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歲的陳灝珠院士退休了:一輩子研究一顆“心”,寄語學生“三句話”

95歲的陳灝珠院士退休了:一輩子研究一顆“心”,寄語學生“三句話”

圖說:學生向陳灝珠獻花 來源/主辦方供圖(下同)

  “我這一輩子都在研究一顆‘心’”,陳灝珠院士曾這樣說道。日前,“拓醫學路逐中國夢——陳灝珠院士從醫執教70年”活動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舉行。今年是陳灝珠院士從事臨床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的第70個年頭。自1949年至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工作,他一直堅守崗位,並於不久前以95歲高齡從臨床一線光榮退休。活動中,陳灝珠院士新版傳記《拓醫學路 逐中國夢——陳灝珠傳》首次與大家見面,並啟動了“護心健腦 關愛生命”公益項目。

  70年工作在臨床教學一線

  陳灝珠院士是中國“當代心臟病學”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從第一個在國內提出“心肌梗死”醫學名詞,到完成國內首例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手術、首例埋藏式永久性心臟起搏器安置手術,再到在世界範圍內首次使用超大劑量異丙腎上腺素治療奎尼丁暈厥並取得成功,至今已經95歲高齡的陳灝珠院士前不久仍堅守在臨床一線崗位上,堅持查房、教學、指導臨床工作。“陳院士在醫學上不斷攀登、不斷追求,他的人生際遇、個人發展與祖國時代變遷相互交織,既代表了中國醫學事業的探索、進步與成就,也折射出了中國改革發展的跌宕起伏。”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說,希望每一位上醫人都弘揚並繼承陳院士高瞻遠矚、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和捨身忘我、艱苦奮鬥的奉獻精神。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葛均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錢菊英,以及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第三黨支部書記、陳灝珠院士助理周俊作為學生及同事代表,現場講述了他們與陳院士交往的二三事。70年來,陳院士培養了博士後3位、博士研究生52位、碩士研究生24位,上過他課的學生更是不勝枚舉,其中不少學生都已經在各自的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做到了陳院士所期望的“無愧於這個時代”。

95歲的陳灝珠院士退休了:一輩子研究一顆“心”,寄語學生“三句話”

圖說:陳灝珠新版傳記

  首發新版院士傳記

  言初心、傳道業,復旦上醫精神就是在這新老傳遞中代代傳承。而這一個個小故事拼湊起來,便是陳灝珠院士精彩的一生,這些也都被濃縮在了陳院士新版傳記《拓醫學路 逐中國夢——陳灝珠傳》裡。復旦大學出版社黨委書記、董事長嚴峰還分享了新書出版過程中的小故事。“2019年9月,在書稿即將付印的前夕,陳院士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紀念章。在拍攝視頻的間歇,女兒陳芸恰好捕捉到父親陳灝珠在一旁輕輕拿起紀念章,深情一吻的照片,在場的人無不動容。這一吻的背後,是他對國家、對人民、對事業的無限熱愛,更是他這一生追尋並實現個人夢和中國夢的最佳封緘!”

  現場,陳灝珠院士與大家分享了他“勤學獲新知,深思萌創意,實幹出成果”的座右銘,寄語師生:要保持勤奮刻苦的學習,不斷獲取新的知識,緊跟醫學發展的步伐;要在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和創新,舉一反三,推動中國醫學獨立自主發展;最後要在無數次的練習和做好預案之後勇敢地去實踐、去嘗試。這三句話既是陳院士畢生從事醫療、教學、科研的總結,也是他踐行初心與使命的準繩。“我深深地熱愛著醫學事業,作為一名人民醫生,我很驕傲;我無悔自己的從醫選擇,也很榮幸能親歷中國70年的醫學發展與進步。”

  為公益傾注真情

  在陳院士70年的醫教研生涯裡,他曾到貴州威寧從事基層醫療服務,也曾去雲南參加過抗震救災,這些親身經歷讓他的心裡始終牽掛著中國貧困地區的醫學人才培養和基礎醫療建設,這也促成了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的誕生。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髮起的“生命之花”項目——“心•肝寶貝”公益救助計劃奔赴雲南貧困地區援助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和肝病患者,開啟創新醫療精準扶貧模式,幫助當地醫護人員打造“全生命週期”照護管理。

  復旦大學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主任陳芸表示,基金資助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貧困學生完成學業,並設立“醫藝承揚”人文講壇,該部分作為留本基金,將在復旦上醫永久保留,是為初心;另一方面,基金對外服務國家精準醫療扶貧戰略,承擔復旦上醫人對國家與社會的職責,是為使命。

  近期,在上海國際信託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基金聯合附屬中山醫院以江西為試點,開展中西部及欠發達地區醫護人員再培訓;聯合附屬兒科醫院擴大貧困地區先心病兒童的篩查與救助工作;未來還將與附屬華山醫院合作進行跨學科的公益救助活動。現場還共同啟動了“護心健腦關愛生命”公益項目。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