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腹胀的成因——肺失宣肃,脾阳不升,瘀血留滞···

顽固性腹胀是指合理应用一般辨证施治而无明显疗效者。这类患者临床并不少见。有的因腹胀顽固、诊断不明行开腹探查也无阳性发现。病因治疗无从着手,对症处理反应亦甚差,然从整体辨证、变通施治,常可取得较为满意疗效。兹就其成因及辨治,择要介绍如下。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脾不调,是腹胀的重要成因。腹胀初期,调和肝脾,理气除胀行之有效,顽固性腹胀则大为不然。因其病理生理较为复杂,且有些易为忽略。现就其主要特点归纳如下。

顽固性腹胀的成因——肺失宣肃,脾阳不升,瘀血留滞···

肺失宣肃

《内经》云:“肺主一身之气”、“诸气喷郁,皆属于肺”。肺的生理功能,有宣发和肃降的作用。宣发是指由于肺气的推动,使气血津液得以输布周身,内而脏腑经络,外而肌肉皮毛,无所不至。若肺气不能宣发而壅滞,则可导致胸闷、腹胀。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肃降不能则气郁而胀。此外,生理上肺与大肠相表里,肃降失司,津液不能下达,则可见便秘腹胀。又可作为第二病因,更进一步影响肺之宣肃气化功能,而加重腹胀。

其特点如腹胀伴胸闷或咳嗽、气短,腹胀的增减常与咳嗽进退程度相平行,多有大便秘结不畅,苔薄白或微腻,脉浮,右寸尤显。治宜宣肃肺气。

脾阳不升

“脾以升则健,胃以降则和”。生理上“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脾胃之纳运、升降、燥湿三对动态平衡若受到影响都可导致腹胀。顽固性腹胀的病理生理,往往非单纯脾运不健,而是以上三者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

其临床表现如腹胀闷窒、痞塞感明显,食后加重,晨起腹胀即甚,常伴有腹泻,乏力,头晕或痛,脉细缓无力,不耐重按,苔白滑或腻,舌嫩胖大或兼见齿痕。治宜健脾升阳益气。

顽固性腹胀的成因——肺失宣肃,脾阳不升,瘀血留滞···

瘀血留滞

顽固性腹胀,多病程久远,由气及血,导致血瘀而血瘀又可导致气滞加重。此乃络脉瘀阻,载气不能所致。《金匮要略》云:“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明确指出瘀血所致腹胀的临床特点。瘀血作为再发病因,是腹胀顽固持久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瘀留日久,其腹胀特点日轻夜重,逢气交之变加甚,适当活动可稍轻减。多有明确的外伤、手术或其他血瘀疾病的病史。妇女经行愆期、量少、色黑夹块或闭经。脉细涩或结代,苔薄质紫或见瘀斑。治宜活血化瘀。

沉寒痼冷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脏寒主满病”,《生气通天论》曰:“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痛”。说明中寒深沉、阳损内寒是腹胀难愈的恙根。其临症可见腹胀喜暖,逢寒或食生冷则腹胀加甚,或伴泛呕清涎,或腹泻,日行数度,脉沉伏细,苔白质淡。治宜温通逐寒。

顽固性腹胀的成因——肺失宣肃,脾阳不升,瘀血留滞···

奇经受损

正常人体十二正经虽循环贯注人体内外,其经脉运行首尾相接,但就相互间纵横交错的整体联系,却有赖于奇经八脉贯串维系其间,从而使脏腑经络发挥其行气血,营阴阳,沟通表里上下的作用。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曰:“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李氏尤为注重督任,“通此两脉,则百脉皆通”。考督、任直接起于脐下“气海”。顽固性腹胀患者脏腑经络气机窒塞,病久延绵,奇经受损并非鲜见,但从病理上如不加认识,难免疏漏。其实早在《难经》中就有“带之为病,腹满……”等记载。

其临床特点为腹胀膨隆,环腰腹有胀压紧索感,往往伴遗精、耳鸣、欠寐、畏寒、面烘,女性崩漏,带下延绵不愈,脉细弦数,重按无力,苔薄或伴朱点,多属肝肾两亏,阴阳并损,奇经受累。治宜通补奇经,两益肝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