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寶寶“躲貓貓”時,只藏住小腦袋?你認為無聊的遊戲並不簡單

為何寶寶“躲貓貓”時,只藏住小腦袋?你認為無聊的遊戲並不簡單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躲貓貓這個遊戲,我陪孩子玩了好幾年,我也慢慢的發現,孩子從一開始只把眼睛蓋上,到後來的擋住小腦袋,到現在“技術”完全成熟。

有些家長很不理解,為什麼在大人眼中特別無聊的遊戲,孩子們卻如此喜愛?

為何寶寶“躲貓貓”時,只藏住小腦袋?你認為無聊的遊戲並不簡單

“躲貓貓”遊戲究竟有什麼魔力?

我的女兒對於這個遊戲,可以說到了“著魔”的程度。

在我的耳邊總會迴響著這樣的聲音:媽媽吃完飯了嗎,我們玩“躲貓貓”吧!媽媽我寫完作業了,一起玩“躲貓貓”吧!媽媽媽媽...

沒辦法,即使很累我也會陪著她玩一會,因為自從她上了幼兒園後,我們為數不多的交流,就全靠遊戲了。

為什麼大部分孩子都喜歡這個遊戲,這要從背後的兒童心理學來解釋。

1)在遊戲中孩子會體驗情緒的變化

當寶寶尋找“藏身之地”時,他們既興奮又緊張。越小的孩子,就越享受這一過程。

他們不在乎自己藏得好不好,而是在乎這個過程中跟媽媽的互動,還有自己的體驗。

為何寶寶“躲貓貓”時,只藏住小腦袋?你認為無聊的遊戲並不簡單

2)躲貓貓也是孩子對環境的探索

在他躲的過程中,他可以慢慢的區分哪些物體可以遮擋住他。哪些地區“危險”,容易被抓。

在尋找的過程中,他會通過腳步聲,和周圍物體的變化,來判斷媽媽藏在了哪裡。

3)躲貓貓可以看到媽媽不同的反應

在媽媽尋找自己的過程中,媽媽會出現疑惑、巡視、壞笑、著急、等等平時見不到的表情,如果遇到會“演戲”的家長,孩子會更加開心。

因為在遊戲中孩子可以跟媽媽有行為上,和情緒上的雙重互動。

為什麼孩子躲貓貓時,經常“暴露”自己?

在大人眼中,躲貓貓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別人找不到,但孩子們貌似不太在乎。所以孩子玩躲貓貓,畫風基本上是這樣的▼

為何寶寶“躲貓貓”時,只藏住小腦袋?你認為無聊的遊戲並不簡單

或者是,這樣的▼

為何寶寶“躲貓貓”時,只藏住小腦袋?你認為無聊的遊戲並不簡單

大人為了配合,還要裝作看不到的樣子,也不忍心拆穿他們。

在孩子的意識裡,只要我看不到媽媽,媽媽就肯定看不到我。有時候看到媽媽找不到了他還會小聲提醒媽媽“我在這裡”。

這種情況大多在孩子2~6歲的時期,

這他們處於一個“自我中心”階段。這個階段孩子的特點就是——無法完全的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事物。

這一點可以用皮亞傑的“三山實驗”來證明

為何寶寶“躲貓貓”時,只藏住小腦袋?你認為無聊的遊戲並不簡單

三山實驗,是心理學家皮亞傑做過的一個著名的實驗。實驗要求兒童從模型的四個角度觀察這三座山。

然後要求兒童面對模型而坐,並且放一個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邊,要求兒童從四張圖片中指出哪一張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結果發現幼童無法完成這個任務。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來描述“三山”的形狀。

拋去各種理論,孩子同時也是希望媽媽可以找到自己的。而且通常還沒等媽媽找多久,他們就會自己出來,並且“嚇唬”一下媽媽。

為何寶寶“躲貓貓”時,只藏住小腦袋?你認為無聊的遊戲並不簡單

躲貓貓雖然好玩,怎樣才能做到正確又安全?

✔ 保證孩子所能觸及到的地方無危險物

這些危險物包括刀具、掉落的高處物品、容易傾倒的傢俱、以及沒有安全防護的門窗、容易卡住的縫隙等等。也不要讓孩子躲到密閉的空間內。

✔ 要偷看孩子的行蹤,保證在自己的安全視線內

不要太“實惠”,真的把眼睛矇住,保證孩子安全最重要。不要在家外人流密集、或是太廣闊的空間玩,一旦發生情況,就不在自己掌控範圍內了。

✔ 學會演戲

不要直接拆穿孩子“幼稚的行為”,也不小嘲笑他藏得太容易找。學會“演戲”,讓孩子充分的體驗遊戲中的樂趣。

你家寶寶玩藏貓貓時,有哪些經典的“藏身之處”?歡迎在評論中分享。


——END——

我是@糰子媽育兒,是兩個孩子的媽媽。關注我,帶大家學習最實用的育兒、孕產知識。如果您在帶娃的過程中遇到什麼有趣的、困難的、難忘的事,都可以發私信分享給我。

希望我會給大家帶來幫助,在帶娃路上給您最貼心的陪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