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伊斯蘭教和本土宗教鬥爭的那些年:是鬥爭還是消亡

印度伊斯蘭教和本土宗教鬥爭的那些年:是鬥爭還是消亡

|開掛的印度/週五更新/楊清筠(撰文)|

這不僅僅是是婆羅門與穆斯林之間的較量。

莫臥兒帝國雖說是以伊斯蘭教為核心的國家,但是歷代皇帝在處理宗教問題的方式上都有各自的偏倚,相比較阿拉伯,印度的宗教偏執情緒要弱不少,尤其是在阿克巴大帝時期,甚至一度拋棄了伊斯蘭的排外主義,企圖將穆斯林與非穆斯林一視同仁,將宗教寬容踐行到光明正大辯駁的層面上來,莫說印度教,就連基督教都可以在帝國有一席之地。後來賈汗吉爾和沙賈汗雖然致力於將阿克巴的宗教寬容之路扳回到伊斯蘭正統的軌道上來,也僅僅是相對從前有了復榮穆斯林至上的痕跡,而將伊斯蘭正統的復興主義推回到巔峰的,則是沙賈汗的兒子,奧朗則布。

印度伊斯蘭教和本土宗教鬥爭的那些年:是鬥爭還是消亡

就是他

前面的故事已經足以告訴我們,奧朗則布是怎樣一個精明強幹而又野心勃勃的人了,他從眾子奪嫡的殘酷戰爭中打敗自己的兄弟、囚禁自己的老爹脫穎而出,終於在沙麗馬爾花園稱帝,自號曰"世界霸主",後來為了證明自己這一稱號不是吹的,奧朗則布發起了不少拓展疆域的征服戰爭。而當下,光起一個霸氣側漏的名字還並不能保證奧朗則布的地位徹底穩了,因為他的幾位兄弟依然在逃亡中,一旦捲土重來,就是最可怕的威脅。

首先是那位借達拉之手打敗的舒賈王子,根據他的經驗,奧朗則布如此心狠手辣的人,一定不可能像他說的那樣念及兄弟之情讓他回到孟加拉當閒散王爺,已經在奧朗則布家後院吃上牢飯的穆拉德就是個極好的例子。想到穆拉德手捧沒有一滴油的飛餅的慘狀,舒賈下定決心召集了一支親信隊伍向奧朗則布攻去,然而兩軍相遇,舒賈才知道自己不是年齡上的弟弟,而是打仗中的弟弟,奧朗則布率領的裝備著大炮的大軍遠遠超過了舒賈對於"爭儲"的想象力,結局毫無疑問是舒賈弟弟的潰敗,他就這樣一路一邊倉皇逃跑,一邊應付著奧朗則布的追兵,最後在企圖獲取一位阿拉幹王庇護時,遭到懷疑,因叛逆罪被殺。

其次就是達拉——奧朗則布最強勁的對手。兵敗之後的達拉比他的弟弟舒賈有著更大的壓力,因為父皇沙賈汗還扣在奧朗則布手裡,達拉和父皇的感情最深厚,作為沙賈汗最看重的兒子,他除了要同奧朗則布爭儲位,還要去想辦法營救晚節不保的老爹。憑著做王子時頗高的群眾威望,達拉很快召集起一支2萬多人的隊伍,而且前方還有願意效忠於他的拉傑普特(這是一個很有氣節的印度土著民族,與一心推進伊斯蘭至上的奧朗則布為敵)人的隊伍。然而當達拉一路向北,正期待著與拉傑普特勇士勝利會師時,才發現,原來早在舒賈前來攻打奧朗則布時,拉傑普特人就已經與舒賈結為同盟,一起被奧朗則布連鍋端了……所以站在他面前的,正是等待已久的奧朗則布及其麾下最精良的部隊。真他娘猝不及防的人間疾苦啊!可憐的達拉再次被打得潰不成軍,好歹命裡帶風,他又以極大的幸運逃脫了。

印度伊斯蘭教和本土宗教鬥爭的那些年:是鬥爭還是消亡

莫臥兒軍隊

孤立無援的達拉王子像一名流浪漢一樣漫無目的地尋求支持和庇佑。也許是他記得老祖胡馬雍臥薪嚐膽、苟住應有盡有的人生哲理,依然心存希望。終於,達拉找到了一名自己曾經搭救過的小酋長,對方表示願意為那段救命之恩報答達拉,然而就在達拉帶著隨身侍衛到了新的庇護所時,一件不幸的事發生了,達拉的王妃因病去世,重感情的他將自己大部分親衛都派走護送亡妻回拉合爾安葬,自己孤身留下來。歷史告訴我們,兒女情長很有可能變為成功路上的阻礙,達拉的悲痛沖淡了警惕,那位答應襄助的酋長立刻反目,將孤立的達拉逮捕起來,送給了奧朗則布作為獻禮。

就這樣,曾經備受尊敬的大王子達拉·舒科淪為了自己弟弟的階下囚,奧朗則布把他扔到德里的街頭羞辱示眾,而後以叛教(宗教是個筐,啥罪都能裝)的名義處死了。然而奧朗則布對達拉的侮辱行為並沒有引起民眾對這名"罪人"的反感,相反,達拉一貫奉行的宗教寬容、以及其智慧、慷慨大方的正面形象給他漲粉不少,在沙賈汗時期,他積累了頗高的人氣。爭儲失敗後的他以狼狽不堪的形象再次出現在民眾面前時,引起了人們廣泛的唏噓和同情,尤其是在深受宗教壓迫的人心目中,達拉更像是一名悲劇式的英雄人物。

