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退休后提一要求,被乾隆皇帝骂成狗,刑部对其审问17次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入主中原后统治全国二百多年。期间,一共有过十二个皇帝,有过有一次闻名天下的康乾盛世。那时候,皇权高度集中,大臣们在朝廷上就像磕头虫一样,甚至以奴才自称。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清朝皇帝在上朝的时候,大臣们都会毕恭毕敬地跪在地上三呼万岁,得到皇帝的允许后才能起身,然后再提出自己准备上奏的事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让皇帝勃然大怒,甚至是丢掉性命。

清朝大臣退休后提一要求,被乾隆皇帝骂成狗,刑部对其审问17次

在乾隆年间,就有一个大臣退休后,因为提出了一个私人要求,被乾隆皇帝骂成了狗,还被摘去了顶戴花翎,成了受人审问的犯人。这个悲催的大臣叫尹嘉铨,他在乾隆元年就开始做官,从刑部主事升为郎中,最后官至大理寺正卿。任职期间,尹嘉铨曾跟乾隆皇帝提议,让八旗子弟取学习宋代理学家朱熹编写的《小学》,这个提议得到乾隆皇帝的同意后,很快就在八旗子弟中推广开来,成了清朝上流社会的必读文物之一。

清朝大臣退休后提一要求,被乾隆皇帝骂成狗,刑部对其审问17次

过了一段时间,尹嘉铨自己又对《小学》进行加疏,另外又增加了一些内容,修订了一个《小学大全》,因为这件事他又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奖。就这样,尹嘉铨在乾隆皇帝手下兢兢业业的工作了很多年,平安的离开官场衣锦还乡,他本可以就这样安享晚年,结果却因为自己的虚荣心走上了不归路。公元1781年,乾隆皇帝御驾巡幸保定的时候,尹嘉铨突然让儿子拿着奏章,为自己的父亲尹会一请谥,还想让父亲从祀孔子庙。

清朝大臣退休后提一要求,被乾隆皇帝骂成狗,刑部对其审问17次

谥号最早源于西周,是人死后才能得到的综合评价。比如的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帝辛,他的谥号就是“纣”,所以又被人称为是纣王。贤明圣德的君主死后,一般会得到一个比较好听的谥号。而昏庸误国的君主死后,得到的谥号一般都不太好听。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谥号的使用范围也跟着大了起来。很多有名的大臣,死后就可以得到朝廷赐予的谥号,比如万历首辅张居正去世的时候,万历皇帝给他的谥号就是“文忠”。

清朝大臣退休后提一要求,被乾隆皇帝骂成狗,刑部对其审问17次

尹嘉铨希望给父亲求一个谥号,一方面是想让父亲青史留名,另一方面想让自己以孝子的身份,重新的风光一把。结果,乾隆皇帝看到尹嘉铨的奏章后直接皱起了眉头,然后在上面御笔朱批了一句话,不仅否定了尹嘉铨的要求,还对他严厉的警告了一番。乾隆皇帝给尹嘉铨的回复,简单来说就是:谥号乃国家定典,怎么可以奢求呢?你这种奏章本应该治罪惩罚,但是我念你父子情深,大发慈悲放你一马,如果再这样的话,可就不会轻饶了。

清朝大臣退休后提一要求,被乾隆皇帝骂成狗,刑部对其审问17次

乾隆皇帝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尹嘉铨本应该知难而退,老老实实的呆在家里安心养老,结果他却选择了完全相反的道路。尹嘉铨自以为跟随皇帝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于是壮着胆子又追加了一本,坚持给父亲请求谥号。乾隆本身就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执政以来在朝廷上基本说一不二,看到尹嘉铨这样顶撞自己,于是朱批怒骂:“竟大肆狂吠,不可逭矣。”狂吠就是像狗一样叫唤,从这个措辞中不难发现,乾隆皇帝到底有多愤怒。

清朝大臣退休后提一要求,被乾隆皇帝骂成狗,刑部对其审问17次

不久之后,尹嘉铨就被刑部抓了起来,还被查封了老家和京城的府邸。在刑部大牢中,尹嘉铨被先后审问了17次,还被扣上触犯皇帝忌讳的罪名。比如尹嘉铨《近思录》里的“天下大虑”,原本只是一个没有特殊含义的泛泛之词,就被审讯的人单独拿出来指责,说他暗中讽刺乾隆皇帝。尹嘉铨没办法只好承认自己在书中妄生议论确实该死。最后,尹嘉铨被销毁了所有著作,一生心血毁于一旦,好在在最后侥幸保住了一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