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丨Tony老师的“总监”头衔,不能全由理发店说了算

你永远不知道剪刀手Tony老师能带来什么惊喜(吓)。刚绕过他们花式推销会员卡的坑,万万没想到,Tony老师又“升职加薪”了。不过,升的是他的职,加的是你要掏的钱。

据报道,北京的孟先生和杜先生,原来剪一次头发分别要39元和20元,现在却要118元和60元——这还是半价后的价格。而且,是在剪完头发后才知道涨价的。

这让我心里有一丝侥幸。因为上周末,我也刚刚剪了头发。那是一间小店,只有一名Tony老师。显然,他是员工和各种领导头衔一肩挑。良心的是,明码标价,全程也没有推销与反推销的口水战。

一对比,就能明白新闻里几位当事人郁闷的原因了。市场条件下,人们不是不能接受涨价,而是不能接受被套路,在稀里糊涂中被涨价。要知道,一些人对价格的敏感度,本就高于对服务的要求。理发店有义务在剪发前,告知理发师的级别和“身价”,让人知晓和有得选。先剪后涨,说轻了,是不厚道、不诚信;说重了,已涉嫌虚假宣传了。

当然,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些“总监”“店长”是怎么来的?有多大含金量?总监Tony就一定比普通理发师水平更高吗?这些问题的实质,是总监们值不值得让消费者掏更多钱购买其服务。

实际上,理发师名目繁多的助理、首席、总监、督导、店长等头衔,多是理发店自己定的,相当随意,有消费者就见过“5个人的理发店有3个设计总监”。

按理说,理发店自行认定理发师的等级,没毛病。但问题是,不同级别的理发师,直接决定消费者理发的价格。消费者可以不关心理发师级别,但肯定关心自己的钱包。起码,理发师等级的决定权,不能全被理发店垄断,消费者的喜好、选择和评价,应当成为其级别认定的考量因素之一。

此外,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国对美发师职业有统一的技能等级标准,分为初级技工、中级技工、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但现实中,真按标准来的却很少。究其原因,从表面上看,可能是这套关于级别的称谓太“土”,远不如“总监”“导师”们时尚洋气;从现实来说,是真要按标准操作不容易,先要考证,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理论考试,还有实践考试。

但更深层的考虑恐怕在于,一旦严格按规矩来,更多信息暴露在阳光下,理发店就失去了对各级别理发师的“自主定价权”,也就丧失了“灵活操作”的灰暗空间。获得更多信息和选择权的消费者在博弈中,拥有更多议价权。一增一间之间,势必会将理发店的一部分蛋糕分到消费者盘子里——尽管这本就是属于消费者的。

这些年,服务升级是大势所趋。但升级的前提是,按既定规则和市场规律来。现实中,发生在理发店里的纠纷很多,多数都是因原则被套路取代而起。这些纠纷或许琐碎,但发生在理发这种公众的刚需领域,切实影响人们的体验。是时候重申规则的价值了。该公开透明的,要让消费者知道;该让消费者选择的,要提供可以选择的按钮。这不像对Tony老师们总剪不对消费者想要的发型的调侃,而是事关消费者正当权益的严肃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