文……由是蛮荒子弟,多读书攻文,土俗为之大变”;杨粲提倡“建学养士”,嘱咐族人要“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杨文更是“建孔子庙以励国民,民从其化”。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杨氏家族秉承了中原汉文化“忠君”、“大一统”等诸多理念,使得儒家文化不仅改变了播州当地的风气,还削弱了原来文化制度的落后性,这也符合了朝廷对文化同化及其更有利于统治的期望。


五、军事结构完备


军事结构指的是军事设施和军事管理制度。


前者指的是海龙囤这样的军事堡垒,城垣、瓮城、衙署、军营等设施一应俱全。


《播州杨保考》就曾记载:“播州版籍虽列于职方,然专制潜力,自相君臣,赋税之册,不上户部;兵役之制,不关枢府,名为外臣,实为一独立政权。”


由此可见,称霸西南一方的杨氏使得海龙囤宛如小朝廷一般。


后者指的是对囤施行的内部军事管理制度,比如《骠骑将军示谕龙岩囤严禁碑》中就提到了总管、总管厅、龙凤关把总、提调等囤上的管理机构及人员管理制度。



结语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更何况一个家族(割据政权)呢?播州杨氏因为历代土司所做的上述诸多努力而世袭其位、世守其土、世御其民,才使得其行使土司职权长达七百二十五年之久。


说到杨氏被灭,虽然是因为其末代土司杨应龙对权力和统治疆域的欲壑难填才导致被明朝万历皇帝所派大军围剿,但朝廷与地方政府对西南统治的觊觎何尝不是“播州杨氏土司”这棵堪比胡杨的大树倒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呢!



千史千寻


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唐朝政府废隋朝牂柯郡置播州,改原牂柯县为遵义县(治所在今遵义市绥阳县境),作为播州州治。后来属于黔中道。此后唐朝衰落,播州多次沦陷于南诏。

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太原阳曲县人杨端率军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自立为主,成为一个世袭刺史的家族政权。

北宋

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杨实献其地归附宋朝,宋朝在其地分别置播州和遵义军,仍以杨氏为其首领。传至杨昭无子,以族子杨贵迁为养子。

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一度废播州、遵义。

南宋

理宗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复设播州安抚司。南宋末年,播州军为抗元主力之一。

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下诏招抚播州。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杨邦宪降,元于其地仍置播州安抚司,以杨邦宪为安抚使。不久,杨邦宪卒,子杨汉英袭,元朝廷赐名杨赛因不花。

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升为播州宣抚司,统辖十九个长官司和诸苗族峒寨,范围遍及今贵州东北部和重庆綦江。元武宗大德七年(公元1301年),杨汉英为元平叛有功,进封资德大夫。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杨氏附明玉珍。

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杨氏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

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杨应龙反叛朝廷,不久在播州之役中败亡。杨氏占据播州前后历经二十九代,历时七百余年。


阿龙生活录


谢祁东阿龙!

播州杨氏土司制度,只所以能够存在7百多年,具体原因没深入考研。就人类社会一般规律而言,需具备以下特色:一是封闭的环境,包括政治、文化、语言等;二是血缘关系密切;三是生产力原始落后,资源相对缺乏等因素。


琴簧汗舞


答∴七百年,已历明,清,民国,新中国四个朝代。这土司有一于天下理念!

若问者以此做硏究生l博士论文答辩题,可去查找四个朝代初创时土司对新政权的态度,便有答案!


用户3242395133159品


唐朝贞观十三年(639年),唐朝政府废隋朝牂柯郡置播州,改原牂柯县为遵义县(治所在今遵义市绥阳县境),作为播州州治。后来属于黔中道。此后唐朝衰落,播州多次沦陷于南诏。

根据《杨氏家传》等文献的说法,乾符三年(876年),太原阳曲县人杨端率军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自立为主,成为一个世袭刺史的家族政权。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杨实献其地归附宋朝,宋朝在其地分别置播州和遵义军,仍以杨氏为其首领。传至杨昭无子,以族子杨贵迁为养子。

实际上,杨氏家族来源晦暗不明,1974年出土的宋代《杨文神道碑》自称先世出自会稽,与其后人的说法自相矛盾,而宋代官方记载杨氏为“播州夷人”。学界一致认定《杨氏家传》其先太原人以及杨贵迁为杨家将之后都是明朝初年编造的,杨氏应当是唐末从泸(治今泸州市)、叙(治今宜宾市)二州的边徼羁縻州地区迁来播州的少数民族中的酋豪,即为罗族(今称彝族)的一支,后裔渐次汉化,遂依托为中原名门之后,著于谱牒。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一度废播州、遵义军。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复设播州安抚司。南宋末年,播州军为抗元主力之一。

元朝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下诏招抚播州。至元十四年(1277年),杨邦宪降,元于其地仍置播州安抚司,以杨邦宪为安抚使。不久,杨邦宪卒,子杨汉英袭。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升为播州宣抚司,统辖十九个长官司和诸苗族峒寨,范围遍及今贵州东北部和重庆綦江。元武宗大德七年(1301年),杨汉英为元平叛有功,进封资德大夫。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杨氏附明玉珍。

明朝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杨氏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到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杨氏政权最后一任藩镇首领杨应龙继承宣慰司。杨应龙处多事之秋,随明军数从征伐,居功自傲,颇轻视明军,其人性猜狠,嗜杀,遂于万历十八年叛。杨氏政权经过几百年发展,至此时其所辖的五司七姓全部叛,明政府权衡再三,决议先行会勘,而不是直接翦灭。未及会堪,万历二十年宁夏博拜(西域部族)叛,二十年时丰臣秀吉派兵杀入朝鲜,明政府不得已而为之出兵抗倭援朝。直到万历二十二年,朝鲜事稍缓,才决议讨伐杨应龙,然应龙玩弄征讨者,最终到朝鲜事彻底完结,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明朝发兵32万多,再次征讨时,明朝才彻底灭了杨氏政权。杨氏占据播州前后历经二十九代,历时七百余年。


历史在记录


简要概括,就是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才使杨氏生存70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