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从已发掘盱眙古遗址看区域文化属性

「悦读」从已发掘盱眙古遗址看区域文化属性

「悦读」从已发掘盱眙古遗址看区域文化属性

「悦读」从已发掘盱眙古遗址看区域文化属性

「悦读」从已发掘盱眙古遗址看区域文化属性

「悦读」从已发掘盱眙古遗址看区域文化属性

根据《盱眙县志》记载,境内有古遗址115处,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是盱眙独特的文化载体、时代印记。现选择部分古遗址,研究探讨盱眙古文化属性,再现盱眙古文化之辉煌。

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文化

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约生活在四五万年期间,人类种族基本形成,智力逐渐提升,语言逐渐丰富,从采摘野果和草根为食,逐渐进化为利用兽骨、兽角、燧石等原料,制造小型尖状利器,猎杀野兽为食。盱眙“下草湾人”验证盱眙旧石器晚期智人文化属性。

下草湾古遗址。位于盱眙县鲍集镇铁营村后洼组,1954年元月,中国科学院杨钟健教授等考古工作者,在下草湾淮洪引河东岸,发现“巨河狸”化石地层,采集一段人的股化石。经吴汝康、贾兰坡教授考证,认定为旧石器时代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称之为“下草湾人”,头脑敏捷,能制造简单捕杀石器,维持生存。下草湾是江苏有人类活动的最早地方。

盱眙境域发掘“下草湾人”,属旧石器时期晚期智人,为研究盱眙境内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属性和古人类发展史提供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4500年前后,属新石器晚期,陶器工艺从捏塑成型向模具技术发展,生活用品从石器向泥质陶器、炼制瓷器发展,器形从单一向多元发展;劳动工具从磨制石器狩猎向农耕和纺织业进化,生产经济从采集渔猎逐渐向改造自然进化,开始出现农耕和畜牧,呈现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典型的大汶口文化。

大墩头遗址。位于桂五镇西北约一公里处,高出地表约5米,呈圆形,面积约0.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三米,系新石器时代和周朝遗址。地表有鼎足、鬲足、堆纹陶片、绳纹陶片、红烧土,遗址之西发现长条形石斧。

钻墩遗址。位于仇集镇孙郢之西一公里处,高出地表1.5米,呈漫坡状,面积约0.9万平方米,系周代遗址。地表陶器以灰陶为主,红陶次之,黑皮陶量少。纹饰有绳纹、堆纹、叶脉纹。墩上有少数陶瓷片,属被破坏的周代晚期墓葬所出。

孙墩遗址。位于马坝镇马南村,面积约0.84万平方米,高出地表约2.5米,系周代遗址。中心地带陶片密集,以灰陶为主,红陶次之,黑皮陶量少,纹饰有绳纹、堆纹、弦纹、指纹,可辨识的器形有鬲、甗、罐、瓮等。

项王城遗址。位于甘泉山西,淮河东岸,部分浸入水中,露出水面约10万平方米,系秦汉时代遗址。其中心部位高出地面1米,地表系灰土,文化层厚0.8—1.5米,出土花砖、半简瓦、大板瓦、瓦当、绳文圜底罐大缸、大盆等。

华塘遗址。位于黄花塘镇南北两座土墩上,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1米左右,最深处2至3米,发掘遗址面积110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1座,春秋时期墓葬2座,收集各类器物及标本600余件,出土的遗物以陶器为主,器形有鼎、鬶、甗、鬲、豆、盆、钵、杯、罐、簋,并出土磨制石器、陶制纺轮等生产工具,在遗址地层中发现大量的鹿、猪、獐、牛、狗等动物骨骼与牙齿。据专家考证,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4500年左右,为研究淮河下游区域与洪泽湖地区大汶口文化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千棵柳商周遗址。位于盱眙县原旧铺镇千棵柳村老庄北,系商周遗址,发掘面积1136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至2米,下文化层为前商晚期,中文化层为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上文化层为西周中期。出土器物与标本800余件,以陶瓷为主,主要器形有鬲、南瓦、豆、盆、罐、簋、钵等,为研究江淮地区淮、徐夷与中原商周文化、大汶口文化,增添新的考古资料。

