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原著中,地位很高的北静王为什么亲自给秦可卿葬礼的路祭?

我就是竹韵


因为北静王除了是王爷身份之外,他还有江南甄家女婿的特殊身份,这让他不得不来。

《红楼梦》书中北静王年未弱冠,但世袭王爵,位高权重,四王中惟他功高。秦可卿出殡路上,他随手给贾宝玉的一串手串就是皇帝亲自赏赐的。见过贾宝玉之后,贾赦、贾珍等一起上来请他回舆,但是北静王却认为秦可卿之死,已经成为仙人,层次比自己高,所以让送殡的队伍先走。只得命手下掩乐停音,滔滔然将殡过完,北静王才回舆离开。

北静王为何要来,来了之后为何如此谦虚?不仅我们不解,贾珍也不知所以然,所以刚见北静王进,贾珍道:“犬妇之丧,累蒙郡驾下临,荫生辈何以克当。”水溶笑道:“世交之谊,何出此言。”

什么是世交之谊?就是王爷与贾府有世交的感情。王爷怎么和贾府成了世交,难道是王熙凤之祖与王板儿之祖的那种交情吗?如果是那样,北静王爷同其他王爷一样派人代祭就可以了,为何非要前来呢?其实北静王爷除了是一个王爷身份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江南甄家的乘龙快婿。为何这么判断?

红楼梦书中有两个人死过,一个是秦可卿,一个是贾敬。秦可卿死后,动静比贾敬大多了,但是江南甄家没有任何表示;但贾敬死后,贾珍却说甄家送过500两祭银。两相对比,北静王出场,其实就是代表了江南甄家。

关于北静王娶了江南甄家姑娘,红楼梦书中也有过多次暗示。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江南甄家进京,派了四个人到贾府里先行拜访。贾母笑问道:“这些年没进京,也不想到今年来。”四人也都笑回道:“正是,今年是奉旨进京的。”这句话说得很清楚,好多年没进京,今年是奉旨后才进的。不过甄家人虽然只有奉旨才能来,礼却是每年必来的。王熙凤就曾经百忙之中请示过王夫人,想用甄家进京的船只捎带贾家送给他们的礼物。这说明甄家想进京是有限制和要求的,奉旨才能进京。

甄家派的四个女人向贾母请安,贾母笑道:“你们大姑娘和二姑娘,这两家,都和我们家甚好。”四人笑道:“正是。每年姑娘们有信回来说,全亏府上照看。”贾母笑道:“什么‘照看’?原是世交,又是老亲,原应当的。你们二姑娘更好,不自尊大,所以我们才走的亲密。”贾母嘴里所说的二姑娘不尊大,表面上可能是很多人,其实并不多。此时的贾元春是受宠的皇妃,贾母的身份是皇亲国戚,她嘴里说的出不尊大的人物,必然是皇亲国戚。而北静王妃恰好符合这一点。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贾宝玉跟了王夫人去回访甄家。见其家中形景,自与荣宁不甚差别,或有一二稍盛者。北静王府家里自然会比宁荣二府要强。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皇宫里有个老太妃去世了,按照皇家规定,凡诰命等需要每天入朝随班。贾母、邢、王夫人等需要每天入朝随祭。为了起居方便,贾母带人在一个大官的家庙里租住了东面房间,而西面租住的竟然是北静王府的人。书中原文是这样写的:“太妃少妃每日晏息,见贾母等在东院,彼此同出同入,都有照应。”贾府住东院,北静王府住西院。古代人居住除了正房以外,东为尊;按照官职级别,北静王府比贾府高出许多,为什么贾母不选择西面,把东面让给北静王妃们住呢?不仅如此,北静王府的王妃为何还与贾母等人同出同入,互有照应?原因其实很简单,王妃中有一人是甄家二姑娘。

甄家和贾家是世交,路人皆知。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曾说过:“谁人不知!这甄府和贾府就是老亲,又系世交。两家来往,极其亲热的。”有了这层关系之后,北静王才亲自出面送殡,会说出“世交之谊”的话来。


小涵读书


秦可卿是《红楼梦》里神秘兮兮的人物,但从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出,秦可卿是元勋派隐藏在民间的遗孤,而且很重要的遗孤,应该是元勋派核心人物的遗孤。

《红楼梦》明写金陵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实际上是写新朝皇帝派与元勋派的消长过程。如果从这个角度分析,《红楼梦》中许多迷语就迎刃而解了。

