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聪明的抢人城市都在抢产业

讲真,聪明的抢人城市都在抢产业

城市在抢人这条赛道上碰撞已经越来越激烈了。

讲真,聪明的抢人城市都在抢产业

人口,已慢慢成为楼市最核心的驱动力

但是一直有个问题,似乎被遗忘,那就是抢来人,如何留下来。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也不难回答,一个城市对年轻人能有多少诚意,就看他的产业能给年轻人开出多少薪水,而不是拿着工资死心的房价。

这点上,我发现相比热热闹闹的中西部城市,东部城市普遍比较沉默。

01

我们打个比方,比如最近兴起的造车新势力新势力的分布,发现很有意思。

讲真,聪明的抢人城市都在抢产业

造车新势力品牌中,工厂和生产基地所在省份和城市的分布中,江浙沪地区占约57.1%,近六成比例。

讲真,聪明的抢人城市都在抢产业

其实背后逻辑也不复杂,在2017年内,全国汽车产能已接近6500万辆,而江浙沪三地的产能却超1200万辆,占比全国汽车产能约20%,中国最完备汽车产业链就在长三角。

意味着,这车企,在这里能借到势,有了这样产业联动根基,升级这件事,才能不是口嗨。

而反过来,每家整车厂的落位,至少能带来150家配套商的跟进,这样又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反哺给区域,这样整个区域的生态,在良性互动中,不停的向前滚动。

这样产业缝合的逻辑下,长三角都市圈便的越发紧密,而珠三角在大湾区的出世后,这样差异互补的产业联动则更加明显。

讲真,聪明的抢人城市都在抢产业

所以我们看到长三角,珠三角的城市,在对待抢人,相对还是比较淡定的,

产业能联动,能升级,城市自然能开出留人的薪水,这个方面,也解释了这两个地区,房价能保持一种强势的抬升。

另一个层面,我们同样看到很多内陆的城市依然在疯狂的抢人。某种程度,这样单点强势,但没有沿海产业先发基础城市,你很难确定他的产业能走到哪一步,那些被派出所“强上”户口的人,留下来能干嘛。

那么哪些城市可以有机会更好的留人呢

02

其实我们进口榜单已经很好给我们答案了,2017年,我国有六项进口金额超过1500亿人民币的中高端工业品,分别是集成电路,汽车及其零部件,显示面板,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医药品,以及大飞机,再加上互联网产业。

说白了,以我们现在如此产业集群,现在依然玩不转这些,所以这样才是能赚钱的产业

汽车前面说过了,先聊聊让我们最急需的半导体产业好了

这里我想先和大家讲一个容易被忽略,但却教课书般崛起的城市,合肥。

其实知道的人不多,合肥早在2011年,就是中国最大家电制造基地了。2017年合肥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四大家电的产量达到7000万台套,不仅所有的家电品牌这里都有工厂,惠而浦更是把中国区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设在合肥。

可实话说,家电现在并不是附加值很高的那种产业了,合肥却积极做了另外一件事。对半导体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国内有个快速崛起的龙头,叫京东方,并且对城市还是蛮挑剔的。

讲真,聪明的抢人城市都在抢产业

这是京东方全国工厂的分布,而这九个工厂中,合肥已是最大的那个。

京东方这样高端产业落地到底给合肥带来多惊人滨化呢?自身的能量不必说,配套的上游纷纷跟投到合肥,有玻璃基板的康宁,显示面板的欣奕华,乐凯,靶材领域的先导都是招商都很难的名企。

甚至还搅动下游,把长虹,惠科拉来合肥,就近供货。加上存储器的合肥长鑫公司,合肥已经是全国三大存储器基地之一和知名的半导体产业集群,而这两年合肥的增速,每年都会超越一两个城市。

讲真,聪明的抢人城市都在抢产业

市场上对合肥的房价,还是充满偏见的,其实哪有那么多道理可言,每一个城市快速崛的背后,都是一场产业迭代的折射。

03

讲真的,对比送户口这样的毛毛雨,抢高端产业要送的是真金白银的诚意。

还是一件京东方的真事,14年的重庆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手机和电脑下游产业链了,特别想引进京东方。不过那时京东方的局面,技术有,钱不够,还不是小数目,差了三百亿。

这时候,就能看出想抢产业城市的魄力,虽然但是重庆也拿不出这笔钱,但用股票,用增发,用担保,用贷款,总之,帮京东方凑足了这300亿。

所以重庆的京东方15年就能迅速投产,供不应求,当年通过股票,就返给了重庆400亿。

除了城市收益巨大,产业通过靠“抢”迅速拉进和一线的代差,

至少那些从一线回来的人次,不会有找不到合适工作的落差感。

不过这样的道理,弱线城市未必不明白,可有时,就是缺那么点勇气和智慧。

04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发觉,有个三线城市越来越频繁和马云,马化腾一起经常上头条了,这个城市就是贵阳。

讲真,聪明的抢人城市都在抢产业

前两年我和互联网圈朋友聊天,说到大数据的各种峰会很多都是在贵阳开的,我挺奇怪,这种的高端信息服务产业,不在一线就在杭州吧,跑到贵阳这样三线弱市干嘛。

而这样高端产业能落位贵阳,个中曲折知道不多了。13年的贵阳,大概除了老干妈,没一家能让外人记住企业了。而但是贵阳的最高领导人,面对百业待兴的贵阳,毅然去了北京,像业务员一样在中关村找投资。

说实话,企业还是现实,哪怕是搞科技的,一听说贵阳,不去。最终两个人被诚意打动,答应先去贵阳看看,这两个人就是柳传志和王小兰,贵阳大数据的故事也就是从这里开始。

后来,我还特地去了一趟贵阳,其实在之前,我对这样土地还是有偏见的,但实地看到这样的三线城市,确实在散发着蓬勃生机,某种程度,也算照应了贵阳房价的势头吧。

05

1964年,中央政府做了一次全国产业的盘点,发现“产业过分集中,全国14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集中了约60%的主要民用机械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

”。

而实际上我们的城市格局演化到今天,本质上并没有什么特别大改变,而未来以产业为维度,城市间马太效应还会更加激烈。

长三角,珠三角,北京有着最好的产业积淀和联动,只要安心的玩好迭代的游戏,就基本能躺赢,人和钱还是不断往这里汇聚,没办法,这就是先发优势的命。

而对于那些有野心的城市而言,绝不仅是给来到的人才一个户口或者喊两句“抢人”的口号,要付出的远比这些更多。

至少,最聪明的城市,当然是抢产业啦。

在这个层面,个体面对眼花缭乱的抢人口号,选择就简单多了,我个人觉得就一个标准,你这个城市,到底能不能提供令我满意的薪水和工作。

嗯,就这么简单。

讲真,聪明的抢人城市都在抢产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