印度伊斯蘭教和本土宗教鬥爭的那些年:是鬥爭還是消亡

達拉·舒科

奧朗則布在軍事上的強勢勝利意味著接下來整個國家將以極快的速度伊斯蘭化。雖然莫臥兒本身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伊斯蘭王朝,但是這種變化依然是前所未有的,奧朗則布本人作為非常虔誠的教徒,他骨子裡的穆斯林高貴性,格外反感對穆斯林之外的群體寬容,他對宗教至上的理念是偏執的,是狹隘的,在這種理念之下,非穆斯林即將面對的是舉國自上而下的壓迫和歧視,要麼就要忍受,要麼就改換信仰,成為穆斯林的一員——事實上,這正是奧朗則布所期待的,他恨不得全國上下都成為和他一樣虔誠的穆斯林,只要願意皈依,就可以獲得皇帝的青睞和晉升的機會。

除了清真寺,其他宗教建築都要遭到摧毀,曾經被阿克巴允許精雕細琢的印度神廟在奧朗則布手中被無情拆掉,取而代之以一座座清真寺,比如恢弘的Kesev Rai神廟中價值連城的聖像就連同廟宇一起被拆除,然後埋到了賈汗 阿拉清真寺的臺階下面。奧朗則布對於其他信仰崇拜的深惡痛絕,決定了在他統治時期的非穆斯林生活將會異常艱難。而更要命的是,在17世紀衛生醫療條件簡陋的印度,這傢伙還活了90多歲……

印度伊斯蘭教和本土宗教鬥爭的那些年:是鬥爭還是消亡

拉合爾的皇家清真寺

為了全方面踐行他的宗教執念,奧朗則布將阿克巴時期廢止的歧視性稅收再次恢復,印度教徒朝聖被課以重稅,關卡稅也要比穆斯林貴一倍,甚至非穆斯林還需要繳納額外的一種財產稅(吉齊亞 ),被重稅逼得難以生活的"異教徒"在奧朗則布的城堡下集會請求皇帝的慈悲,然而結果卻是被奧朗則布的大象踩死。帝國體系內的官員要重新清洗,一水換上穆斯林任職,被賦予權力的穆斯林官員更加以肆無忌憚的態度堂而皇之地對異教徒進行壓迫,不願意改宗的教徒不得不靠大額賄賂來維持自己的安穩生活,但也有地方非穆斯林經過強烈的反抗能獲得妥協的。所以,雖然基層施行起來情況多樣,總體並沒有奧朗則布要求的那麼到位,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具有明確狹隘宗教主義色彩的政策給莫臥兒指向高度伊斯蘭化的方向。

在當時人們的意識和社會背景之下,宗教信仰改換門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精神的掙扎和現實的逼迫讓印度的非穆斯林陷入到深深的恐慌的矛盾之中,畢竟像奧朗則布的老祖胡馬雍那麼灑脫的人(此人就在走投無路的流亡中改信了什葉派,後來因為命長熬死敵人又捲土重來,但很快又因為過量吸毒去世了……)在當時還不能算是大眾代表。因此,奧朗則布不可避免要遭受到非穆斯林的反抗,當宗教矛盾緊繃到極點的時候,等待著印度的將是崩盤還是妥協呢?

開掛的印度

從哈拉巴文明到吠陀時代,種姓制度到底有多頑強?

印度的高嫁妝:嫁女如網貸,一入窮三代

斯里蘭卡:種姓制度在這個小國家如何變形

阿三說:揍我的人多了!你算老幾啊……

從“阿欲王”到“阿育王”,孔雀王朝的傳奇

拒絕張騫的大月氏國,卻轉頭去欺負了印度……

從“超日王”到“戒日王”,中世紀印度經歷了什麼

印度高考:獨木橋上何止千軍萬馬

印度飲食篇:你以為只有咖喱和飛餅嗎?

印度文化篇:女人到底有多悲慘?

一個嚴肅的問題:印度的疾病與醫療發展史

德里蘇丹:印度的陌生面孔,穆斯林來了

穆斯林在印度建國:衝突貫穿整個王朝

戰鬥民族中的戰鬥機——蒙古人在印度

被打服我就打印度:莫臥兒在南亞立足

胡馬雍的人生哲學:命長即正義,苟住啥都有

阿克巴大帝:他就是天生的帝王

阿克巴小紅書:在線教你當皇帝

顛覆傳統印度史:印度其實是另一個“美國”

在遍地開掛的印度,怎樣建立一個專制集權國家?

印度版九子奪嫡:手足相殘一樣沒商量

泰姬陵的締造背後:除了愛情,更是伊斯蘭教的復榮

沙賈汗的宗旨:氪金才是人生王道

印度王子的奪位大戲:這是開掛之後的比拼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印度伊斯蘭教和本土宗教鬥爭的那些年:是鬥爭還是消亡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