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姐送妹子,穷一辈子”是真的吗?穷的是谁呢?

不说不笑不烦躁丶


农村俗语“姐送妹子,穷一辈子”是真的吗?人生大事,值得注意!

谈婚论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相比城市来说,农村的婚嫁习俗更为繁琐,讲究也更多。在农村结婚有这样一种习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那就是“姐送妹子,穷一辈子”。这句话从字面意义上不难理解,就是在妹妹结婚的时候,家中如果有姐姐是不可以让姐姐去送妹子一起到婆家的,否则的话妹妹会一辈子受穷。这个风俗在农村很受重视,不知道你们那会不会有这样的说法。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其一,是因为“姐”与“借”同音!

一般来说,女子出嫁的时候,送嫁的队伍里可以有哥嫂、叔婶、伴娘、弟弟、妹妹送可以,唯独姐姐不可以。这是因为在农村人的说法中,姐姐是借的谐音,寓意不太好。听起来像是问人借东西,在别人眼里会觉得这家人很穷,东西还能问人借。所以很多家庭在送闺女结婚时,都不会让姐姐去送嫁,就是图个吉利。 老一辈的人比较讲究这一套,但是现在年轻人就没这么多限制了。


其二,是因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在农村认为姐姐出嫁后是外姓人,送新娘必须是本家人。农村对于封建的礼数还是非常的重视的,毕竟不是娘家人,也就不能送出嫁的妹子。不光是姐姐不能去送新娘,母亲也不能去送闺女,这个习俗在农村的很多地区已流传多年,有的说法是女儿出嫁,当天母亲不能跟着去婆家,在以前有闹洞房的习俗,母亲不能看自己女儿被闹洞房。

之所以会让哥哥和弟弟去,就是为了给新娘子撑场面,以后万一在婆家受了气,娘家还有哥哥哥和弟弟给撑腰,给新娘子涨面子,添威风,以后就没人敢欺负自家姐妹了。所以兄弟可以去,未出嫁的妹妹也可以去,唯独已出嫁的姐姐不能去。

农村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姑不接,姨不送”,这是什么意思呢?


其三,“姑不接”和“姨不送”

“姑不接”主要指男方的姑姑,在新娘子进家门时,男孩的姑姑不能站在迎新娘队列中,特别是不能接新娘下车进家门。农村人或多或少老思想以为,接媳妇的要代表这个家族的主人,做姑姑的是或早晚是别家人,不能代表男方家。而姨和姐不送主要是指:女方姨和姐都不在送新娘上花轿的行列,送女出嫁也得是本家族的代表人物,姨妈是外姓人家,没姨妈什么事,姐姐早晚要嫁人同姨一样,都不能代表家族。

“姨不送”主要是指母亲娘家的人,在新娘回到男方家里的时候,送亲队伍里也不能有姨的身影。这时候娘家人都不能回到男方家里。只能将其送到婚车上,在大家的期待目光中去往男方家里。不管姨结婚与否,都不能送女方。

不过,随着现代婚姻观念的改变,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这类情况也在改变中。但结婚作为人生大事,是马虎不得的,即使是年轻人不在意,也不能不考虑父母一辈的感受,所以很多年轻人对此类习俗多少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农村结婚时还是会遇到这类习俗避讳的,一般还是尽量遵守为主!


做你永远得太阳


农村俗语“姐送妹子,穷一辈子”是真的吗?农村确实有很多的俗语,这些事经过人们长久的生活经验所累积出来的,比较接地气。其中,就包括婚丧嫁娶当年的,全文应该是“娘送女,穷到底;姐送妹,穷三辈”、“姑不接,姨不送,姐送妹子,穷一辈子”,虽然农村都会告诫这样做,但是具体原因有三缄其口,不会说太多。究其原因无非以下2点:

一、谐音犯忌讳,结婚讨口彩

为啥农村结婚不能“姐送妹”?因为“姐”同“借”,反了忌讳。

结婚是大喜的日子,什么时候都希望能够讨一个吉利,并不希望有任何口彩不吉利的情况,而姐姐同借,所谓有借必有还,谁也不希望结婚了还将女儿“还”回来。同时,结婚这么大的时候,还需要“借”,搞得好像家里很穷一样,东西还要问人家借,喻义不好,所以才会有“姐送妹,穷一辈”。

同理,“姑不接,姨不送”也是这个道理,“姑姑”同“姑子”,姑子是出家人的称呼,结婚是大喜,是喜结连理、百年好合之意,怎么能落下当“姑子”的名头,所以也不能让姑姑接;“姨”同“一”,每个人都希望只有一次婚姻,能够白头到老,怎么能有一次、二次送亲呢。

二、婚嫁是大事,主家要主持

婚姻嫁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人生三大喜事之一就是同房花烛夜,所以接送必须是主家人,而姐姐迟早要嫁人,是属于外姓人,嫁女是大事,必须有主家人亲自接送。

