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證《初中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答案

初中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

1. [答案]A曹操《觀滄海》

[解析]題幹考查詩歌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A項曹操《觀滄海》抒發了作者的雄心壯志。

B項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封建統治者的無比憤慨,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

C項杜牧《泊秦淮》借陳後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的情懷。D項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著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綿邈,極為豐富。

故本題選A。

2. [答案]C葉聖陶《蘇州園林》

[解析]題幹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A項汪曾祺《昆明的雨》,作家的內心深處有著深厚的昆明情結,就是這種魂牽夢繞的昆明情結,讓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時候,還幾度千里迢迢來到昆明,尋覓自己青年時代留下的足....本文便是這些“足跡”中一個鮮亮的腳印。不符合題幹中“非凡智慧與傑出創造”這一-主題。

B項宗璞《紫藤蘿瀑布》,文章寫於1982年5月,當時弟弟身患絕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於庭院中,見- -樹盛開的紫藤蘿花,睹物釋懷,由花兒自衰到盛,轉悲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恆。不符合題於中“非凡智慧與傑出創造”這一主題。

C項葉聖陶《蘇州園林》,作者從遊覽者的角度,概括出數量眾多、各具匠心的蘇州園林共同特點,進而從多方面進行說明,表現了作者對蘇州園林的讚歎。體現了“非凡智慧與傑出創造”這一主題。

D項梁啟超《最苦與最樂》從最苦和最樂兩方面來論述人生的責任,即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盡責任則是人生最大的樂,提出人生在世,必須要對家庭、社會、國家以及自身盡到應盡的責任,這樣才能得到真正快樂不符合題幹中“非凡智慧與傑出創造”這一主題。故本題選C.

3.題目缺失

4.題目缺失

5. [答案]C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柳宗元《小石潭記》)“

[解析]題幹考查文言文閱讀中的文言實詞。

A項,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酈道元《三峽》),翻譯為:即使騎上飛奔的快馬,也不如船快。奔:指飛奔的馬。疾:快。“不以”是“不如”的意思,“以”解為“比得上”。

B項,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吳均《與朱元思書》), 翻譯為: (我乘著 船)隨著江流漂盪,隨意的向東或向西漂流。

C項,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柳宗元《小石潭記》),翻譯為: (那幽深悲涼的氣氛, 讓人)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悽: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作動詞,.....淒涼。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感到寒冷。悄愴:寂靜。邃:深。

D項,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北朝民歌《木蘭詩》),翻譯為:給木蘭記了很大的功勳,賞賜了很多的財物。

故本題選C。

6. [答案]B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解析]題幹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把握。蘇軾《記承天寺夜遊》沒有運用託物言志的寫法,

所以不能作為本課的學習重點。故本題選B。

7. [答案]D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解析]題幹考查修辭手法。D項,“老夫聊發少年狂, 左牽黃,右擎蒼”中,“黃”,

指代黃狗;“蒼”, 指代蒼鷹。A、 B、C項均沒有使用借代的修辭手法。故本題選D。

8.題目缺失

9.題目缺失

10.題目缺失

11.題目缺失

12.題目缺失

13.題目缺失

14.題目缺失

15. [答案] D在設定的五項目標中,對於掌握知識的要求顯得尤為突出

[解析] D項,在設定的五項目標中,幾乎沒有對於掌握知識的要求。故本題選D。

二、案例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6小題20分,第17小題8分,第18小題12分,共40分)

16. [答案要點]

(1)優點:①先是背景資料介紹,然後利用演講視頻創設真實情景的方式進行導入。這樣的導入能使學生產生如聞其聲、如見其形、置身其中、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學習情境。②觀看視頻時候,根據學生自己的實際感受

標記課文內容,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參與性以及主觀體驗。(5 分)

缺點:①在看演講視頻時,要求學生根據課文標註的地方進行鼓掌(課文原文對當時演.講的鼓掌進行的標註),是-種比較僵化的方式。所以學生觀看講視頻內容受到感染後,應鼓勵學生自發動情鼓掌。這樣才能夠真實地展現出學生認同感。②教師在介紹背景資料後,缺乏過渡引導,而是直接觀看相關視頻,缺乏連貫性。可以加一句過渡語說“接下來發生了什麼?那麼我一起來看下同學們的視頻”(5 分)

(2)①本課《最後- -次演講》是在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先生殉難的追悼會.上,面對反動派的無理取鬧,肆意搗亂,聞一多先生拍案而起,作了- -次震撼全國的即席演講。演講結束後,聞一多先生也不幸慘遭國民黨反動派的毒害,那一一次演講也就成了聞一多先生的最後一次講演。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演講,是-篇激勵人心的戰鬥檄文,是喚起人民覺醒的施號令,同時也是愛國民主人士的戰鬥宣言! (3 分)

②聞一多先生的《紅燭》中,紅燭這一意象,紅紅的,如同赤子的心。聞一多借紅燭表

達自己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毫不顧惜個人得失榮辱的獻身精神。(3 分)

③教師採用聞一多先生的《紅燭》進行拓展閱讀。一方面可以拓展學生的思路,開闊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也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提供了遷移思考的機會,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聞一多的內心世界,與作者的情感達成共鳴。(4 分)

17. [答案要點]

第二自然段中的錯別字:

①“一副畫面”應為“一幅畫面”(2分)

②“清麗託俗”應為“清麗脫俗”(2分)

第二自然段的病句:

讀到“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一句時,使我眼前一亮。

改為:

