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咳:五臟皆咳,咳則心痛,咽腫喉痺,解法:補心益氣,活血瀉肺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清末著名醫家費伯雄認為內傷咳嗽病位雖然以肺為主,但心肝脾腎各有咳嗽之證,不過假途於肺罷了,並提出“一遇咳嗽,不辨其所以致咳之由,但從肺治”是“其效者少,不效者多”的主要原因。除肺之外,其他臟腑之咳,各有其功能失調的表現,臨床應針對所病的臟腑辨證施治。

心咳:五臟皆咳,咳則心痛,咽腫喉痺,解法:補心益氣,活血瀉肺

心咳的病因病機

咳嗽為肺病,但五臟六腑皆能致咳,其綱領不過內傷、外感。外感先病肺,以肺為主,內傷則先病他髒而後傳肺,故肺為標。肺為華蓋,朝百脈,主治節,故臟腑發生病變皆可影響於肺,導致肺氣上逆而發為咳嗽。心與肺同位於胸中,位置最近,關係也密切。“諸氣者,皆屬於肺”“諸血者,皆屬於心”。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只有心行血的功能正常,肺主呼吸的功能才能得到實現。心咳產生的機理主要是心火上炎,克伐肺金,使肺失清肅,肺氣上逆而咳。手少陰心經起於心中,出屬心繫,其支脈從心繫上挾咽喉,故心火循經上擾,則咽喉刺痛,有梗塞感,甚至腫痛。

心咳的基本病機為心火亢盛、上炎灼肺,或心氣虛弱、心陽不足,或營陰暗耗、心血虧虛,或心脈不暢、瘀濁阻滯,皆可病及於肺,導致肺失宣降,心肺氣逆,呼吸不暢,其病本在心,病標在肺,故謂之心咳。心咳可以涉及現代醫學的肺心病、冠心病、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某一階段或某一側面。

心咳:五臟皆咳,咳則心痛,咽腫喉痺,解法:補心益氣,活血瀉肺

心咳的辨證論治

心火上炎,肺失清肅

心火亢盛,影響肺之清肅宣降,使肺金上逆咳嗽、氣息粗促、痰多質黏厚等症。外感火熱之邪或五志化火,皆可引動心火,心火亢盛而克金太過, 灼傷肺金,肺失清肅,肺氣上逆而咳,如喻嘉言在《醫門法律》中強調指出:“相火從下而上、挾君火之威而刑其肺上下合邪,為患最烈。”肺屬金,心屬火,火克金。心主血,肺主氣,氣與血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心火妄動最易影響肺的宣肅,導致肺系疾病的發生。臨床以咳嗽、口舌生瘡、心煩失眠、小便短赤、舌邊尖紅、苔黃膩、脈數等為主要表現。病機為心火亢盛,上炎肺金。治當清心瀉火。

心咳:五臟皆咳,咳則心痛,咽腫喉痺,解法:補心益氣,活血瀉肺

氣陰虧虛,肺失濡養

若心火上炎日久,灼燒心陰,心陰不足或思慮勞心,陰血暗耗,心氣耗傷,而致心之氣陰不足,牽連於肺,肺氣、肺陰不足,則久咳不愈。此時可見久咳不止,痰少而黏或痰中帶血絲,咽乾口燥、五心煩熱、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形體消瘦、盜汗咳嗽、舌紅少津、脈細數。治宜補益心肺之氣陰。

心咳:五臟皆咳,咳則心痛,咽腫喉痺,解法:補心益氣,活血瀉肺

陽氣不足,肺失溫煦

多為年老體弱、久病、暴病傷身、損傷肺氣影響肺的宣發肅降功能所致。心火衰微,肺金失於溫煦,《中西匯通醫經精義》雲:“心火不足,則下洩,上為飲咳,皆不得其制節之故也,惟肺制心火,使不太過,節心火不使不及,則上氣下使,無不合度。”心主血,肺主氣、朝百脈,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血液循環有賴心氣心陽之推動。當心氣不足或心陽虛衰時,心主血脈的機能減退,肺朝百脈功能受損,肺的宣發和肅降功能失常則發為咳嗽,水飲不能運化而滯於肺經則咯吐泡沫稀痰。

主要表現為咳嗽、氣短乏力、胸悶心悸、痰多質稀、舌苔白或淡白、脈細或結代,治以溫陽益氣化痰止咳,方取桂枝加附子湯加減。臨證表現有心痛胸悶、心悸怔忡、痰色白黏或呈泡沫樣、喜溫怕冷、惡風易汗、稍勞即喘、舌淡苔白膩、脈沉遲,病機為心肺陽氣不足,心肺失養,法當溫陽益氣、化痰止咳。

心咳:五臟皆咳,咳則心痛,咽腫喉痺,解法:補心益氣,活血瀉肺

痰瘀互結,肺失宣降

心氣虛,無力溫運血脈致血流阻滯、由瘀生痰,從而影響肺主氣司呼吸的功能,引起咳嗽。心主血脈,肺朝百脈,當心氣衰弱無力推動心血運行或其他原因導致心主血脈功能低下時,則心血運行不暢而發生瘀滯;肺助心主治節,調節血液循環,外邪閉肺或痰鬱肺阻皆可致肺失宣降,不能助心主治節而形成瘀血。

瘀血濁邪阻滯心肺,則肺氣宣降失常而致咳嗽。若肺病正氣克伐太過,則加重臟腑虧虛。肺氣受損,推動血行無力,久病成瘀,故慢性咳嗽多兼瘀血內停之證。主要表現為咳嗽痰多、呼吸不利、氣短心悸、心胸悶痛、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細澀或結代。其病機為心肺瘀阻,肺氣失宣,治以活血化瘀,理氣化痰。

咳不止於肺,亦不離乎肺。《醫學真經》所言:“咳嗽所以難醫者,緣咳嗽根由本甚多,不止於肺”。心咳之本在心,其標在肺,故臨床對於心咳的治療可從心論治。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有問題的讀者,可以關注後評論或者頭條私信問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