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馬利是盟軍的英雄,巴頓為什麼堅持認為隆美爾比他強?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2年美軍登陸北非取得勝利,預示著美國正式介入歐洲戰事,從而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和在同盟國的主導地位。領導此次戰役的巴頓一時成為美國民眾心目中的英雄,這讓愛慕虛榮的巴頓十分洋洋得意,從此做起了摩洛哥的“土皇帝”。

“讓巴頓這樣的人閒下來,一定會帶來麻煩”。 果不其然,沒有仗打的巴頓整天無所事事,更不會管理城市,致使摩洛哥的親德分子十分猖獗,同盟國紛紛指責巴頓的行為。好在西西里島戰役已確定,巴頓終於脫離“苦海”,走向戰場。

然而,隆美爾痛擊美軍,巴頓臨危受命。

儘管阿拉曼戰役德軍失敗,一路“敗退”,但隆美爾要給蒙哥馬利“上一課”,什麼叫敗退?什麼叫撤退?於是,趁美軍不備,發動了卡塞林山口戰役,連續進行了兩次突擊,造成美軍第2軍傷亡3000人,被俘3000人的重大損失。

美軍的慘敗,讓艾森豪威爾等人顏面掃地,美國丟不起這樣的人。於是,正閒得發慌的巴頓臨危受命,即刻動身。當然,另一個讓他著急上火的原因是,他的女婿在這場戰役中被德軍俘虜,當岳父的豈有不管的道理。

1943年3月5日,巴頓接管第2軍,但熟知巴頓脾氣的艾森豪威爾認為必須當面交代一番。首先,儘快解決美第2軍的士氣和戰鬥力的問題,在以後的戰鬥中要顯示出美軍較高的軍事素養,要高於德軍,絕不能低於英軍。

其次,必須服從英國亞歷山大將軍的指揮。巴頓治軍是把好手,但也往往表現出目空一切、不服氣的一面,從根上瞧不上英軍的巴頓更是不會輕易就範,這也是與巴頓當面交代的重要原因。巴頓表示竭力自我剋制,甘當配角。

讓巴頓略感欣慰的是,艾森豪威爾交給他一把“尚方寶劍”,可以不經他同意隨時撤換不稱職的軍官。另外鄭重告誡:“絕不能自己一個人抱著球往前衝”,不能逞匹夫之勇,注意安全。當然,巴頓十分清楚這其中更多的是朋友間的關愛。

隨後,巴頓來到英國第18集團軍群司令部,與亞歷山大見面並受領任務。儘管依舊是擔負蒙哥馬利第8集團軍側翼保護的任務,而且留給自己整頓部隊的時間只有11天;但巴頓仍然激動不已,因為能和“沙漠之狐”隆美爾交手,是他最渴望的。

處置“內鬼”,整頓軍務,11天大變樣。

可是不久,隆美爾離開了非洲。這個消息讓許多人“鬆了一口氣”,但巴頓卻心灰意冷。在他看來,戰勝隆美爾就能抬高自己,提高威望。同時,潛心研究隆美爾很多年,熟讀他每一本書、瞭解他每一個戰例,為的就是將來在戰場上打敗他。

儘管隆美爾的離去讓巴頓對這場戰役的興趣大打折扣,比較失望,但很快他就從失望中再次興奮起來,因為他被晉升為三星中將。對於“愛慕虛榮”的巴頓來說,這是最能讓他高興,信心十足的事情。他要在11天內,讓美軍第2軍大變樣。

一是,安排布萊德雷職務,保證指揮自主權。布萊德雷是美軍中少有的精通軍事、為人謙和的儒將,作為艾森豪威爾的聯絡官,可以隨時將巴頓等軍官的情況彙報上去。其實,他也不願擔任這樣的角色,這和“內鬼”一樣,容易得罪人。

不舒服的還有巴頓,身邊有這麼一個“內鬼”,既不符合軍事指揮原則,又不光明磊落。不如留在身邊,當他的副手更合適。於是,到任的第一天就給艾森豪威爾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對方也自然瞭解巴頓的脾氣,也就順水推舟的地同意了。