讀到“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一句時,我眼前一-亮。(4分)

18. [答案要點]

示例一:文章大量引用,文采飛揚

文章開頭引了王陽明的觀點,由此引領全篇,語言顯得凝練精闢。從中不難感知作者的.文化修養和文學積澱。文章中亦引用了大量詩文作品文章錦上添花,增色不少。如文中次引用李清照的詞和宋代其他文人的詞,使文章在內容和文化底蘊上都有所擴展。也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與觀賞性,調動讀者閱讀興趣。結尾文白相間,貼切自然不顯斧鑿,使文章文采飛揚,意蘊深遠。

示例二:文章構思新穎, 不落俗套。

文章以“遇見”為題,內容不落俗套,先寫作者與才女李清照的相遇相知,而後由宋詞中晏殊、歐陽修、蘇軾等人姿態萬千的個性與這些經典作品千載流傳共性之間引向詩詞與人生的關照,這也是-種遇見。由此抒發人生與價值的哲思。新穎別緻。

(任選角度,只需寫出一處優點,結合文章內容言之有理即可)

三、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9小題20分,第20小題20分,第21小題25分,共65分)

19. [答案要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

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加強閱讀訓練,尤其是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增加語言積累。瞭解文章主旨是諸葛亮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語文課是一門實踐性課程,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言、增加積累。可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如“默讀、瀏覽”,疏通文章意思,抓住有用信息,理解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最後通過誦讀加強積累。

第二,關於文言知識的積累,可引導學生運用查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的方式進行理解和梳理,注重表達和運用,體會文言文的韻律美。

第三,通過品味語言,瞭解作品意境,獲得審美體驗。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色,提高審美能力。

20. [答案要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積累文言詞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熟讀成誦,理解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反覆朗讀、合作探究的形式,理解成才的三個條件“淡泊、立志惜時”三者之間的關係,提高朗讀感悟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以及對兒子的殷切教誨與無限期望。激發學生做一個有抱負、有智慧、有膽識的人。

確定依據: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該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體現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於三維教學目標的互相融合,著眼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此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11年版)》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根據以上要求,設定了該三維教學目標。

(2)教材。《誡子書》是七年級的一篇議論抒情的文言文。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有諄諄告誡之語,更是滿滿的殷切盼望之情。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明志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浮躁。學習本文能夠引導學生理解內容,把握主旨,開闊視野,體會情感,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養情趣。

(3)學情。本文雖然是一篇文言文,七年級的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對諸葛亮是有一定了解的,對學習方法的有一定的積累,但對於論證方法的學習還需要進一 步加深。因此設立上述三維目標。

21. [答案要點]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反覆朗讀、合作探究的形式,理解成才的三個條件“淡泊、立志.惜時”三者之間的關係,提高朗讀感悟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教學方案: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在多媒體出示對聯: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爻神掛,水面偏能用火攻。同學們猜猜這是說的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二)初讀文言,整體感知.

1.作者、背景介紹,掌握學生課外閱讀情況;

2.解題:誡子書;

3.正因:夫、淫、遂;

4.朗讀課文,劃分朗讀節奏。檢查學生朗讀效果;

5.提問:諸葛亮寫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麼? (學生 小組討論,小組代表回答。)

明確:告誡兒子要注意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表達了他對後代

志存高遠的厚望。

(三)研讀文言,理解文意

1.提問:本文作者是如何告誡兒子要修身養性的?找一找,畫一畫。聯繫自身實際,談談

體會。

要求:教師範讀,學生邊讀邊思考,找出文中的重點句子。

明確:“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作者抓住一一個“靜”字,告誡兒子成才的必備條件。

2.提問:再次有節奏的朗讀課文,思考一下諸葛亮認為成才的必備條件是什麼?

要求:學生從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組討論交流,指定代表回答。

在明確: 三個條件是淡泊、立志和借時。三者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基礎和前提,造就人

才必須從靜與儉的修養開始。多媒體出示重點語句:

”①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字可是知雙重否定句式來強調“淡泊”重要性)

②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非”字可知是雙重否定句式來強調“立志”重要性)

③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強調 “借時”的重要性)

3.提問:你最喜歡文章哪個警句?說說你的理解和收到的啟發。

明確:學生思考,根據實際情況,自由發言。教師指名回答並指導評價。體會諸葛亮對

兒子的殷切期望,期望其成人成才,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配樂朗讀,全班有感情點的朗讀文章,體會作者的情感。

(四)鞏固提升,課堂小結.

1.提問:由此你聯想到了哪些名人名言?推薦給大家,並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明確:如,淡泊:《禮記》“苟利國家生死, 不求富貴”。立志: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借時:傅玄的“志士借日短,愁人知夜長”。

2.學生總結,教師補充:諸葛亮藉此文告誠、勸導他的兒子,其實也在影響著我們,學習了這篇文章後,相信同學們已經對為人為學有了一個清晰點的概念。希望你們能夠樹立遠大志向,用勤奮苦練、淡泊名利的精神去實現。

(五)加深理解,佈置作業

請以朋友的口吻給成年後的方仲永寫-封信《誡友書》,100 字左右,可以嘗試文言文的.形式。

板書設計:

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證《初中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答案

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證《初中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答案

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證《初中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答案

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證《初中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答案

教師面試高端班預報名中!練習1-2次就可以通過面試哦!

2019下半年教師資格證《初中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答案

名揚教育好教師,做你考試通關路上的好幫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