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浪裡的“白銀”

地處洞庭湖腹地的沅江有首民謠:“沅江之水高山來,流經千里到白沙,水洗白沙生白銀,絲絲白銀是佳餚。”這裡所說的“白銀”就是“沅江銀魚”,“沅江銀魚”是傳統名產,中國風物誌叢書《湖南風物誌》(1985年版)將其列入“水產”之首。

  據史料記載,銀魚早在春秋戰國時就被視為聖魚、神魚。“沅江銀魚”歷史悠久,品質上乘,早在唐宋年間,就被列為貢品,銷往京城。清咸豐、同治間,境內產銀魚水面達18萬畝,年產鮮銀魚達80噸。清末至民國,白沙長河、萬子湖等水域都盛產銀魚,年獲銀魚乾達15至20噸。後因生態環境變化,銀魚生產水面漸減,年產銀魚乾維持在4噸左右。

  洞庭湖水與沅水接壤的白沙長河的特產魚,它的特性是隻能生活在清澈、優良的水質中,它成群結隊迎水而上。成魚身長6至9釐米,呈圓柱形,尾部稍側偏,魚頭扁平,吻尖短,眼睛大,魚身無鱗,潔白如銀,尤是兩點漆黑的眼睛,如畫龍點睛,黑白交輝。“沅江銀魚”為著名的洞庭湖銀魚。

  銀魚體柔若,無骨無腸,呈半透明狀,漫遊水中似銀梭織錦,快似銀箭離弦,所以古人又把它喻為玉簪、銀梭。銀魚的繁殖習性較為奇特,《沅江縣誌》記載:“據漁民觀察,在大雪紛飛時,先產卵於湖面冰雪之上,隨冰雪溶化成涼粉狀,無色透明,浮於水面,至翌年春暖始孵化。孵出的幼苗生長緩慢,一般在農曆五月才開始成魚。銀魚喜遊於清水草灘,離水面一到二尺的緩流處,覓食微生物。”銀魚生命期僅一年,若是被捕獲撈出水面,會立即變成白色,如玉似雪,令人嘖嘖稱奇。

  民諺雲:“洞庭枇杷黃,沅江銀魚肥又香。”五月枇杷黃熟之時,正是銀魚上市之季。梅雨季節至寒露、霜降,是捕撈銀魚的最佳時期。每當此時,洞庭湖畔,商賈雲集,皆緣於銀魚,已成為洞庭水鄉歷年的又一風景。

  銀魚的捕撈專用工具一般用銀魚拖網,長約30米,由風網船搜拖,在湖水中緩緩而行,多則一網可捕數百斤。其網系純絲織成,網眼細小,造價頗高。銀魚捕獲後,可迅速集中速凍,也可做成銀魚乾。舊時,漁民將其在晴天烈日暴曬,成品雪白如銀;若遇陰、雨,則以炭火烘烤,色呈黃褐,魚質略低。

  洞庭湖銀魚在長期繁衍中,分為好幾個品種,其中以短尾銀魚和寡齒短吻銀魚為上品。清道光《湖南方物志》載:“沅江縣銀魚以大小相雜者佳,謂之‘帶子銀魚’,其長二寸許者謂之‘麵條魚’,鮮味稍遜。”相較而言,“沅江銀魚”這兩大種類品質俱佳,色白透明,肉質細嫩,食味特佳,被譽為席上珍品。

“沅江銀魚”曾參加巴拿馬博覽會,暢銷海外。日本人尤愛之,視作稀世之珍,稱為“魚中人參”。

  “沅江銀魚”的食用方法很多,煎炒熘炸、蒸煮燴燉皆可,最具特色莫過於炸、炒、煎和做湯羹。銀絲可鮮吃,可曬乾吃,曬乾後更是清香撲面。像鍋粑銀絲羹,先把鍋巴犁成粗粥,武火煮沸,加香菇、湘蓮、銀魚絲,文火熬成稀粥,這樣就色香味俱全了。

  “沅江銀魚”曾有過鼎盛時期,後來由於生態環境變化也出現過衰落期。隨著生態環保事業的發展,政府部門通過減少汙染源、淨化水質,休湖禁捕等措施,“沅江銀魚”又將成為高質、高產的一大農業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