一、贾珍对秦可卿不是淫,而是带有恐惧的过份的保护。元勋核心人物因难言之隐,把秦可卿寄养在秦业家,当秦可卿稍微长大点,为了更安全,就以贾蓉的妻子名义藏身于贾府,这是贾府政治依靠,大家秘而不宣,但一致地对秦可卿敬重和保护。

二、北静王参加秦可卿的葬事,是元勋派对皇帝新朝的一次集体大示威,是矛盾激化的开始。


梨花丛中金喜鹊


秦可卿是大清皇后,八个国公实为清朝的八旗旗主


城中自喜情初热,府内谁怜身未寒?

谈论风情直畅快,寻思名义便辛酸!


《红楼梦》问世200多年来广大红迷只中意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为中心的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的故事情节,而忽略了作者用春秋笔法隐写的历史大事,历史上的大人物的故事。

《红楼梦》书中描写秦可卿丧礼极尽奢华,停灵七七四十九日,宁国府街上一条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官来官去。一副出自潢海铁网山,原是给义忠亲王老千岁准备的樯木板做棺材。更有国公、郡王、侯等当朝显贵都来设祭送殡。能享受如此极尽奢华国葬在清朝历史上的女人不超过十个,皇帝的妻子和女儿在清朝皇帝家族中总共有好几百人,皇帝的女儿都无法享受的国葬,秦可卿就可以享受,秦可卿的原型是谁啊?

秦可卿的历史原型可比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等人的原型名气大的多!

看看书中的描写: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这六家与荣宁二家,当日所称八公的便是。

余者更有南安郡王之孙,西宁郡王之孙,忠靖侯史鼎,平原侯之孙世袭二等男蒋子宁,定城侯之孙世袭二等男兼京营游击谢鲸,襄阳侯之孙世袭二等男戚建辉,景田侯之孙五城兵马司裘良。余者锦乡侯公子韩奇,神威将军公子冯紫英,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堂客算来亦有十来顶大轿,三四十小轿,连家下大小轿车辆,不下百十余乘。连前面各色执事、陈设、百耍,浩浩荡荡,一带摆出三四里远来。

在京城送殡的场面能出现国公、郡王、侯等当朝显贵都来设祭送殡,而且还是花簇簇官来官去,一带摆出三四里远来。这在作者写出《红楼梦》之前的大清朝的历史记载中只有三个女人有过这样国葬待遇。

秦可卿的原型有些红迷朋友应该已经知晓,本文根据《红楼梦》书中的描述看看为何会出现八个国公?为何不是七公,九公呢?

八个国公分别是:宁国公,荣国公,镇国公,理国公,齐国公,治国公,修国公,缮国公。

查查字典可知:

宁:为安宁之意,荣:为繁荣之意,镇:安定,镇守之意,理:管理之意,齐:齐国平天下之意,治:治理之意,修:修理兴建之意,缮:修补整治之意。

国:为国家之意,公:封建制度最高爵位。

《红楼梦》作者告诉读者的是:使国家安宁的这个人被称为“宁国公”,使国家繁荣的这个人被称为“荣国公”。看到这里读者一定会惊奇和差异,这口气也太大了!这哥俩一个能使国家安宁,一个能使国家繁荣。贾宝玉家族的祖上宁国公贾演与荣国公贾源两兄弟能量也太大了,如果他俩一不高兴,国家就不安宁了,国家也就不繁荣了,这是作者夸张描写吗?显然不是的,贾宝玉家族的祖上两兄弟的原型确实是一个能使国家安宁,一个能使国家繁荣。

其他六公也是极其厉害,可以说大清王朝就完全掌握在这八个国公的手里,这八个国公不是别人,就是大清朝的八旗旗主。《红楼梦》秦可卿送祭路上出现的八个国公实为清朝的八旗旗主。

谁能解开这段批语【庚辰眉批: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

谁就会知道《红楼梦》书里的八位国公是大清朝哪八位旗主。这也是《红楼梦》书里证明贾宝玉贾家大院是皇宫大院100条证据的第77条。

本文选自《懒云斋初评石头记》之一段,《懒云斋初评石头记》内的一些资料线索来源于一位德高望重古书收藏家的藏书,解密《红楼梦》百年秘密的成绩非一人之功力,特向提供独家资料的尊者致敬,感谢您的博大胸怀。

