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教授:有目标感的孩子多省心,父母如何帮孩子找到学习动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是当今世界研究青少年发展和品格教育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心急于这一代年轻人普遍面临漂浮不安、不想做任何承诺的现象,透过长期、大规模的研究访谈,发现他们生命的缺乏,“是动机的来源,是目的感”。

斯坦福教授:有目标感的孩子多省心,父母如何帮孩子找到学习动力

戴蒙认为,动机是很重要的学习要素,但大部分成人谈论的动机,通常是通过考试、考上某个大学等短期动机。

但是研究显示,如果没有更大的“目的”(purpose)存在,短期目标和动机通常会徒劳无功,而且很快就在毫无方向的活动中消耗殆尽。

戴蒙在《迈向目的之路》一书中不断强调:“目的,是驱动我们每天大部分行为背后的一个动机。”而目的的整理,在于能清楚回答:

“为什么我正在做这件事?”

“为什么这件事很重要?”

“为什么它对我和我以外的世界都很重要?”

戴蒙看到有目的感的孩子,都有高度动机,会自动自发的学习为达到目的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也展现少见的务实效率。

目的影响人生的快乐和满足。但老师、父母不能直接给予孩子一个人生的目的;而必须用引导、用身教和对话,帮助孩子迈向目的之路。

年近七旬的戴蒙,在研究、提醒、引导年轻人和他们的父母寻找人生目的的长期过程中,也发现这就是他个人的人生召唤。


斯坦福教授:有目标感的孩子多省心,父母如何帮孩子找到学习动力


Q:目的、目标和动机有何关联?

斯坦福教授:有目标感的孩子多省心,父母如何帮孩子找到学习动力


各科老师都应先跟学生解释,为什么要学这个科目?人类的需要和这个科目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人要成为科学家?为什么发现新定律很令人兴奋?

没有这些“为什么”,你无法让学生有长期的学习动机。

你可能用恐吓的方式来吓学生:“如果没考好的话,就有哪些严重后果,”让学生有短期学习动机,但学生不会出于兴趣、自己把书拿出来读。学生必须知道为什么,才会全心全力、自动自发的去念书,而非被恐吓鞭策。

很多目标是自我导向的,例如我要一辆很炫的车、穿漂亮的衣服让人家称赞我很美,或想要累积自己的财富、光环、荣耀。

这些是目标,并不是人生目的,因为它们不会带给你那种“完成一件对世界有意义的事”的满足感。

当然,这类自我导向目标和最终的人生目的可以同时并行,你可以开发一种计算机产品,为了赚大钱,也因为你相信可以帮助更多人探索世界。


斯坦福教授:有目标感的孩子多省心,父母如何帮孩子找到学习动力


Q:目的可以改变吗?

斯坦福教授:有目标感的孩子多省心,父母如何帮孩子找到学习动力


Q:用怎样的方式对青少年说人生目的?

A:很重要的一点,不要跟他们“说”什么,而是要“问问题”。

大人常喜欢对孩子说教,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但其实无效。我们发现很多青少年找到自己的目的,并不是父母告诉他们的。

但父母可以做一件很关键的事,就是问“对的问题”,有三个帮助孩子发展目的感的重要问题:

一、我对什么有兴趣?我做什么最享受?什么会让我发光(trigger the spot in life)?音乐、文学、数学、体育?

二、我最擅长什么?我的才能在哪里?年轻人要够了解自己天生的才能。

三、这世界需要什么?世界有哪些问题、机会,可以发展成我帮助别人的所在?

这些是孩子一定要问自己的问题,三个缺一不可。所以,在青少年阶段发展出自己的目的感,很花时间,数个月甚至数年,因为你要去尝试不同事物。

父母可以做的,就是跟孩子展开对话,刺激他们去思考。一旦孩子提出一个小小开始,父母必须提供足够的资源去帮助他继续发展,要去哪种特别学校?有哪些链接、书籍或网络资源?

寻找目的没有一个立即答案,不是用热门或冷门来衡量。

所谓“实际的理想主义”,是你经过长期观察、真心信服一个目的,但也要能够检验现实。例如,现在拍电影成为一个很热门的职业,热门到每一所美国高中,都有许多非常聪明的学生计划未来拍电影。

他们可能进电影学校,搬到好莱坞或纽约,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来临,但只有极少数(不到1%)的确可以做到。

年轻人当然有去尝试的权利,但他们不能二、三十年都处在那样等待、尝试的状态。从实际生活角度看,他们应该培养或发展第二专长或能力,可以转移热情、换档。


斯坦福教授:有目标感的孩子多省心,父母如何帮孩子找到学习动力

Q: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目的?

斯坦福教授:有目标感的孩子多省心,父母如何帮孩子找到学习动力


你颜值这么高,气质这么好,再多学点英语,那还得了!

斯坦福教授:有目标感的孩子多省心,父母如何帮孩子找到学习动力


斯坦福教授:有目标感的孩子多省心,父母如何帮孩子找到学习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