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有一群“呆子”還在唱著川劇,只因不想讓非遺掛在牆上

在成都,有一群“呆子”還在唱著川劇,只因不想讓非遺掛在牆上

川劇丨川劇俗稱川戲,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 川劇分小生,鬚生,旦,花臉,丑角5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戲劇表現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創造,能充分體現中國戲曲虛實相生、遺形寫意的美學特色。


在成都,有一群“呆子”還在唱著川劇,只因不想讓非遺掛在牆上


匚 小劇場裡的老演員

在成都的府青東街上,有一個收藏品市場。在市場的地下一層,有一個讓人懷疑自己是穿越到了80年代的小劇場,叫三花川劇團。劇團的名字來自丁強的三位師姐,她們做了幾十年的川劇演員,在市場極其蕭條的今天,依然捨不得離開舞臺,於是湊錢成立了這麼個小劇團,不圖掙錢,只為讓自己的平生所學有個安放的去處。

在成都,有一群“呆子”還在唱著川劇,只因不想讓非遺掛在牆上


這裡也是丁強的大本營,作為一個民間藝人,關於川劇的現狀、關於像他一樣民營小劇團出身的川劇演員,他有太多的話要講。在這個極其簡陋的小劇場裡,一盞清茶,思緒回到了從前。


在成都,有一群“呆子”還在唱著川劇,只因不想讓非遺掛在牆上


丁強出身於四川綿陽的農村,他小時候正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異常貧乏的年代。那時的川劇很是紅火,哪怕是小鎮上都有自己的民營劇團,四處下鄉巡演。那時候他一早出門,左鄰右舍不用看就知道丁家的娃娃去上學了,因為他是一路唱著去的,由此可見他是真的喜歡。

就在他十幾歲的時候,一個民間劇團來村裡演出,丁強纏磨了家人幾天,果斷跟著劇團走了。


在成都,有一群“呆子”還在唱著川劇,只因不想讓非遺掛在牆上


匚 臺上臺下的日子

在學藝的日子裡,丁強吃了很多的苦,小小年紀的他,硬是忍了下來。他說了一句話:“每一個戲曲演員都想站到舞臺中心去,當主角。”從舞臺邊緣的龍套,一直到舞臺中心的主角,這短短几步路的距離,丁強一路摸爬滾打,走過了很多個春秋。而他好不容易一步一步走到舞臺中心舉目四顧的時候,卻發現臺下已經剩下了一些白髮蒼蒼的老人。

在成都,有一群“呆子”還在唱著川劇,只因不想讓非遺掛在牆上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丁強在舞臺上是風光無限的主角,而在舞臺下,他的角色是服務員、廚師、手機促銷員。但是哪怕川劇再沒落,他也從沒想過要離開。“唱了那麼多年,對這個東西有一種眷戀,要把它丟掉,我接受不了,很多師兄、師姐,他們也接受不了。”

在成都,有一群“呆子”還在唱著川劇,只因不想讓非遺掛在牆上


三花川劇團一場演出15塊錢一張票,每天七八十個觀眾,演員每天也就掙幾十塊錢。丁強有些激動:“有人抽一包煙,都不止這個錢。”但即便如此,大夥也從未想過離開,演出每日不斷,很多白髮老人也是每日都來捧場。對此丁強很是自豪:“我們民間劇團是最接地氣的。”


在成都,有一群“呆子”還在唱著川劇,只因不想讓非遺掛在牆上


匚 不讓非遺掛在牆上

如今丁強更多的精力,是在承接一些商業演出。川劇的變臉舉世聞名,很多火鍋城、演藝中心、商業活動中,都能看到丁強和他同事的身影。在丁強看來,變臉、噴火等川劇手法固然增加了川劇的知名度,也讓他們這樣的草根藝人多了一條謀生之路。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也誤導了不少人,以為川劇只有變臉。


在成都,有一群“呆子”還在唱著川劇,只因不想讓非遺掛在牆上


丁強一直在琢磨,如何更好的去推廣川劇。他編排了一些節目,把川劇的不少東西都揉了進去,變臉、噴火、大靠、水袖,再加上一點小小的唱段。“讓觀眾一看,川劇聲腔有這麼的美,身段有這麼的美。”這一段丁強說得手舞足蹈,聲情並茂。“這樣來推的話,我估計效果會好很多。”


在成都,有一群“呆子”還在唱著川劇,只因不想讓非遺掛在牆上


丁強還在堅持,他的師兄、師姐還在堅持,很多像他們一樣的草根藝人還在堅持,他們都有一個願望——不讓非遺掛在牆上。


在成都,有一群“呆子”還在唱著川劇,只因不想讓非遺掛在牆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