解密《红楼梦》百年秘密之系列文章,待续。


红楼梦真神


《红楼梦》书中,北静王两次现身。其一,第十四回贾宝玉路谒北静王。为秦可卿送殡的有:镇国公、理国公等六公世袭之孙。这六公加宁荣二家,当时合称[八公]。另有南安郡王、西安郡王之孙,忠靖侯、平原侯等五侯世袭之孙等。路祭为东西南北四郡各府。其二,贾母寿辰。礼部奉旨,送礼品。元妃又命太监另送礼品。宁府有北静王、南安郡王永昌驸马、乐善郡王等参贺。荣国府有南安王太妃、北静王妃、世交公侯诺名等祝寿。贾府同薛王史,统称地方为官必知的[护官符],又是朝政[八公],可见贾家官势炫赫,营私结党,盘根结错,利害相依。北静王亲自路祭,其根本原因是与贾家根源极深。贾珍道,犬妇之丧,累蒙郡驾下临,荫生辈何以克当。北静王笑道,【世交至谊】何出此言。北静王,因想当年彼此祖父有【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故亲自路祭。路祭之中,又见到宝玉赞不绝口,邀宝玉到府中谈谈会会,则学问可以日进。贾政则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赖【藩郡余恩】,果如所言,亦萌生辈之幸矣。宝玉收到北静王的串珠(由皇上所赠)蓑衣等物,並多次到北静王府谈会。综上所述,北静王路祭,其一是与贾府世交至谊,其二是作者安排北静王与宝玉相识。《红楼梦》前八十回,戛然而止,不知北静王与贾府被抄,有无关连?


大展宏图3329


大家知道在《红楼梦》第十四、十五回中,主要写秦可卿去世的豪门大丧,在出殡时,北静王前来路祭,贾宁两府人员从上到下受宠若惊,必竟她的功劳和地位在东平郡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之上,而且是犹袭王爵之人。现在宁国府的一个长孙媳妇死了,北静王也居然亲自来了,他是冲着谁来的呢?目的是什么呢?

贾宁两府得知北静王前来路祭,贾赦、贾政,赶快过去迎接,以国礼相见,礼毕后,北静王就叫他的长府官祭奠。祭奠后,亲王本该鸣锣开道,打道回府了。但是北静王没有,他问贾政,哪一位是“衔玉而诞者”,几次要见一见,都没有见成,今天他肯定是来了,何不请来我见见。贾政一听说,急命贾宝玉,脱去孝服,去叩见北静王水溶,水溶是北静王的名字。贾宝玉早就对北静王仰慕已久了,他早就听了很多人说,北静王不仅是一个风流潇洒的美贤王,而且还从来不以王爷自居,能做到真诚待人。贾宝玉恨不得一见,可是贾政管得紧,不得相会。现在听到北静王来叫自己了,太高兴了,就赶快往北静王的轿前走,还没走到跟前,他就发现,北静王果然是一表人才。

宝玉忙抢上来参见,水溶连忙从轿内伸出手来挽住。见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如点漆。水溶笑道:“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看来北静王更看重贾宝玉,而他更感兴趣的是贾宝玉出生的时候,衔着的那块玉。他就问,衔的那个宝贝在哪里?宝玉赶快从衣服里面取了,递了去。北静王就细细的看了,又念了上面的字,问“果灵验否”,就是问贾政他们,通灵宝玉上面刻的字,应验过没有?贾政他们就赶快回答,说虽然是这么说,但是还没试过。北静王就一边说,太奇怪了,太奇怪了,一边亲自给贾宝玉戴上,又携着贾宝玉的手问他,你几岁了,你现在读什么书,贾宝玉就一一的认真回答。

北静王一看贾宝玉谈吐有致,语言清楚,就对贾宝玉很欣赏,这个北静王不到20岁,他对贾宝玉很亲切的,好像是大哥哥对小弟弟,这就对贾宝玉做了一个评价。在北静王的眼里面,贾宝玉是登得了大场面的,而在贾政的心里面,这个儿子是喜欢内帏厮混的。贾政经常要训他,骂他,断喝一声。但是没有想到,北静王来了三个非同寻常的举动。

