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黃士陵

(1849~1908)晚清時期書畫篆刻家,是篆刻“黟山派”開宗大師。字牧甫,或作穆父,別號倦叟、黟山人。清末安徽黟縣人。


|年幼成名

黃士陵出生在安徽黟縣五都黃村一戶書香人家。其父親黃德華,字仲和,號印川,曾出任寧國府教授,喜詩文、擅書畫、通文字訓詁之學,著有《歸田錄》、《竹瑞堂詩鈔》等多卷。

由於家學淵深,耳濡目染,黃士陵自幼讀書、寫字、制印、繪畫並舉,更對篆學發生興趣,八九歲即操刀習印,年未弱冠就已經在鄉里成為知名人士。

|外出謀生

鹹同年間,連年戰亂。父母雙亡,兄長分家,為了照顧弟妹生活,未及成年的黃士陵被迫離開家鄉,前往江西南昌謀生。

不久,他的書法受到江西學政汪鳴鑾的賞識,為之傳譽,因而得以結交當時不少社會名流。他不僅得到名家指點,而且觀覽了許多金石彝器和著錄以及書畫珍品,由此眼界大開學識大進。28歲左右黃士陵在南昌出版了《心經印譜》,這標誌他印藝事業的正式起步。研究黃氏的學者當認為此階段是黃士陵篆刻藝術的摹擬期。在南昌他曾為一家書店謄寫書籤,也曾在照相館當店員,也曾失業賦閒。

|藝術蛻變

光緒八年(1882),33歲的黃士陵從南昌移居到廣州。廣州無論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比南昌活躍,這對欲以鬻藝營生的黃士陵來說,無疑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在廣州,黃士陵又結識了一批文士名士,如沈澤棠、梁肇煌、梁鼎芬、文廷式等,或延入府幕,或為座上客。他們給黃士陵提供習藝的金石資料,在生活上也支持他。由於得到像志銳那樣有力人物的揄揚薦舉和大力資助,黃士陵才有機會在光緒十一年(1885)到十三年(1887)到北京國子監求學。

在國子監期間,黃士陵主要致力於金石學。北京是文物薈萃之地,又得從盛昱、王懿榮、吳大澄等名家問學,他不僅開拓了視野,而且多年的印藝實踐在國子監得到了理論昇華。

在北京三年,黃士陵廣泛研求周金漢石,轉益多師,從中領悟“印中求印”的不足,而努力探索“印外求印”的途經,作品出現了新的意趣。黃士陵的篆刻藝術開始出現獨特的風格,這時“黟山派”篆刻藝術的雛形已經呈現。研究黃氏的學者認為此階段是黃士陵篆刻藝術的蛻變期。

三年後,兩廣總督張之洞、廣東巡撫吳大澄在廣州設立廣雅書局從事經史的校刻。黃士陵應邀,又回到廣州,參加廣雅書局校書堂的工作。凡廣雅書局所刻好幾百種書籍,扉頁的篆書,多出陵之手,遇上得意之筆,背面還寫上『光緒某年黃士陵署』的字樣。

這一次,黃士陵在廣州停留了13年,經過長時期艱苦細緻的探索,遍摹了古印和當時各名家印,終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也由此而成為名重嶺南的篆刻和書畫大師,其篆刻藝術對當時的嶺南篆刻發展起了很大影響,時人稱為“粵派”。研究黃氏的學者認為此階段是黃士陵篆刻藝術的創新期,徽州篆刻——黟山派也就是此時正式形成。

|落葉歸根

光緒二十六年(1900),黃士陵謝絕了多方人士的挽留,回到了故鄉黟縣,修築了“舊德鄰屋”。兩年後,又應湖北巡撫、署湖廣總督端方所邀,帶同大兒子黃少牧一道到武昌,協助端方從事《陶齋吉金錄》等書的技術性輯著工作,端方的《陶齋吉金錄》、《陶齋藏石記》,傾注了黃士陵父子不少心血。此時,黃少牧已有23歲,師承父學,通金石文字及書畫篆刻,成為當之無愧的黟山派第二代傳人。

光緒三十年(1904),黃士陵歸老故鄉,從此不再復出。回鄉以後,黃士陵對篆刻藝術的研究,一直沒有放鬆過。光緒三十四年(1908)正月開春,他還刻了一方『古槐鄰屋』的印章。

宣統元年(1909)年,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逝世,享年61歲。


黃士陵作品欣賞

彝器畫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書法欣賞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篆刻欣賞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清代印壇的一代宗師黃士陵“家學淵深、寫字、制印、繪畫並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