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侵華後,要求處死的十二名王公大臣,結局大不相同?

1900年,慈禧太后同時向英國、俄國、德國、美國、法國、日本、意大利、奧匈帝國以及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等11國宣戰,就有了八國聯軍侵華事件。

八國聯軍僅僅用了兩個月時間,就攻入北京城。慈禧帶著光緒倉皇逃往西安。途中,命令慶親王奕劻和直隸總督李鴻章與11國議和。期間,11國向清廷提出了一份禍首名單,名單上有12個王公大臣的名字,要求將這12人全部處死。這12人分別是誰呢?

八國聯軍侵華後,要求處死的十二名王公大臣,結局大不相同?

莊親王載勳

1名鐵帽子王:莊親王載勳。

載勳是堅決支持義和團的一方。義和團大規模湧入北京後,莊親王府就成了義和團攻打洋人的總指揮部。載勳又在府門口大開殺戒,懸賞殺人,“能捕斬一夷人者賞五十金,生致者倍之,婦女嬰兒以差次受賞”。北京淪陷後,載勳跟著慈禧西逃,談判開始後待罪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市)。1901年2月21日(正月初三)被賜令自盡。 欽差大臣葛寶華前去宣詔,載勳“挺身而至,謂葛曰:‘要我乎?’葛不語,但讀旨。莊曰:‘自盡耳!我早知必死,恐怕老佛爺亦不能久活!’又謂葛曰:‘與家人一別,可乎?’葛曰:‘請王爺從速!’其時莊王之子妾亦至矣。莊王謂其子曰:‘爾必為國盡力,不要將祖宗的江山送洋人!’其子哭不能答。妾則滾地昏闕,不知人事矣。莊曰:‘死所何處?’葛曰:‘請王爺入此房內。’莊入,見帛已高懸,掉頭謂葛曰:‘欽差辦事真周到,真爽快!’遂懸帛於頸,不過一刻,即已氣絕”。

八國聯軍侵華後,要求處死的十二名王公大臣,結局大不相同?

端郡王載漪

1名郡王:端郡王載漪

載漪是光緒皇帝的堂兄弟。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慈禧意圖廢黜光緒另立新君,因遭到群臣和洋人反對而未能成功,但這給了載漪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在各方妥協之下,慈禧宣佈將載漪的兒子溥儁jùn過繼給同治,成為清朝的“大阿哥”,等光緒死後,由溥儁繼承皇位。

然而這個計劃最大的問題,就是要等光緒自然死亡才能成行,如果慈禧先死而讓光緒重掌大權,載漪的美夢就很可能泡湯。為了讓計劃提前實施,載漪不惜利用義和團,一方面放縱義和在京城濫殺洋人,以報此前反對廢黜光緒之仇,另一方面利用他們去打擊政敵,意圖擁兵自重,逼迫光緒提前退位。

“少不讀書,剛愎自用。愚而不學,驕盈特甚。”這是清人陳燮龍對載漪的中肯評價。載漪的倒行逆施,產生了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挑起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經此一事,清廷氣運愈加日薄西山,再無回天之力。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清廷將載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伊犁。由於“ 太后實陰縱之” ,載漪並“ 未永戍新疆”,載漪及其家屬流亡到西安,初依蒙古阿拉善王居住。1909年(宣統元年)移住蘭州。辛亥革命以後,載漪貧窘更甚,袁世凱“ 每月予以二百金,以濟其困” 。袁世凱死後,貧窮更甚,溥儁及其長媳均在蘭州去世。載漪返回北京,靠親友接濟度日。

1917年,借張勳復辟之機,載漪才重獲自由,直至1922年去世。

八國聯軍侵華後,要求處死的十二名王公大臣,結局大不相同?

輔國公載瀾

1名公爵:輔國公載瀾

載瀾是端郡王載漪的親弟弟。這哥倆,為了讓溥儁儘快上,竟然率領60多名義和團民直奔瀛臺,打算殺掉光緒皇帝,幸虧慈禧及時阻止,這才作罷。

慈禧挾光緒及臣屬西逃,載瀾則隨從。議和中,聯軍指定載瀾為“首禍”之一。清廷無奈奪爵嚴懲,定為斬監候罪。為念皇親骨肉,特加恩發往新疆,永遠監禁。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載瀾遣戍新疆,先後在迪化,綏來兩地居住。當時新疆巡撫饒應祺因載瀾是皇親貴族,不但未按遣犯嚴加管制,並予優待。將新東門內江浙會館(今新疆軍區三八縫紉廠)一幢寬廣的宅院借給他居住。由藩庫每年支給他紋銀8000兩作為生活開支,還派候補官員和僕從多人供其驅使。載瀾在迪化的生活更加奢侈,經常騎著駿馬,馳騁遊樂。所選駿馬達40匹,按毛色配成20對,馬料、馬伕都由迪化縣供給。除清室歷代皇帝、皇后等死日不準宴客取樂外,幾乎無日不宴。從天津等地請來戲班唱戲,吃菜有24盤、32盤、八松八薰、四甜四鹹(八松即雞鴨鵝魚豬牛羊雞蛋,煮爛用醬酒炒乾製成絲狀肉鬆,八薰即將上列各品醃製後,用燃起的松木屑煙薰過的食品)。一次宴會,耗資約數百兩左右。

1905年,聯魁繼任新疆巡撫,以載瀾本系遣犯,不應如此驕奢,將年供公費削減一半,並勸他安分守己,一度有所收斂。

辛亥革命後,清帝退位。載瀾惟恐八國聯軍之一的俄國不准他東歸,經向俄政府請示,得到不干涉其行動的答覆後,才攜眷假道西伯利亞回東北老家,最後病死於瀋陽。

八國聯軍侵華後,要求處死的十二名王公大臣,結局大不相同?