范家岗遗址。位于原维桥乡南约5公里处,高出四周,呈漫坡状,占地约0.6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以红陶为主,灰陶数量较少,黑皮陶更少。

古城岗遗址。位于原古城乡古城街道西北1.5公里长岗上,东西长约600米,南北长约800米,系汉代遗址。地表土色灰黄,有简瓦、大板瓦、花砖、大缸和红陶圜底罐、豆、盆及少量青铜武器、青铜用器。

六郎墩遗址。位于河桥镇蒋郢村,高出四周约6米,呈台形,墩顶平坦,面积约0.8万平方米,系周代遗址。出土的陶器有鼎、鬲、甗、簋、盆、豆、碗、杯、钵、罐、纺轮,骨器有锥、匕、锤,少量铜器有刀、镞。

青铜器时代青铜器文化

从盱眙出土文物来看,陶器工艺从泥片贴塑法、捏塑法逐渐向泥条盘筑法、炼制法发展,品种从灰陶、黑皮陶向红陶、白陶、陶瓷发展,器型从生活用品向劳动工具发展,验证盱眙在春秋战国时期,人类活动频繁,陶器加工先进,制作工艺优良,进入崭新陶瓷时代,属新石器时代典型大汶口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掠夺资源,战事频繁,石器、瓷器不能适应战争和生产需要,使用的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从瓷器逐渐向青铜器进化,称之青铜器时代。现选录盱眙部分古遗址出土文物,佐证盱眙地区在青铜器时代青铜器制作精良,气魄宏伟,技术高超,成为盱眙地区青铜器文化载体。

东阳城遗址。2004年,省、市、县文物部门考古发掘秦汉东阳城遗址1.5平方公里,出土东汉广陵铜灯。该器青铜胎质,直口,直腹,圆足,雁足形高柄。柄上部较黑,圆足上阴刻铭文:“广陵尚谷,铜重九斤十两,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十月□。”属国家一级文物。出土青彩釉海棠杯瓷器,口径14.2厘米,短径8.8厘米,口呈椭圆海棠花形,钭收腹,圈足,内腹刻花叶纹,内底刻四瓣花朵纹,灰白色胎,胎质坚硬细腻,通体施青釉,釉水肥厚莹润。据专家考证,是我国最早越窑炼制之瓷器,属国家一级文物。

东阳老虎山古墓。位于原东阳乡南阳村老虎山,发掘战国与西汉墓葬12座,均属中小型土坑竖穴木椁墓。墓棺保存较好,M2号墓棺的隔板上雕刻有窗棂与十字穿璧纹,随葬陶器以鼎、瓿、罐、壶、盒为组合,出土有木俑、漆耳杯、漆奁盒等。战国墓棺腐烂严重,陶器破碎,出土有铜戈、玉璧等珍贵文物,铜戈镌有铭文十字,属国家一级文物。

朱楼村遗址。位于原顺河乡朱楼村,出土东汉神人神兽镜。该镜铜质,光滑发亮,可照影像,重250克,边厚0.4厘米,边宽1.5厘米,圆座直径16.5厘米。座外内区饰高浮雕神兽主纹和浅浮雕点状纹几何图案,中间有四乳。外区一周有凸起的“天王日月”铭文方印,其间配置凸起的半圆形云纹图案,接近缘处一周作锯齿纹,斜纹面高出镜边。边内区作浮雕画纹带,外区作菱形云纹饰带。镜中刻人25个,珍禽异兽28只,形象生动,线条流畅,属国家二级文物。

从盱眙发掘青铜器时代古遗址来看,既有新石器初期产物,又有高度发达的铜器、漆器,错综复杂,相互重叠,相互依存。从而验证盱眙地区生产的生活用品、劳动工具从陶瓷逐渐向铜器、漆器进化,具有青铜器文化特征,为研究盱眙青铜器文化提供实物依据。

盱眙古遗址及出土文物,是盱眙古人对自然环境改造、利用而遗留下来珍贵的历史痕迹,是地域文化属性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共生共融的演进史,是展现盱眙人民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辉煌史,是体现盱眙地理环境优越、文化蕴涵丰富的唯一印记,为研究盱眙经济、文化发展史提供重要佐证。 (淮海晚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