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在怎樣的心情下寫出“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蘇軾是在怎樣的心情下寫出“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宋神宗元年,蘇軾四十四歲,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讓蘇軾在鬼門關前轉了一圈,而這兩句詞也和這件大事有關。

當年蘇軾剛調任到湖州,依照慣例,官員到任時要上謝表給皇上,感謝皇帝的知遇之恩,蘇軾也寫了謝表給神宗,但部分內容被認為有諷刺新法和某些官員之嫌,就被他的政敵拿來大做文章。加上他曾經寫過一些描述民生疾苦、批判錯誤政策的詩,這些作品也無禮於皇帝、惡意譭謗朝廷等罪名,一起由御史告發到神宗面前。神宗愛才,沒有馬上嚴懲,只是先交由御史審辦,於是蘇軾被革去官職,押回京城,關入獄中審問。情況一度很危急,他寫的詩或許不能說完全無事,但也有不少政敵們非要置他於死地而故意抹黑、牽強附會的。

所幸,有幾個轉折救了他。首先,他的長子蘇邁每天都會到獄中送飯,蘇軾與他約定,如果自己的案情有了不好的發展,就在飯菜中放魚暗示。結果一次蘇邁有事,就託朋友送飯,卻忘了把這個約定告訴朋友,朋友又恰巧送了魚進去。蘇軾看到後大吃一驚,以為自己大概要被判死刑,就寫了兩首詩給蘇轍,詩中懇切地訴說對蘇轍的兄弟之情,和對皇帝的感恩與自己的懺悔。這兩首詩後來傳到了宋神宗面前,感動了神宗。

蘇軾是在怎樣的心情下寫出“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再者,曹太后一向欣賞蘇軾,但在審問期間,正好遇到曹太后病逝,可她在臨死前特地交代,蘇軾是遭人誣賴的,囑咐神宗千萬不可亂殺無辜。在此之後,有一天深夜,蘇軾的牢房裡進來了一個人,蘇軾以為是其他罪犯,便不疑有他,繼續睡覺。結果天快亮時,那人突然把蘇軾推醒,還恭喜他,蘇軾一開始莫名其妙,後來才知道,原來那人是宋神宗派來暗中觀察他的。回去以後,那人向神宗稟報,說蘇軾在牢裡面睡得很好,鼾聲大作,這是沒做虧心事的人才能如此,這一點神宗採信了。

當然除了神宗、曹太后的愛才,還有蘇轍與不少蘇軾的友人,也明裡暗裡幫助他不少,才使得蘇軾最終沒被判死罪。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於是他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類似於今天民間自衛隊的副隊長)。這事件被稱為烏臺詩案(烏臺就是御史臺)。大劫歸來,蘇軾對人生的看法就不同了,雖內心的節操未改,但才被貶謫,心中仍有淒涼驚慌之感,於是在元豐三年剛到黃州時,寫下了這首《卜算子 ·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軾是在怎樣的心情下寫出“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的大意是說:不滿的月,看起來像掛在稀疏梧桐的樹枝上,此時正夜深人靜,沒有人能見到幽人獨自徘徊,只有那隻縹緲而飛的孤鴻。孤鴻突然地驚飛又回頭,心裡有恨卻無人明白,在這深夜,撿遍了枝頭卻不肯棲息於上,寧願寂寞地在沙洲上忍耐著冷清。詞中的人與孤鴻是雙關,講孤鴻亦是在說人。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後來成為名句,不僅寫出了蘇軾內心高潔的人格,即便在一片悽清孤獨之中,即便遭遇大難,又處於被貶而不安的生活中,我依然堅持不同流合汙,寧願在冷清的沙洲度過,也不遠去攀高枝——同時亦道出了一種無人能理解我的孤獨感,但他就算不被理解,還是勇敢於做自己的決心,所以感動了不少失意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