北静王的第一个举动,他对贾政预言,你儿子将来会超过你。怎么说的呢?“令郎真乃龙驹凤雏,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雏凤清于老凤声”,这是唐诗,而北静王开口就是唐诗,贾宝玉当然钦佩的不得了,北静王把贾宝玉说成是龙驹凤雏,难道北静王已经知道贾宝玉的姐姐贾元春要封妃了?但是即便是那样,贾宝玉也只不过是皇亲国戚,成不了龙驹凤雏,用了这个词,就说明北静王确实是很喜欢贾宝玉。听了北静王这些话,贾政那是喜从天降,回答“犬子岂敢谬承金奖。赖蕃郡余祯,果如是言,亦荫生辈之幸矣”。什么意思呢?我儿子怎么蒙承得起您这样的夸奖,有您亲王的庇护,这是我们的荣幸。

北静王第二个举动,就是主动的建立跟贾宝玉的密切的联系。北静王很通情达理的推测,贾宝玉肯定和我小的时候一样,受到太老夫人的钟爱,甚至溺爱,说不定会荒废学业。他就发出了一个邀请,这个邀请是对着贾政发出来的,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为什么呢?北静王说他的家里面名士高人很多,令堂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贾政赶快躬身答应。从此贾宝玉就有了这个理由了,常去北静王府上了。从《红楼梦》的前80回里没有找到贾宝玉受到北静王所说的高人指点,也没有找到贾宝玉学问日进动力,他倒成了贾宝玉的挡箭牌和避风港

北静王第三个举动,北静王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来,递与宝玉道:‘今日初会,伧促竟无敬贺之物,此系前日圣上亲赐鹡鸰香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这是皇帝赐给我的,现在送给你吧。这是太高的荣誉了。贾宝玉赶快接了,但是他不敢自己就收了,他赶快递给他爹,他爹拿着,父子两个人在一块去谢过王爷的恩典。这是很有规矩的。这个鹡鸰香串后来到哪儿去了呢?是一个更有趣的话题,将来贾宝玉要当做珍宝一样去送给林黛玉,而林黛玉会怎么表示呢?林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

北静王以祭奠秦可卿为由,目的是要来看贾宝玉。北静王的三个举动表现出对贾宝玉的喜欢。北静王的秀美和谦和就使得贾宝玉对他非常仰慕,此后两人志同道合,惺惺相惜。

还有一个原因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太监是不能随意出宫进入官家的,更何况是逢大事主动上门的。有人说这是秦可卿的身份很特殊,是某太子的女儿,大太监太全是冲她面子而来的。但是这只是一种推测,红楼梦文本中对这个没有更多的细节支持。细读红楼梦,从文本中来看,只有一个理由能说得通,他不是看了秦可卿的面子,而是冲着贾元春的面子而来。因为大太监了解皇宫的一切,贾元春受宠自然躲不过他的耳目。皇宫外的人不可能知道,但是大太监肯定知道。好上加好,锦上添花的事谁都会做,这恐怕才是秦可卿出殡之际,他到场的真实原因。

他一出场分量太重,王爷们得到风声后,自然会跟进。因为他代表的是皇家的身份,换句话说他是皇家派来的。在王爷们看来,他的出场其实这就是定了一个调:皇家都来了,你们王爷都要表示表示。因为如此,所以秦可卿出殡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盛宴。

其实,挣扎在官场上的人历来如此,权力金字塔尖的一个微小举动,都内有深意,要想稳坐权力,必须时刻反应,努力应对,就如北静王之类的四大王爷,身份地位比贾家高了许多,该到场还得到场,该表演就得表演,否则就难以活得滋润了。

一家之言,仅供闲看。







唏嘘记忆


1.贾府是北静王的下属,两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今秦可卿死了,北静王前来路祭。



北静王得知宁国公冢孙妇告殂,〔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上日也曾探丧上祭,如今又设路奠〕。

2.元春有得宠的迹象,大明宫戴权又送祭礼,又亲自来上祭。

元春是贾政的长女,是宫里的长史。元春很可能得到了皇帝的宠幸,戴权前来上祭,应该得到了皇上的许可。



贾府在宫里有元春,对四王八公集团有帮助。路祭一下秦可卿体现了自己对下属的关怀,以后贾府会尽心尽力替自己办事。

3.北静王府与贾府交往密切,两家的红白喜事都互相参加。


润杨阆苑


贾府与四大郡王交好,与北静王府、南安郡王过往甚密尤其是北静王,元春又是王妃,这些无须多说。秦可卿作为嫡长冢孙媳(还有人说她是抱养的公主),皇宫(派太监)、亲王、郡王纷纷来路祭都是正常的。唯独不正常的是,在这样一个庄严的场合,北静水溶王送给贾宝玉的鹡鸰香串,后来宝玉珍重地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有人说这暗示了林黛玉与北静王的所谓爱情,但宝玉喜欢黛玉,再傻也不会去干这事!

