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基金越來越多,對投資者而言真的是好事嗎?

指數基金越來越多,對投資者而言真的是好事嗎?

最近幾年ETF的規模正在變得越來越大,產品數量和資產規模都在快速增長。這裡面有既有大V的宣傳,也有基金公司的推廣。

指數基金崛起已經成為趨勢,去年A股基本全年處在下跌趨勢,有一段時間基本跌到了歷史最低點,指數基金新增規模依然超過900億。

說到指數基金很多人還是陌生的,指數基金在A股市場一直髮展的很慢,基本上從去年開始這類產品規模出現了噴井式增長。

指數基金是真正得到普通投資者信賴的產品,以往一說到股票基金一般是指的主動型股票基金,主動型股票基金的倉位和選股上並不那麼公開透明,有不少基金聯合起來,用廣大基民的資金買入高價股,讓基民成為接盤俠。

這種行為影響非常惡劣,至今說到基金依然有部分投資者會說,買基金就是把錢交給別人替自己炒股,賠了都不知道咋賠的。千萬不要買基金,要炒股就自己買,不管虧錢還是賺錢,至少自己虧的明白。

是的,就是現在我們買基金的時候也不會去買主動型基金,我們估值表裡列出的也都是指數基金。

指數基金的選股規則是透明的,基金經理可操作的空間非常有限,買指數基金就相當於自己一次性買入一籃子股票,這就避免了基金坑害基民。

不光指數基金管理透明費用低廉,而且指數基金的收益也不差,巴菲特關於指數基金的那句話,說的就是指數基金的收益: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業餘投資者通過長期定投指數基金可以戰勝華爾街大多數專業投資者。

投資者對指數基金的認可程度正在暴漲,你願意選擇指數基金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有時候會覺得熱愛指數基金的投資者對指數基金的熱情太高了,特別是對一些新發行的指數,表現出了極強的購買慾。

指數基金火爆,基金公司也不是吃素的,他們發現指數基金更好賣,就會在指數基金上多做文章。

基金公司發行基金的目的一定是為了賺錢的,發行的基金必須要好賣,把規模做大才賺錢,什麼樣的基金好賣?當然還是歷史收益率高的基金好賣,特別是那種各類時期都可以跑贏平均水平的基金。

滿足業績好這個標準,開發一個指數基金可比主動型基金容易的多,主動型基金的業績可是實實在在跑出來的,基金公司只能多發基金,最後選出業績跑的好的出來。指數基金就不同了,根據歷史數據編個指數,就可以回測歷史收益了,歷史是已知的,根據已知的條件編制出業績好的指數,這事不就簡單多了嗎。

目前指數基金主要是基金公司聯合指數公司共同開發的,我們看到新的類型的指數基金越來越多,行業的、主題的並且他們的歷史回測都非常不錯。投資者就會覺得這個選股規則有效,未來收益也會不錯。

不過,一個選股策略現在有效,未來不一定有效。如果我們自己設計一個指數,不斷的給它添加條件,最後總有一個組合方式可以選出歷史上各個時期收益最好的公司。

基金公司其實也是這樣設計,根據歷史數據,設計出來的是在歷史上有效的策略。未來是無法預測的,這個策略能不能適用於未來,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打個比方吧,如果大家都覺得某一個指標可以選到大牛股,那企業就會為了讓自己達到牛股的標準粉飾自己的財務指標,來迎合投資者。這樣選到的就不是好公司,而是壞公司。

上面這種屬於公司主動層面的影響,還有被動層面的,過去的核心資產,在未來不一定還是核心資產,想想10年前賺錢的公司和現在賺錢的公司還是同一批公司嗎?

鋼鐵煤炭曾被認為是最賺錢的行業,後來被金融地產取代,再後來又被科技互聯網取代,往往被大家看好的行業,已經是進入到了行業頂峰的階段,再往後就要走下坡路了。

現在發行了這麼多新指數,到底哪些是真正為了戰勝市場開發出來的,哪些純粹是為了吸引投資者開發出來的,這個需要投資者擦亮眼睛。

如果自己無法判斷,還是選擇寬基指數比較靠譜,至少公司的市值是實打實的,能夠做大市值,多少說明有些真本事,這個數據不是粉飾下就可以做到的。

寬基指數,應該是我們需要主力配置的,再優選一些行業和策略指數就好了。切記不要太貪,這也是為什麼我的估值表中沒有加入新指數的原因之一。

有一點不要忽略,指數基金也可以變成機構收割散戶的工具,新指數基金還是要多觀察一下。

寧要錯過,不要過錯,在金融市場上活得久的才是最後的贏家。

都看到這了,還不關注一下嗎

☞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有用,幫作者分享一下吧,您的朋友一定會感謝您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