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灵王确实有逐鹿中原的志向,他有反省之心,但悔悟得太晚了

楚灵王的奢侈,除了可以从他继位前后的一系列行为得知,楚国国内建筑的兴建也可以佐证其豪华铺张。

《左传》云:“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

楚灵王建成章华台,要求诸侯们前来共襄盛举。楚国贤臣伍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先从楚庄王为刨居之台的规格以及对人民减少干扰的态度谈起。我们都知道,楚庄王时期的与会的诸侯们,皆是一时俊杰,而楚庄王建台的目的,则是“除乱克敌,而无恶于诸侯”。

楚灵王确实有逐鹿中原的志向,他有反省之心,但悔悟得太晚了

《东周列国·春秋篇》楚庄王剧照

然而,楚灵王“为此台也,国民罢焉,财用尽焉,年榖败焉,百官烦焉,举国留之,数年乃成”。我们都知道,楚庄王是为了天下而建台,但是楚灵王则是为了炫耀才兴建,所以伍举并不认为章华台美。

伍举直截了当地指出楚灵王“德义不修”,这样的行为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令人奇怪的是,伍举的直言竟然没有被楚灵王所记恨。究其原因,就是当初楚灵王上位时,伍举的功劳甚巨。如果不是有此深厚的患难之情,伍举的下场可能就像伯州犁一样,要被杀掉了。

伍举指出了楚灵王的虚荣心,并非是长久的治国之道,假如他不愿意修正心态,向楚庄王看齐,而是只顾着炫耀章华台之美,那么楚国“将殆矣”。

楚灵王确实有逐鹿中原的志向,他有反省之心,但悔悟得太晚了

《东周列国·春秋篇》楚庄王剧照

事实上,伍举劝谏楚灵王五年之后,楚国一直在效仿楚庄王当初问鼎中原时的行为,而楚灵王确实也有逐鹿中原的志向。

《左传》云:“楚子次于乾溪,以为之援。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执鞭以出。”

楚灵王十一年,在州来狩猎时,他让楚国大夫围攻徐国,以此来警示吴国,他的目的就是要让吴国害怕。楚灵王认为晋国已经被自己摆平,而吴国只要使用蛮力就可以取胜,并没有把吴国放在眼里。下雪日,楚灵王穿着厚大衣、豹鞋,手拿鞭子,他看到了楚国子革,便卸下皮衣放下鞭子,表示自己对子革的尊重,并叙说了问鼎中原的志向。

楚灵王对自己的功劳很是得意,他没有像楚庄王一样,以祖先开创基业来询问,而是从楚国昨日与今日的区别来询问,表示从前诸侯们都依靠晋国,如今楚国有陈国、蔡国、不羹这些辽阔的土地,自己所得的赋税有千乘之多,诸侯们是不是会畏惧楚国呢?子革也给了楚灵王肯定的回答——“畏君王哉!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

析父并不认同子革的回答,他认为楚灵王再像这样骄横奢靡下去,迟早没有好下场。可见,析父是真心实意记挂楚国政事的人。在析父看来,子革回答楚灵王的话,对国家的前途是毫无帮助和益处的。

楚灵王确实有逐鹿中原的志向,他有反省之心,但悔悟得太晚了

《东周列国·春秋篇》楚庄王剧照

其实,这只是子革的策略而已。子革所言乃是先投其所好,之后再予以迎头痛击,给楚灵王灌下“迷魂汤”之后,再用冷水泼到他脸上。子革告诉析父已经准备要让楚灵王醒悟了——“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

前面子革与楚灵王的对话,只能算“热身运动”。为了让楚灵王遭到当头棒喝,子革引用《诗经》表达出——君王应该有法度,并且应该以身作则,如此一来,便能让国家强盛。这一番话令楚灵王反思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好几天都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左传》最后引用了孔子的话——“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

《国语》曾经记载范无宇对楚灵王提出了建议,但是楚灵王听了只是没有采纳而已;还记载了白公子张劝谏之事,楚灵王虽然不爱听,但是“尚能容之”。这些事例都显示出楚灵王晚期的反省之心。

楚灵王如果早先就具备反思自己行为的能力,可以提早想到楚国未来的结果,那就好了。令人遗憾的是,楚灵王现在悔悟,已经太晚了,他也来不及挽救自己的命运了。

楚灵王确实有逐鹿中原的志向,他有反省之心,但悔悟得太晚了

《东周列国·春秋篇》伍子胥剧照

以楚灵王的骄横奢靡作为反例,春秋时期有伍子胥曾经以“楚灵王建章华台”一事,来劝谏吴王夫差。这也说明了在那个时候,吴王夫差的情况与楚灵王是相当类似的。

伍子胥的谏言云:“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乃筑台于章华之上……三军叛王于乾谿。王亲独行,屏营仿偟于山林之中,三日乃见其涓人畴。王呼之曰:‘余不食三日矣。’……王觉而无见也,乃匍匐将入于棘闱……王缢”。显示出楚灵王晚期落魄、没有依靠的状况,而其失败的原因,正是在于“不修方城之内,逾诸夏而图东国”。

在伍子胥看来,天下骄纵的君王,应该都要有所警惕。可怜的是,楚灵王最后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只有“申亥负王以归,而土埋之其室”。申亥虽然忠于王,但是也挽救不了楚国的颓势。

楚灵王纵然有反省之心,但是他悔悟得太晚了,实在是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