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沉鱼落雁的西施,难道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分别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西施更是名列四大美女之首,经过千年流传,早已深入人心

虽然各种民间传说和野史记载,将美人西施的故事呈现得异彩纷呈,但关于西施究竟存在与否,如今依然有着各种争论。

难道这个被人们念念不忘的美人,仅仅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难以置信!沉鱼落雁的西施,难道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西施,一个美丽的传说

春秋末年,我国钱塘江一带有两个势不两立的国家,北边的叫吴国,南边的叫越国。

越国有一位倾国倾城的旷世美女——西施。西施本姓施,名夷光,因为家住西村,因此人们称她为西施。

这个西施漂亮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她到山上去拾柴,天上的大雁看到她的美貌,忘记挥动翅膀,从天上掉了下来;她到小溪边洗衣,水中的鱼儿羞得沉入水底。这便是成语“沉鱼落雁”的由来。

西施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皆是美,就连她心痛病发作的时候,捧心皱眉的模样也有万种风情。

隔壁东村施家的女儿想学她的模样,刚刚一皱眉毛,就吓得街坊邻居们抱头鼠窜,关门闭户。这也造就了中国成语中,最富讽刺意义的词——东施效颦。

难以置信!沉鱼落雁的西施,难道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后来,吴军与越军展开了一场较量,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带着妻子手下,选择了投降,到吴国当起了人质。

吴王夫差出行的时候,勾践提着马鞭,吆喝开道,尽力扮演着奴婢的角色。有一次,夫差病重,勾践亲自煎药,并且亲口品尝夫差的粪便,祈福问安。两年后,他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重新回到祖国。

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寻求报复吴王的方法。勾践采纳了手下范蠡的建议,向吴王夫差施展美人计。范蠡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美女,西施被选中。

范蠡对西施进行了三年的培训,才准备将她送到吴国。

在培训的这段时间里,这对才子佳人产生了感情。范蠡在送西施去吴国的路上,心中十分矛盾,一路上唉声叹气,而西施也是愁眉不展。

途中,他们遇到了一位白发老者。老者听说了他们的故事,教导说:“国家事大,复国重任寄托在你们身上!”说完,把手中一篮李子送给了两人。

二人听了老者的话,精神振奋,决定铭记老者的话,再次上路。后人便将这个地方叫做“携李”。

难以置信!沉鱼落雁的西施,难道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吴王夫差一见西施,果然被迷得神魂颠倒。为求美人一笑,把江山扔在了一边。而越国在此时积存实力,伺机复仇。

几年后,越王勾践带兵北伐,吴国被打得落花流水。西施在越王勾践复仇的道路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来西施这是立下大功一件,可越王勾践的夫人不乐意了,她怕勾践立西施为后,诬陷西施是亡国的狐狸精,令大将秦泽给西施拴块大石头沉江。

真是无巧不成书,秦泽的父亲正是当初那位给西施和范蠡送李子的老汉,于是他们联合暗中将西施这位功臣藏了起来。

再说勾践,自从成功复仇灭吴后,他渐渐开始猜忌功臣。范蠡见勾践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决定归隐。

范蠡临行前去看望秦老汉,得知西施未死,喜出望外,于是携同西施云游四海,浪迹天涯。

难以置信!沉鱼落雁的西施,难道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关于西施的结局,历史上有着许多说法

流传最广的版本,就是上述西施与范蠡浪迹天涯的浪漫说法,许多野史或文学作品都有记载。

例如《越绝书》云:“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虎而去。”

明代的戏曲作家梁辰鱼编成的《浣纱记》等著作也有提及。

还有一种说法是:西施的确被沉水而死

《墨子》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

这本书编写于战国时期,距西施生活的年代并不远,其中所举的比干、孟贲、吴起之死,均与史实相符,由此推断,西施被沉水有可能是真的。

不过这些说法都是出自文人墨客之手,或戏曲、或诗词,在史书中并没有找到确切的根据。假如西施真有其人,那也不过是一个天生丽质,在吴越斗争中充当了工具的农家女子

西施真的存在吗?

关于西施存在与否,历史上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先来说说反对者的理由:

1.正史当中并没有关于西施的记载

正史中最早记载吴越争霸事件的是左丘明(春秋鲁国史官)编写的《左传》,整个事件中,根本就没有提及到西施这样的人。

同样《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也是左丘明所写)中也记载了吴越两次交战,也都写了勾践失败后到吴国为奴以及后来勾践报仇雪耻之事,但都未提到西施。

后来,司马迁写《史记》时与西施发生故事的时间相差300多年,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看清朝的历史,应当说是资料是最丰富的、最完整的和最容易写的,但司马迁也只字不提西施。

2.西施是古代美女的通称

早于吴越争霸约200年的《管子》中说:“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也就是说“西施”在古代,是美女的通称,并不是实指一个人的名字。

3.最先将西施与吴越争霸挂钩的典籍,并不靠谱

直到东汉的《越绝书》中,西施才开始与吴越战争挂靠,书中说:“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

此后,西施作为吴越战争的历史人物,开始出现于民间传说。

而《越绝书》是部连作者都不能确定的书,其内容大多来自于传闻异说,所以此书的资料不太可靠。

4.中国历史上,女子总作为国家败亡的替罪羊

中国历史上,只要一到国家败亡,就会找女子来当替罪羊。

夏桀有妹喜,商纣有妲己,周幽有褒姒,不一而足。

因此,吴越争霸中的美人计,也不过是“女祸亡国论”的一种,是封建社会史学家和小说家惯用的伎俩。西施则是在这种观念下,特意杜撰的一个人物而已。

难以置信!沉鱼落雁的西施,难道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而相信西施存在的人,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理由:

1.“美人计”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

不管是施行“美人计”或者误中“美人计”,都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

西施最开始之所以不出现在史书中,是因为吴、越两国的史学家有所顾忌而隐讳不说。

而司马迁创作《史记》时,追求严谨,正史不谈的,他也没有写进《史记》当中。

2.有文物和遗址的支撑

浙江绍兴曾出土了两面汉代制作的吴越人物画像铜镜,画像内容、题款有吴王、伍子胥、越王、范蠡、越王和二女。

画中吴王怒视伍子胥,伍子胥则慷慨拔剑作欲自刎之态,越王与范蠡窃窃私语,暗自得意,那宽袖长裙、亭亭玉立、风姿绰约的二女,当然就是西施和一同进献的美女郑旦了。

况且,为西施教习歌舞的土城山遗址尚在,供西施居住游览的姑苏台、馆娃宫、西施洞、玩月池等遗址尚存,由此认为确有西施其人其事。

难以置信!沉鱼落雁的西施,难道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结语

关于西施存在与否,现在还没有确切的铁证

不过从种种迹象上看,似乎西施并不存在的可信度较高。因为故事和遗迹的杜撰,是中国文人最擅长的事。

西施存在也好,不存在也罢,都希望各位看官能够理性对待。

当然,我们也更愿意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这样一个仙姿佚貌,心系国家的美人。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