體仁閣大學士徐桐

1名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徐桐

徐桐的守舊和排外,是出了名的: 反對洋務運動,反對維新變法,拒絕接受一切新事物……

當朝廷討論修鐵路之時,他領銜上書、強烈反對,反對的理由是:“輪車所過之處,聲聞數十里,雷轟電駭,震厲殊常,於地脈不無損傷”;康有為、梁啟超發起維新變法運動,試圖以變法來推動中國的進步, 徐桐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激烈反對、仇視改革,聽到“維新”兩個字就氣得渾身發抖。

徐桐不接受任何外來事物,不用任何外國的東西 :所穿的衣物,全是用土布和綢緞做成的,堅決不穿用洋布做的衣服;看到有人戴西洋眼鏡,就破口大罵;他兒子的房間裡擺了一些西洋用具,他每次從兒子門前經過時,都要閉上眼睛、捂住耳朵。有一回,他看到兒子在自己面前吸雪茄煙,就大罵“我在爾敢如是,我死,其胡服騎射做鬼奴矣”!然後令兒子在烈日下罰跪;徐桐的家,住在東交民巷,與外國使館區相鄰,徐桐便在大門上貼了一幅對子“望洋興嘆;與鬼為鄰”。

庚子國變時,官軍和義和團聯合攻打教堂及使館區,卻數日不克,徐桐急了,便傳見翰林,詢問攻不下的原因,有一個姓張的翰林便敷衍他說:“東交巷及西什庫,洋人使婦女赤體圍繞以御槍炮。”有一個拳民也告訴徐桐,說攻不下的原因有二:“以婦女猩紅染額,炮不能中;割教民婦陰,列陰門陣,以御槍炮。” 徐桐竟然對此深信不疑,退朝之後召集有關人員研究破“陰門陣”法。

戊戌維新,僅存在了103天,就被鎮壓,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海外,譚嗣同等六君子血灑菜市口刑場,這一血淋淋的結局,竟然使徐桐心裡樂開了花,他叫來戲班子,在家裡大唱了三天戲以示慶祝。

因為極端仇視洋人,徐桐成了義和團運動的支持者、發動者之一。 義和團進京後,他興奮異常,據極力主張藉助義和團排外,支持慈禧太后對外宣戰。當義和團開始火燒教堂時,他興奮地又請戲班子唱了二十天大戲。

待到八國聯軍進逼京師,兩宮倉皇出亡,徐桐卻沒能跑出去。他這時已官拜體仁閣大學士,看到滿城降幡,以為奇恥大辱,本“君辱臣死”之義,命老僕在大廳正樑上結了兩個繩套,喚來三兒子徐承煜,要他和自己一同殉國。他對兒子說,我是首輔,國家遭難,理當殉節。說著向兒子看幾眼。徐承煜身為刑部左侍郎,哪能聽不懂老爹的話,就慷慨陳辭道:爹你放心,這是你一生的大事,兒子陪你上路!

於是徐承煜將老爹扶上踏腳的骨牌凳,徐桐踮起腳,將皓然白首伸入繩套,兩眼卻還望著右邊,是期待父子同時畢命的樣子。

徐承煜無奈,只好再次表態:爹,兒子一定陪你到泉下!說著更不怠慢,將墊腳的凳子一抽,成就了他老父的“大節”。他自己,卻脫去二品服色的袍褂,一身短裝,悄然遁去。

但到底沒能跑掉,一出巷口,就落到了聯軍手裡。聯軍弄清了他的身份,好吃好喝地款待了他一些時日,就把他交給了清廷。徐承煜挺樂觀,心想全家都為國盡忠了,朝廷虧待不了他。

稍後,慶親王奕劻奉命以全權大臣的身份到京處理善後,有官員提出“徐桐以身殉國,從容就義,擬請附奏請恤。”奕劻勃然大怒道:“徐桐死得好,可惜死得太晚了,他要早死幾天,何至會有濫殺大臣之事發生!”慶王是這個態度,徐桐“為國盡忠”的名分看來有點懸。果不其然,朝廷很快就發佈了“懲兇諭旨”,徐桐被判斬監候,因已先死,免議;徐承煜被判“即行正法”。死刑判決下達後,徐承煜面如土色,待被拖到菜市口斬決時,早已不省人事了。徐家的女性家屬,全部自殺身亡。徐氏父子乃至徐氏一門的結局,可謂悲哀。

八國聯軍侵華後,要求處死的十二名王公大臣,結局大不相同?