“姑不接,姨不送,姐不送”实际上都是这个意思,姑姑是男方姐姐,属于外嫁女,只能代表她的丈夫的家庭,而姨和姐也均属于外嫁女,即使现在不是,以后也一定是的。本来,婚姻就是大事,农村规矩习俗更多,肯定要由主家人负责,一是讨个吉利,二是表达重视。哪怕亲妈,在送亲的时候也不能在场,以免让人觉得姑娘嫁的不好,舍不得一样。



当然,现在有些地方的婚姻也会有一些变化,有些婚姻现场不再忌讳谁来,谁不来,甚至有时候要求双方父母在场,也会给红包。

综上所述,农村老人常说“姐送妹,穷一辈”,既有对婚姻的重视,主家人接送,又有农村人讨吉利,避讳谐音忌讳的原因,对于婚姻大事,马虎不得,也有一定的道理。对于这个事情,你怎么看呢?


指尖三农


这句话纯属无稽之谈荒唐可笑。这句话既够不上是俗话也称不上流行话。从来没有听说过。纵然是有这句话,也是极小范围内的一个顺口溜玩笑话而已。






所谓的”俗话“都是老辈人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哲理逻辑被大家认可的话。是广为流传的话。你提出的这句话就是某个人随便顺口说出来的玩笑话。


这个问题拿到悟空问答上来根本就没有什么意思。纯属浪费时间!我建议今后题主最好多提些有实际意义的话题。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都提高了。这句话只是一个逗三岁儿童玩的的话,你这不是没话凑话吗?


o星火燎原o


大家好,欢迎大家阅读少三番。

关于题主说的那句农村老话,我个人觉得是可以理解的,以为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而古人又很多事情非常讲究,因此忌讳的东西也多。农村的这句俗语其实就是玩的一种文字游戏,现在的人一般是不会在乎这些的,毕竟思想都不一样了,感觉太荒诞了。

不过既然古代的人能够说出这种话来,那必定有一定的含义,我们一起来说一下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中国的文字有很多个,不像英文怎么组合都是那几个字,因此谐音字会非常多,就是同音不同字。而且同一个文字蕴含着多种不同的意思,这也是为什么外国人学中文非常难的原因。农村俗语中“姐送妹子”很多人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其实这里指的是妹妹出嫁嫁人,姐姐送去妹妹的婆家。

结婚本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在现代如果妹妹结婚的话,男方一般都是一大早开车接新娘的,那么姐姐是一定会陪妹妹一起的。但是在古代妹妹结婚,姐姐是忌讳送妹妹出嫁的。因为“姐”字,谐音是“借”,连起来就是借送妹子。新娘出嫁是一辈子的事情,嫁出去就真的是别人家里的人了,女人当然是一辈子结一次婚,白头到老是最好的了。所以妹妹结婚肯定是不能说是借送妹子,那就成了把妹妹借给别人去结婚,借出去的东西那就迟早是要还回来的。

因此古人忌讳姐姐送妹妹出嫁就比较说的通了,因为借送妹子出嫁,说明男方以后迟早会把妹妹送回来,寓意就是迟早妹妹会离婚,重新回娘家。在古代女人嫁出去,如果被男的休掉,那么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情,会被别人说是不检点的女人。

其实因为文字谐音产生的忌讳还有很多,有些有点太米信了,这里也就不做过多的解释,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中国的文字太复杂了,博大精深,同音不同字的例子太多。


少三番


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这些说法也太迷信了吧,结婚以后的日子福不富裕,那就看个人怎么对待问题了,比如说有的不出去挣钱,什么事也不做,试问这样好吃懒,不勤劳工作的人他会富裕吗?


听觉有道攀枝花店王艳


在农村生活,时常可以听到一些老俗话。这些老俗话,是老一辈劳动人民,根据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规律,以及所见所闻总结出来的,经过多年历史的推敲,一直传承至今,有的非常接地气,而且很实用,折射出了很多人生道理。

这些农村老话的范围很广,有关乎人文的,地理的,气象的,作物生长的,婚丧嫁娶的…… “姐送妹子,穷一辈子”是我国北部农村风俗习惯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流传至今影响力最大的。

这句话是女方出嫁时的“规矩”之一,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存在这一风俗,意思是新娘出嫁的时候,家中如果有姐姐,是不可以让姐姐送妹子一起到婆家的,否则就会让妹妹一辈子受穷。 这个风俗在北方尤为被重视。随着时代的变迁,亲情的回归,很多人已经不太在意这一陋习了,不过一些守旧的家庭一直沿用至今。