二是,嚴格的紀律才能出戰鬥力。他制定了一系列有悖於“民主的方式”進行嚴厲整頓:飯堂過點就關閉,戰區內所有人必須打綁腿、戴鋼盔,哪怕是炊事兵或醫生;裝備槍支要經常擦拭;與戰鬥無關的物品統統禁止在營區出現。

更厲害的是,他有“尚方寶劍”。對屢教不改的軍官隨即撤職,將違紀士兵集中進行責罵,粗魯的話語中根本不會給人留下任何僥倖心理:“兔崽子們,要麼受罰25美元,要麼送交軍事法庭”。儘管許多人在背後咒罵他,但部隊煥然一新。

蓋達爾戰役,美軍第2軍顯示強悍戰鬥力,巴頓卻高興不起來。

1943年3月17日,盟軍結束短暫的休整,繼續向敗退中的德意聯軍發起進攻。在英國人的眼裡,被“打殘”的美第2軍不可能在短短11天內恢復戰鬥力,只能配合英軍擔任佯攻任務。這是明顯的“輕視”美軍,巴頓忍了下來,沒有計較。

戰鬥一打響,巴頓命令第2軍分兩個方向快速推進,巴頓和布萊德雷隨部隊一起出擊,受到鼓舞的第1步兵師奮勇殺敵,只一天就將當面的德軍擊退,攻佔預定目標,完成佯攻任務。消息傳出後,新聞媒體大肆宣傳,巴頓又一次創造神話。

反觀蒙哥馬利的部隊,受阻於馬雷斯防線,進展緩慢。於是,英國人決定調整主攻方向,需要巴頓在其側面發起有效攻勢,策應蒙哥馬利行動。巴頓二話不說,對德軍發起了突然性進攻,又是一天,撕開了德軍防線。

巧合的是,在推進的過程中遭遇到德國第10裝甲師,這是卡賽林山口戰役中打敗美國第2軍的德軍精銳部隊。真是冤家路窄,巴頓大喊:“復仇的時候到了”,100多輛美軍坦克衝了出去,雙方廝殺在一起,戰鬥一上午,德軍不敵敗退。

巴頓的第2軍徹底走出了失敗的“陰霾”,戰鬥力倍增,巴頓也自豪地告訴所有人:“我的第2軍沒有一個士兵放棄陣地”。然而,亞歷山大似乎對美軍的配角角色十分滿意,要求巴頓繼續進攻,拖住德軍精銳部隊,輔助英軍進攻,他又忍了。

美軍的強勁勢頭也引起了德軍的關注和防範。在美第2軍正面不僅有被拖住的德軍第10裝甲師,還迫使德軍精銳的第2裝甲師調離馬雷斯防線,來對付巴頓。美第2軍的傷亡不斷增多,巴頓不顧個人安危,穿梭在各個陣地進行指揮。

經過22天的激烈戰鬥,盟軍贏得了蓋達爾戰役的勝利,決定乘勝追擊,對圍困中的德意聯軍發起最後進攻。讓巴頓惱火的是,這一次仍由蒙哥馬利當主角,美軍當配角。說實話,儘管蒙哥馬利在北非是個家喻戶曉的英雄,但他不這麼認為。

就在他憤憤不平的時候,一紙命令,巴頓被調回摩洛哥,第2軍交由布萊德雷。這讓他更加想不通,為了能有仗打,他“忍氣吞聲”與英方搞好關係,“一而再,再而三”的當配角,眼看快勝利被調走,把功勞讓給別人,這也太欺負人了。

其實,英國人的“計倆”早就讓馬歇爾、艾森豪威爾等人看不下去,突尼斯的勝利只能是屬於英國了。他們要籌劃屬於美國人自己獨立作戰的戰役,脫離英國人的管轄,而巴頓是理想的人選,由他籌劃西西里島戰役的目的就在於此。

巴頓如果真的和隆美爾較量一番,誰會贏呢?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巴頓》、《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隆梅爾,蒙哥馬利是元帥,巴頓將軍,站在他的角度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