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透“大我”與“小我”的境界,便能擺脫苦痛,積累福報

國學智慧:悟透“大我”與“小我”的境界,便能擺脫苦痛,積累福報。

悟透“大我”與“小我”的境界,便能擺脫苦痛,積累福報

01

佛家說:為他人,便是圓滿。

在世間能渡人,才能自渡。

人生分為兩種境界,一個是“大我”,一個是“小我”。

小我的境界,是所有的心思都是滿足自身的利益,滿足的是自己的私心,是自我的需求。

私心和需求都是我們正常的情感,這並沒有什麼對錯,就好像一個人每天工作上班都是為了自己,這是本能,也是能力的體現,這並沒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

而大我的境界,是能夠為他人。

不管自己是窮或富,有一份成全他人的心思,學會讓自己的光亮照亮他人,便是大我的境界。

一個人真正的擁有“大我”的境界時,他才能夠擺脫“小我”層面所存在的苦痛,並且積累福報。

因為一個人進入了大我境界,必然會有善念仁慈的德行,這樣的人內心平和,即便沒有大富大貴,但是這樣的人運氣一定不會差。

悟透“大我”與“小我”的境界,便能擺脫苦痛,積累福報

有一個盲人,晚上的時候,他總喜歡打著燈籠出去。很多人知道之後就笑話這個盲人,覺得他真的是多此一舉。

不是有這樣一句歇後語嗎:盲人點燈,多此一舉。

有一天,一個人就問他:“你自己又看不見,打著燈籠也沒用啊。”

這個盲人就說:“我打著燈籠是沒用,但是有很多路人因為匆忙或者不方便沒有帶燈籠,我的燈籠是為了照亮他們。”

這個時候很多人聽了都非常慚愧。

悟透“大我”與“小我”的境界,便能擺脫苦痛,積累福報

這就是“大我”的境界,能夠舍小我而成就大我,這樣的一種境界,一定能為自己收穫一種平和的力量,一個人能夠把自己的心思放在大我的境界之上,就不會糾結於自己人生的點滴得失,更不會因為得失而產生痛苦。

《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外在的形形色色都會對一個人產生慾望,這個人就有得失之心,一旦沒有滿足自己的慾望,就會產生痛苦。

而這一切在一個大我境界的人身上,永遠不會存在。

因為他的思維沒有計較自己的利益,而是能夠站在更多人的角度,成全更多人的人生,所以說他能擺脫這一個小我層面所存在的苦痛,在成全別人的時候,積累的也是自己的福報。

悟透“大我”與“小我”的境界,便能擺脫苦痛,積累福報

02

國學智慧《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念慈祥,可以醞釀兩間和氣。寸心潔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心中存有慈祥的念頭,可以形成天地間溫和的氣息。心地保持純潔,清白可以留給後世百代美好的名聲。

內心富足就是最好的狀態與財富,他的世界會因此擴大,他能夠超脫小我的侷限,而認識到大我的豁達與坦然。

人類天生有兩隻手,一隻手是幫助自己,而另一隻手為了能夠拉別人一把。所以學會成全別人,人生才得以盈滿。

悟透“大我”與“小我”的境界,便能擺脫苦痛,積累福報

《道德經》之中老子說:我恆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把慈愛當做人生的第一個寶貝,就是因為慈愛能夠成就別人,在成就別人的時候昇華的是自我。

一個人有滿足自己和成就別人這樣一個境界的改變與昇華,才能收穫人生最富足的一個層面。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一個人只管善良的對待別人,以仁慈之心成就別人,自己必然能收穫一個平和的心境,而平和就是人生最好的一個境界了。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