我家乡女子出嫁分两种习俗:送嫁、迎娶。

送嫁

结婚吉日当天早晨,娘家送女儿出嫁。送嫁队伍里包括哥嫂、叔婶、伴娘、媒人,甚至有些地方没结婚弟弟、妹妹都可以跟随,唯独姐姐不可以。因为“姐”和“借”是谐音,寓意不好。如果让姐姐送嫁的话,代表着妹妹嫁过去以后,预示日子会越过越穷,家中什么都没有,需要向人借。而如果让兄弟一起跟随到婆家,则代表了万一自己姐妹在婆家受了气,娘家兄长和弟弟可以给她撑腰,既给新娘子装了门面,又增添了威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出嫁后的姑娘在家里就没有话语权了,成了外乡人,不再算是娘家人了。特别是农村对于封建礼教十分重视,既然送嫁要的是娘家人,姐姐自然就不会在送嫁之列了。所以兄弟可以去,未出嫁的妹妹也可以去,唯独已经嫁人的姐姐不行。

迎娶

夫家派出迎亲“队伍”,接媳妇进门。我农村老家至今一直沿袭接媳妇的习俗, 那么,到迎娶时,究竟选用什么人接媳妇合适呢?首先要有未婚的小姐妹们,一来可以将自己的喜气沾给未婚的妹子,让她们尽快觅得好姻缘。二来未婚的妹子去迎亲,会增添美好的气氛,因为未婚姑娘在人们的眼里看起来富有朝气又纯洁,让婚礼看起来更加美好。她们负责给新媳妇提包,拿一些新人不方便携带的生活必需品。她们的角色演变至今,相当于现在的伴娘团。她们在长者的带领下鱼贯而入,通过接亲熟悉了迎亲的程序。

接送新人的长者,大任在身,这个人一般是夫家族人,比如嫂子、婶婶、大娘。这个人选还有一些其它的条件,要能说会道,品德好,长相好,守妇道,不能是离异的人,而且必须是儿女双全,这样的人样样俱佳,以求吉祥。当今社会,实行计划生育,儿女双全的人少了,就降低标准了,一般选择生男孩的就行。谁接来的新媳妇,预示婚后的生活就随谁。

婚俗于其他

关于婚礼,每个地方的习俗不一样,以上说的是姐姐不能送嫁,有些地区更加严格,连当妈的都不能送女儿,甚至送到门口都不行。因为农村还有句俗语叫“娘送女,穷到底”,如果当妈的亲自把女儿送走了,将来女儿也是要吃苦头的。如果送到家里更会被婆家人看不起。

在农村,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姑不接,姨不送,”姨也属于母亲家族那边的人,就不属于自家人,姨去送新娘显得太过随意。更有谐音“姨”同“一”,结婚是一辈子的事,不能一(姨)送、二送的,不让姨送图个好彩头。新郎的姑姑多是出嫁之女,出嫁之女只能代表丈夫的家族,而不能代表娘家,迎娶时必须本家人亲自接亲,姑姑自然不会在其列了。

老一辈传承下来的规矩,在当代的农村仍有很多习惯一直在延续,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态度去看待,可以作为一种风俗去遵守,但不能太过执着,尊重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入乡随俗,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不同地方的风俗。时代在进步,一些陋习也已经慢慢走出了人们的视线,不管是送嫁还是迎娶,一些热闹喜庆的现场,都少不了双方父母祝福的身影,姐妹相拥的动人画面,姑姑姨娘也都系数其中,幸福满满,笑语声喧。

近年来,各地农村纷纷爆出天价彩礼,大摆长蛇宴,不少农民纷纷表示,这种变了味的婚俗,早已偏离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作为后人,我们应积极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努力开创新时代婚姻家庭的新局面。


农家时光印记


那是以前老一辈的迷信的说法,像我们这里以前就是女儿出嫁的时候,母亲和父亲都不能去,只能留在家里,现在时代不同了,现在我们这里举办婚礼都是男方,女方父母都在一起,我觉得这样还好一点,其乐融融的多好


A紫花地丁


这根本不可信,纯属无稽之谈,胡说八道。我娘家邻居娶老婆,结婚那天他老婆就是姨姐和娘家长辈送过来的,人家现在买车买房,家里不知道多富呢!再说我老公妹妹出嫁,也是我老公、老公姐姐送过去的,她们两家有车有房,可比我们家有钱多了。这句古话在我老家也是有的,基本上只有六十多、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才会相信,年轻人谁会相信这些啊!


往事如烟云ZZ


无稽之谈,怎么可能,那老人说小时候不能吃鸡肠子,不然写出字来就像鸡肠一样弯的,我小时候吃了也不见我现在写子是弯的,很多老人说的话都是前面几代老人传下来的,除了一些风俗习惯,其他基本都没啥道理,骗小孩的。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不接受反驳


00后的陈猜猜


不对!如果两个女儿都聪明又漂亮!富裕指日可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