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电影放映员的电影情结

一个老电影放映员的电影情结

他放了一辈子电影,从二十多岁开始到七十岁仍在放电影,他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多次被评为省市优秀放映员,多次代表邵阳市到省里介绍幻灯的制作及解说,他曾因多才多艺多次成为公社文化站和电影放映队争抢的目标。他就是邓家铺镇南田村的姚放华。

说起姚放华,邓家铺周边村的群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现在四十岁以上的人大都是看着他的电影长大的,对于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喜欢看他放的电影,因为他活泼,开朗,在电影放映中总不失时机讲解故事情节,将观众的思绪引入到剧情中来,使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也能感受到爱的温馨和快乐。

一,初出茅庐搞宣传

1950年出生的姚放华,与共和国一起成长。他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过程,见证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为新中国农村电影事业的宣传和发展倾注了他全部的精力和心血。

姚放华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因为父亲早逝,他初中毕业后在村里做过代课教师,当过赤脚医生。1971年冬,他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东风水库的修建,由于他勤奋好学,指挥部要他在工地做宣传鼓动工作,那时没有重型机器,水坝全靠民工挑土修建,那时的他,经常忙碌在民工队伍中,发现新闻,及时采编,用高音喇叭及时为民工宣传鼓劲,受到指挥部领导的普遍赞扬。东风水库完工后又转战大水江水库的修建,当时的大水江水库归邵阳市大圳灌区管理,由于工作积极出色,被评为指挥部红色宣传员。当时的领导准备留用他在大圳管理部门工作。


一个老电影放映员的电影情结


此时的公社革委会要成立文化站,而多才多艺的他成了文化站的不二人选,于是革委会主任夏继兵和大队领导到指挥部将他要回,担任文化站辅导员兼团委副书记,在担任文化站辅导员期间,他自编自演,吹拉弹唱,多次在县里的文艺汇演中获奖。

1977年,公社成立电影放映队,此时的公社书记袁龙卿亲自点将,要姚放华担任电影放映队队长兼管文化站工作。

从宣传员到文化站工作再去放电影,工作岗位的转变逼使他重新学习,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很快就熟练掌握电影放映的技术,并多次被`评优秀放映员,数次代表武冈电影公司到卲阳市介绍幻灯制作及电影解说经验,成为武冈电影公司的传奇人物,并以此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个老电影放映员的电影情结


二,转放电影做宣传

那时的中国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自从公社有了电影放映队,每晚一般要放映两场电影,才能满足村民文化生活的追求。那时没有交通工具,从一个放映点到另一个放映点,通常有几公里路。两场电影放完,通常是凌晨二点。长期超负荷工作,使得睡眠严重不足。有晚到邓家铺偏远的东旗放电影,当时两个女同志一人请假待产,另一个突发疾病,他一个人只得前住放映,待放完电影时,他想着明天要到武冈换拷贝,于是只得一个人提着片子回家,那时正是深秋,朦朦胧胧的月光照在田埂上,姚放华高一脚低一脚地行走在田埂上,突然一个趔趄,跌倒在晚稻田里,由于过度劳累,竟靠着田埂睡觉了。待醒来时,远处村子里传来鸡叫声。当走到车站时,天已大亮。

还有一次,姚放华在东风村放电影时,天下起小雨,放完第一场电影,又要赶到大龙大队接着放第二场,下过雨的路面像抹上一层油,姚放华深一脚,浅一脚行走在泥泞的小路上,突然两脚一滑,重重地摔倒在水田里,全身上下湿漉漉的,幸好那天天气不冷,就这样他一直坚持到放完电影,才回家换衣服。有时遇上好看的电影,每晚要放映三场,放完电影,天已大亮。那时的姚放华,一心扑在电影事业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至少有三百六十天在放电影,每天工作在十多个小时以上,那时的他满腔热情,为了新中国的电影事业,为了满足乡亲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他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以致他的两个女儿因为照顾不周先后夭折。女儿的夭折深深刺痛他的神经,他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妻子,更对不住死去的女儿,但电影放映离不开他,乡村们更需要他,于是他强作欢颜地出现在电影放映场。


一个老电影放映员的电影情结


三,倾注心血为电影

为了心爱的电影事业,他曾放弃过转正的机会。1982年,当时国家有政策规定,对长期在文化站工作,对党的文化宣传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导和个人可以转正为国家编制,这个时期武冈县各公社的文化站的很多人都转了正,他当时是公社文化站的站长,放电影是他的兼职,当时武冈电影公司的经理曾倩君为了留住我,亲自找到他做工作,不准他转入文化站,并承诺把他留在电影放映战线转正。那时的他非常单纯,以为只要是为党工作,做什么都一样,何况有领导表态,就这样,他与转正失之交臂,并以此与电影事业结下了难舍的情缘。

改革开放,中国的体制发生了变化,电影逐渐走进商业化市场,电影放映不再由政府负责,而是由村民邀请,大凡家里做什么红,白喜事,就请村民看场电影。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视的普及逐渐取代传统的电影,精神文化的满足很少有人放电影。电影这一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的宣传工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成为历史。

1992年,政府重新恢复了电影队,几年之后,因体制管理等原因没有下文。

四,铅华退去终不悔

2007年,国家文化部重新启动电影下乡活动,此时的姚放华在电影战线工作了30多年接近了退休年龄,面对电影公司领导的信任,他再次出山,义无反顾他承担起电影放映任务。有人笑他痴,有人笑他傻。其实他完全可以在家带孙子颐养天年,可他认为,放了一辈子电影,趁着自己身子骨硬朗,还走得幼,我就一直放下去,电影是我大半辈子为党的事业宣传的印记,我为新中国农村电影事业的发展付出的太多,有点割舍不下。采访中,我问他对当前农村电影放映有什么看法,他说,如果多拍摄些反映农村变化,农民发家致富,以及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发展种养植方面的知识的电影,很受农民欢迎。


一个老电影放映员的电影情结


采访结束时,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曾经多才多艺大红大紫的姚放华,退去浮华后仍然这样谈定,为党的农村电影贡献毕生的他如今每月只有150元的困难补助,他本可以安享晚年却仍然战斗在电影放映第一线,为给百姓带来快乐,他自己付出了青春,付出了家庭,愧对了子女,我认为共和国不应该忘记他,他们同样是共和国最可爱的人!

谨以此文献给广大的农村电影放映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