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中國學者發表6篇頂尖論文,山東大學表現亮眼

本週中國學者發表6篇頂尖論文,山東大學表現亮眼

本週,由中國學者領銜的團隊在NatureScienceCell上表現不俗,共有6篇論文發表。

這6篇論文分別由電子科技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廣州醫科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完成。

Nature

發過Science封面的博物館館長、山東大學教授王偉團隊確認早已滅絕的巨猿與亞洲猩猩是親戚

本週中國學者發表6篇頂尖論文,山東大學表現亮眼

王偉教授與哥本哈根大學Enrico Cappellini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通過分析步氏巨猿的牙釉質,證明了這一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靈長類動物,與現在生活在東南亞地區的亞洲猩猩具有最密切的親緣關係。

本週中國學者發表6篇頂尖論文,山東大學表現亮眼

通訊作者王偉,曾用名王頠,土家族,1966年出生。曾任廣西自然博物館館長、廣西民族博物館館長。現為廣西民族博物館終身研究員,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特聘教授。

1984年,成績出眾的巴東少年王偉進入又冷門、又艱苦的武漢地質學院(後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地層古生物學專業學習,本科畢業後分配至廣西自然博物館。

1991年起,王偉參與的團隊在百色盆地開展古人類舊石器調查,其中一項有關“百色手斧”的重要工作在2000年的Science雜誌封面發表。

學術界認為,這一成果挑戰了對早期亞洲文明帶有偏見的傳統理論。

2001年,王偉回到中國地質大學地層學與古生物(含古人類學)專業深造,師從殷鴻福院士。

2005年博士畢業後,他放棄了殷鴻福的留校邀請和各種優厚條件,回到廣西,繼續開展百色盆地的研究。

2009年,他出任廣西民族博物館館長。2018年,被引進到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

該研究院成立於2012年5月,其前身為山東大學東方考古中心,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任名譽院長,主攻方向為古史重建和中華文明起源。

此次Nature發表的研究中,廣西民族博物館廖衛博士為論文共同作者。

Science

電子科技大學以第一作者、第一單位的Science首秀,由李言榮院士團隊貢獻

本週中國學者發表6篇頂尖論文,山東大學表現亮眼

11月14日,Science以“firstrelease”形式刊發了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最新研究論文《超導—絕緣相變中的玻色金屬態》。

該團隊在“千瘡百孔”的超薄釔鋇銅氧(YBCO)高溫超導薄膜中,首次發現了量子金屬態的存在,實驗證實了高溫超導材料中從超導態到絕緣態的轉變過程中的確存在一箇中間量子金屬態,形成了超導—量子金屬—絕緣體相變。

從始至終,負責導電的載流子都是由兩個電子組成的庫珀對(可以看做玻色子),這和普通材料裡的單個電子或空穴(屬於費米子)導電機制完全不同。

博士生楊超(導師李言榮院士)為第一作者,熊傑教授為通訊作者,張萬里教授、李言榮院士為共同作者。

這是該校首次以第一作者、第一單位在Science正刊發表原創成果

由李言榮院士擔任主任的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06年7月經科技部批准建設,實驗室緊密結合電子信息系統微小型化和單片集成的重大需求,重點圍繞電子功能材料的薄膜化和電子器件的集成化開展基礎、應用基礎與工程應用的研究。

北京大學田暉教授團隊揭秘日冕加熱機制

本週中國學者發表6篇頂尖論文,山東大學表現亮眼

11月15日,北京大學田暉課題組及其國際合作夥伴在Science上在線發表論文,解決了當代天文學八大未解之謎中的日冕加熱之謎。

田暉及其合作者長期從事日冕加熱的相關研究工作。

近年來,基於對地基大口徑太陽望遠鏡和空間太陽觀測衛星所獲取的高分辨率科學數據的詳細分析,他們發現,太陽低層大氣裡小尺度的普遍性噴流可能是理解日冕加熱過程的關鍵。

本週中國學者發表6篇頂尖論文,山東大學表現亮眼

田暉,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在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擔任天體物理學者後,加盟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夏寶玉教授團隊改進燃料電池催化劑

本週中國學者發表6篇頂尖論文,山東大學表現亮眼

11月15日,Science以研究長文形式刊發華中科大化學與化工學院夏寶玉教授團隊的最新成果。

夏寶玉團隊採用(電)化學腐蝕方法對鉑基催化劑的近表面結構和組分進行調控,從而大幅提升高效鉑鎳合金催化劑在實際燃料電池器件中的服役水平和壽命,有望成為發展燃料電池行之有效的關鍵手段。

本週中國學者發表6篇頂尖論文,山東大學表現亮眼

夏寶玉(中)和學生在實驗室

夏寶玉於2016年加入華中科技大學校化學與化工學院,將其從事的新能源材料化學研究與學院傳統優勢學科方向腐蝕電化學相結合,研究集中在結構功能一體化新材料製備及其在能量轉換與存儲等領域,將基礎研究與工程應用相結合,開展了系列富有成效的研究。入選2018和2019年度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本文第一作者為田新龍、趙曉、蘇亞瓊。

Cell

中國農科院程時鋒團隊揭示陸地植物祖先“借用”土壤細菌基因驅動進化

本週中國學者發表6篇頂尖論文,山東大學表現亮眼

程時鋒團隊與來自德國、加拿大、俄羅斯和深圳華大基因的科學家聯合報道了兩個單細胞綠藻基因組,及其與陸地植物共同的祖先在5億年前突破乾旱適應成功登陸的分子機制。

程時鋒為第一作者,程時鋒團隊實習研究員冼文飛為共同第一作者。

2004~2008年,程時鋒在湖北大學完成本科學習,專業為生物科學。

本週中國學者發表6篇頂尖論文,山東大學表現亮眼

2008~2011年在深圳大學獲得基因組學方向碩士學位。2013~2017年在香港大學獲生物信息博士學位。

2018年10月,以中國農科院引進“青年英才”的身份加盟該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為植物固氮。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和北京大學:大團隊臨床研究搞清兒童結腸炎

本週中國學者發表6篇頂尖論文,山東大學表現亮眼

11月14日,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張玉霞研究員,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兒科消化團隊(楊敏、耿嵐嵐及龔四堂主任醫師)與北京大學白凡研究員團隊合作在Cell以長文形式,發表題為“Mucosal profiling of pediatric-onset colitis and IBD reveals common pathogenic and therapeutic pathways”的研究論文,報道了這一兒童疾病研究領域的重大進展。

這有望為家庭和社會節約大量醫療成本。

該文的4位通訊作者均為中國學者,包括張玉霞、楊敏、白凡和龔四堂。

其中,白凡為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

本週中國學者發表6篇頂尖論文,山東大學表現亮眼

白凡於2008年獲英國牛津大學生物物理博士學位後全職回國。白凡實驗室致力於將先進的單細胞技術應用於重大醫學疾病問題的研究,在癌症轉移和異質性研究領域和細菌抗生素耐藥研究領域取得多項重大研究成果。

論文一作有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博士黃冰、副研究員王俊、消化科主任醫師耿嵐嵐、數據中心主任梁會營及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陳章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