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解放街」我家門前那條路


「我家住在解放街」我家門前那條路


「我家住在解放街」我家門前那條路

我家門前那條路 打造株洲交通路網圈

株洲古稱建寧,後又名櫧洲,最早見於南宋人文集。“株”字可能取自株田之“株”。株洲、株田相距數里,五代時株田已較著名。“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兩岸為 洲之“洲”,聯綴而成地名。

徐家橋

說到株洲,不得不提到一個地方,那就是徐家橋。在株洲,徐家橋既是株洲的一座橋,又是一個地名。作為一座橋,它有300多年的歷史,是株洲城區第一座石橋,民間亦稱齊家橋。作為一個地名,徐家橋可以說是株洲的發祥地,株洲最老的街道——建寧街、解放街都在這附近。

1934年12月,湘潭縣設株洲鎮,鎮內有2條街,一為建寧街,稱新街。二為中正街,後改名為解放街,亦稱老街,長600米,寬10米,分為4段(中正西街、中正街、中正東街、大勝街)。

作為徐家橋有名的老街,中正街內,傳統的民居依水造勢,古街深巷迂迴曲折、縱橫交錯。小河、古橋、狹弄、舊民居、廊棚等,濃厚的水鄉古郡風情。眾多百年老字號透射出舊 時徐家橋的繁華。淳樸、生活氣息濃厚,是徐家橋老街的樣子;老式商鋪、斑駁的青石板,是徐家橋老街獨有的味道。

「我家住在解放街」我家門前那條路

解放街

人們常說的“株洲老街”指的就是蘆淞區的解放街,它是株洲第一街。建於明朝時的株洲老街,最初叫株洲街。

株洲街傍今建寧港而建,西起河邊大碼頭,東止大勝嶺,全長700餘米,全部用長沙丁字灣優質麻石鋪成。民國初期,株洲街被改名為中正街。中正街後來又分成三段:中正西街、中正街、中正東街。從民國時期株洲鎮街道圖可以看到,與中正街南邊平行的還有一條中正後街,兩條街之間有三條小街相連,由西往東依次是南湖街、勝利街和復興街。中正街的北面又有5條小街(巷)通往今建寧港邊,由東往西分別叫五節街。

解放後,中正街改名為解放街,並將大勝街納入其中,後來又有解放東街和解放西街之分。

1949年8月3日,株洲鄉宣告解放。只有2條麻石街和一條砂石馬路,街道兩邊房屋門面牆壁多是木框加竹篾皮上糊泥巴。

1951年7月1日,株洲成市,市委、市政府駐境內解放街殷家祠堂(原蘆淞區政府址)。當時的解放街,長不過1公里,寬不過6公里,居住著200多戶居民,卻是株洲繁榮的所在。蘆淞路口的入口處,“解放街”字樣的牌坊,格外醒目。這裡,曾是株洲鎮的政治、文化、經濟、商貿中心。

「我家住在解放街」我家門前那條路

建設路、新華路、紅旗路

隨著城市建設步伐加快,株洲,不再僅僅只有解放街的麻石路,其周邊陸續新增了許多路。1954年,第一條城市主幹道——建設路開工建設。1959年全線建成,貫通城市南北。

當年,株洲的道路交通,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兩縱一橫”,“兩縱”指建設路和人民路,“一橫”是新華路及其延伸段。

1968年12月,原市建委總工程師沈正農揣著湖南大學土木工程系的大專畢業證,來到株洲市 “四個面向”辦公室報到,從此成為一名“株洲人”。

那時,作為市區主幹道的新華路叫紅衛路,始於中心廣場,終於電焊條廠,沒有直通430廠。紅衛路比較彎曲,只有到現在的文化路口段比較直,路面是傳統的柏油路,中間是機動車道,兩邊供自行車、行人通行。當時,交通工具以自行車為主,中間是雙向兩車道,留下很寬的自行車道。

沈正農說,那時的新華路只有單一的通行功能,談不上什麼美化、亮化。道路兩旁,除了株洲百貨商店、電焊條廠、市政公司等單位,基本是低矮的民房。

1969年,紅旗路通車,紅衛路延伸到紅旗廣場。紅衛路一點點往前延伸,機動車道、自行車道、人行道之間用樹木、花草隔起來,下水道開始完善。

「我家住在解放街」我家門前那條路

中心廣場

光陰流逝,到了1982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潮,株洲經濟的發展增速,城市建設的步伐也開始大步邁進。當時,正承擔設計白石港閘橋擴建工程任務的沈正農,接到了一個新任務:對市中心廣場的建設進行規劃設計,使之成為

株洲市第一個大型城市交通廣場。

接到任務的沈正農興奮難掩,他馬上與同事交接手頭工作,迅速投入新的任務中。當天,他就趕到市建築檔案室查閱資料。一遍遍查詢和翻閱,那個晚上,他通宵未眠。第二天一早,又跑去廣場計算車流量,整整守了10個小時。

沈正農回憶說,當時中心廣場每小時的平均車流量有1000多輛,但領導要求按每小時2000多輛的車流量超前設計。於是,沈正農和同事經過考察和論證,最終決定採用環形交叉口的設計,中間建一個直徑為58米的環島,外圓為齒輪狀,寓意株洲是座“工業之城”。

1983年,中心廣場建成,第一次以完整的交通及排水功能出現在株洲市民的眼前。同年,紅衛路已更名為新華路,加上後來建成的沿江路、華南路、文化路、月塘路等支路,沈正農漸漸找到了一點現代城市道路的“味道”。

「我家住在解放街」我家門前那條路

「我家住在解放街」我家門前那條路

株洲大橋

當時,株洲的發展主要還是集中在河東,河西只是一片荒蕪之地。但是,這一局面在1988年被打破了。1988年12月28日,歷時3年建設的株洲第一座湘江大橋——株洲大橋正式通車,標誌著株洲城市跨越湘江向西發展。

株洲大橋通車後,株洲的發展也迎來了飛速改變,株洲的道路更是越來越寬廣。1994年,向陽廣場至430廠段被納入城區道路範圍,成為新華東路。從此,新華路及其延伸段,東至炎帝廣場,西至430廠,清一色的水泥硬化路面,綠化、路燈、下水道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進入21世紀,新華路出落得越來越漂亮。2004年,新華西路即中心廣場至向陽廣場段,進行提質改造。借鑑天台路,新華西路中間也有一道分隔交通的花壇。

次年,新華東路也進行改造。路寬了,燈亮了,瀝青路面黝黑髮亮,兩旁的房屋也進行美化,新華路如出嫁的新娘子一樣,花枝招展令人刮目相看。

新華路的每次變遷,都折射出了市區舊貌新顏,並變成市區交通管理模式改革的展臺!一葉可知秋,新華路就是交通改革“實驗田”。

「我家住在解放街」我家門前那條路

新中國成立70年,株洲在時代的步伐中,煥發出了勃勃生機,湘江上陸續建成通車了七座大橋,城市各區的交通廣場也逐步建成和完善,城市內環構建成型,快速環道與主次幹道相繼對接,還建成了株洲大道、時代大道、雲龍大道、荷塘大道、楓溪大道等進出中心城區的通道,株洲人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了。

而今,走在解放街上,曾經的木質結構老建築早已不見蹤影、滿眼都是現代化的高樓房擠滿街兩邊,街地面的麻石早被水泥、瀝青所取代。

「我家住在解放街」我家門前那條路

老街已變新顏

但不變的是

這座城市

依然能不斷的給大家帶來驚喜

「我家住在解放街」我家門前那條路

株洲交通頻道新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