3名軍機大臣:趙舒翹、啟秀、剛毅。

趙舒翹為官清廉愛民,在官場名聲很好。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義和團運動發生後,趙舒翹與剛毅一起奉命調查,他認為義和團靠不住,但不得不順從剛毅的意思,提出對義和團“撫而用之,統以得帥,編入行伍”,被慈禧太后採納。翌年(1900年)七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趙舒翹隨慈禧太后逃到西安。侵略者同清廷代表談判時,把趙指為支持義和團的“禍首”,威逼清廷嚴懲趙舒翹。慈禧太后把對趙舒翹的“革職留任”改為“交部嚴懲”,再改為“斬監候”,最後定為“斬立決”。消息傳出,西安城內紳民三百餘人聯合為趙請命,願以全城人保其免死。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農曆正月初二,鼓樓集數萬人,聲言欲劫法場;慈禧太后若殺趙舒翹,便請回京。迫於此情形,慈禧太后不敢將趙公開處死。下詔改為“賜死”,令其在西安家中自盡,並令陝西巡撫岑(cen)春煊前往監督執行。當日,趙吞金自盡未死,又服砒霜仍未死,在岑春煊逼迫下,家人被迫用紙糊七竅,灌以燒酒方才身亡。時年53歲。

啟秀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推薦招募五臺山僧人進入董福祥軍隊,進攻外國使館。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啟秀被日軍逮捕。慈禧太后將啟秀革職,但列強不依不饒。1901年,慈禧太后下令將他正法。日軍官置酒為餞,席次,傳詔旨,啟秀神色自若,曰:“即此已邀聖恩矣!”肅衣冠赴菜市。啟秀宅近日本權領地,日官與語,當善芘其家,第曰:“厚意可感。”他無復言,遂就戮。被斬於菜市口,​葬於今北京市朝陽區北湖渠村。

他塔拉·剛毅(1837年—1900年),滿州鑲藍旗人。1877年,平反楊乃武和小白菜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剛毅主戰,任軍機大臣兼禮部侍郎。反對戊戌變法,升任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剛毅與毓賢皆是劉鶚《老殘遊記》中清官比貪官可恨的代表。

義和團運動進入直隸地區後,剛毅帶著趙舒翹等人到良鄉、涿州一帶查看情況,報告朝廷可以利用義和團。於是,在朝廷的命令下,剛毅率領清軍和義和團一同與八國聯軍作戰。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後,剛毅隨慈禧太后逃出京城,經過山西侯馬鎮時,因腹瀉而死。

八國聯軍侵華後,要求處死的十二名王公大臣,結局大不相同?

《辛丑條約》文本

5名大臣:工部右侍郎英年、山西巡撫毓賢、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巡閱長江水師大臣李秉衡、甘肅提督董福祥。

英年時任工部右侍郎,因未能阻止義和團攻擊外國使館,被11國列為禍首。1901年,英年在西安自盡。

毓賢在擔任山東巡撫時,就對義和團運動持寬容態度。後來,毓賢擔任山西巡撫,帶兵進京勤王。1900年9月26日,毓賢被革職流放新疆。在11國的要求下,慈禧太后改為斬立決。那時候,毓賢已經在奔赴新疆途中,在甘肅被追上,就地處斬。

徐承煜是徐桐的兒子,他忽悠父親投繯自盡後,逃跑了,卻被日軍抓捕,與啟秀一起被處斬於菜市口刑場。與啟秀的鎮靜自若相比,徐承煜嚇得口呼冤枉,處斬時已經昏倒在地,人事不省。

李秉衡是主戰派,在八國聯軍侵華時領四軍出戰,因兵敗服毒自盡。11國將李秉衡也列為禍首,清廷因為李秉衡已經自盡,沒有追責,但下令追奪一切官職和卹典。

董福祥是一名身經百戰的老將,參加過平定陝甘之亂、收復新疆之役。八國聯軍侵華後,董福祥所部與義和團並肩作戰。後來,董福祥護送慈禧太后、光緒皇帝西行。議和期間,董福祥被八國指控為“首兇”,要求清政府將其處死。慈禧因其護駕有功,百般迴護,最終以革職永不敘用論處。董福祥對此一決定非常不滿,一度計劃自行招募軍隊赴山西繼續戰鬥。慈禧恐其破壞和談,令光緒帝賜其手書“他日聞鼙鼓思將帥,舍爾其誰屬哉”,要求他守時待變,以圖再舉,董福祥方才回鄉隱居。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董福祥由西安回到金積堡。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董福祥突患重病,多名京醫、當地名醫前來診治,均未奏效。正月初七,董福祥上書朝廷,表示“未能盡晚年之忠誠,無以報朝廷為憾。”同時遺囑將平時儲銀40萬兩上交國庫,並將洋槍1600多支運存寧夏。正月初九,董福祥於金積堡去世,享年70歲。清政府迫於列強壓力,未為其舉行儀式,也沒有賜予諡號,僅在其家鄉豎立“董少保故里碑”一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