那么,这又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北静王府惦记着贾府的女子,不管是贾家的迎春、探春,还是林家的黛玉、薛家的宝钗,再或者贾府与北静王府历来交往深厚,在贾敏这一辈的姐妹中不见得没有结亲,这才是这个手串出场的关键。就像后来南安太妃在给贾母祝寿时,一定要见见贾府的小姐,见了之后说道:“都是好的,你不知叫我夸那一个的是”,其实这时就已相中了探春,埋下了后来探春远嫁他乡命运的种子。

于是,当我们把《红楼梦》从后往前看,就有了南安郡王战败后(可能战死),南安太妃即认探春做义女,远嫁番邦和亲去了。反过来,难道北静王就没有这种可能以及别的什么意思吗?再则,宝玉经常进北京王府,二人年龄相差并不大,都是公子哥一类,难免不问及宝玉喜欢哪个姑娘、有没有定亲等等,以及问他贾府里的姑娘们。像宝钗选秀未果(有人说宝钗待选是借口不过是为了宝玉而来所谓“金玉良缘”所以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根本选不上比如因为薛蟠闹出人命案宝钗天生有病等),也许北静王惦记的正是宝钗而不是黛玉,比如他早就问出了宝玉喜欢黛玉等等(但后来还是与宝钗成亲所以也可以理解为这个手串即暗示了黛玉与宝玉终究不成),但宝玉还没弄明白他的意思,就很显摆的去送给黛玉,可黛玉如此敏感的人,又是在那样一个男女授受不亲的社会,她岂能接受?

总之,以曹雪芹惯用的笔法,北静王赠给宝玉的这个手串,即是一个长线伏笔。








生命的追问


《红楼梦》中,秦可卿只是贾府年轻的孙媳妇,她死了,北静王不仅亲自上宁国府探丧吊祭,出殡的时候,又设了路奠,让自己的下属在路旁伺候,下班了,换了朝服就往路边的祭棚而来。


北静王是王爷,地位在国公之上,秦可卿的葬礼,他很重视,而且亲自到场,原文直接交代了一个原因:“近闻宁国府冢孙妇告殂,因想当日彼此祖父有相与之情,同难同荣,因此不以王位自居”。这里说明,他们两府祖上交情很深,曾经共过患难。

北静王是王爷,对朝中的事情应该比较了解。根据小说后面写到的内容,秦可卿死后不久,贾元春就升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如此可以说明,秦可卿死的时候,贾元春在后宫正很受宠。后宫一个受宠的年轻新人,前途无可限量,她娘家有事,各路人马聚集,也很正常。

再有一种可能,北静王亲自给秦可卿葬礼路祭,也是想认识荣国府的贾宝玉。原文这样介绍北静王“现今北静王水溶年未弱冠,生得美秀异常,性情谦和”。背静王还未成年,相貌秀美,性情谦和,看看北静王的这个样子,是不是和贾宝玉很相似?此时的贾宝玉大概十二岁,他衔玉而生,外貌秀美,性情温柔,喜欢在女儿中混,不喜欢读书。贾宝玉的这些事迹在京城上流圈应该是很多人知晓的。果然,北静王一见到贾宝玉,特别喜欢。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后来北静王经常约贾宝玉到他家里去,也送很多东西给贾宝玉。

我想,以上三点就是地位很高的北静王为什么亲自给秦可卿葬礼路祭的原因。


chen清英雅秀


北静王路祭,说明了秦可卿的历史真实地位,曹雪芹在这里暗暗埋下了一个信号,就是贾家曾经为解救秦可卿,为某个大员承担了什么,这在当时的官场上是人所共知的。所以,北静王路祭,是对秦可卿的崇敬,并非只为丧事。


李郎文创汇


刘心武讲红楼专门讲过秦可卿,很详细。

按照他的解释,秦可卿是废太子的公主,实际上身份很高贵,只不过处境比较尴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