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晨到夜晚-河洛語(閩南話)時辰本字細解

理性專業,致力於服務社會大眾,但堅決不做所謂學術,若有專家、學者、作者引用我文中的觀點和研究成果,請務必標明出處。


閩南話是古漢語活化石,源自中原河洛地區,所以也稱河洛語。由於特殊的歷史、地理、人口等原因,時至今日閩南話特別是日常白話依然很神奇地保存著上古漢語的發音與用字習慣,古音古意體現在閩南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比較為人所熟知的飲食上的“燃火hiaN huei/hei”、用“鼎diaN”炒菜、用“箸di”來“食飯jia beN/buin”等,而在有關季節與時辰的表達上也是處處透著古韻與古味。

萬物生長靠太陽,說到時辰,得先從太陽說起。河洛語一般不說太陽而說“日頭”,音lip/zip tao,雨後天晴出太陽了稱“出日”或“出日頭”,太陽下山了是“日頭落lou山了”,曬太陽說的是“曝pak日”,管一天叫“一日”或“一工gang”(在閩南部分和臺灣大部,也從幹一天活的角度來看待一天的時間)。

從清晨到夜晚-河洛語(閩南話)時辰本字細解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為一年,而因為地球是斜著身子繞太陽轉的,因此我們有一年春夏秋冬四季變換和冷熱寒暑的交替。在河洛語裡,除了春天秋天的說法和普通話一樣外,冬天和夏天是按人體對環境溫度的感受的角度來說的,冬天稱“寒天 guaN tiN”,夏天叫“熱天 lua/jua tiN”。寒熱各有兩音,寒的白話音為guaN,如“寒得哭爸”(冷得哭爹喊孃的),文讀音為han,如寒假han gak/gah;熱的白話音是lua或rua,如“熱得擋未著rua gak dong vei/vuei diao”(熱得受不了),而文讀發lia或ria音,如“鬧熱nao ria/lia”(鬧熱即熱鬧,求順口而倒裝)。以冷熱感受來說冬夏,河洛語蠻特別蠻有意思的不是?

每天太陽東邊升起西邊落下,有晝有夜。河洛語也是以有沒有“日頭”來說白天和黑夜的,白天稱“日時”或“日間時”,而夜間稱“暗時”或“暗暝”。普通話說黑夜,河洛語說暗暝am mi/mah,意思是一樣的,不過在文字表達上卻還是稍微有些古今味道的差異。

,本源字為,本義為幽暗、昏暗,也指天色晚而暗即夜間之意。暝指夜的用法可以參考唐代詩人王維的【藍田山石門精舍】一詩:宿長林下,焚香臥瑤席。暝的河洛語白話音為mi或mah,比如說徹夜未眠,河洛語是說“一暝無困 jit mi/mah vo kun”或“規暝困未去 gui mi/mah kun vuei/vei ki”等(規整,規即整,規暝=整夜),暗暝就是發白話音am mi/mah。

從清晨到夜晚-河洛語(閩南話)時辰本字細解

從清晨到夜晚-河洛語(閩南話)時辰本字細解

說完晝夜,我們再一起來看看河洛語是如何表達一天裡的各個時辰的。當然,下面我所要解說的時辰並非完全對應於古代官方定義的按地支命名的從子、醜、寅、卯、辰…到酉、戌、亥以兩小時為單位的十二時辰,而只是把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對一天各個時段的大致的籠統的稱呼,拿來給大家說道說道。(注:據明末大儒顧炎武的考證,在先秦、西漢時,用十二名與地支配合來記十二時,還沒有確定出一個系統,使用上比較紊亂。)

白天在普通話裡分為上午和下午,上對下。而河洛語是分為頂晡ding bau和下晡eh bau,頂對下。我們可以發現,在這裡河洛語說的是“”而不是“上”,頂上,頂即上,河洛語白話基本上把表方位的上都說成頂,如稱“山上”為“山頂”,“樓上”為“樓頂”,“上面、上頭”則說成“頂面、面頂、頂頭、頂懸”等(注:頂懸,音ding guan,為臺灣和部分閩南地方的常見說法)。

,本義為申時,即每天下午3至5時左右,也就是晡時,文獻記載最早見於【淮南子·天文訓】篇:(日)至於悲谷,是謂晡時。古時候中國人一日二餐,下午3到5時的晡時就是每天的第二次進食的時間段,在河洛語裡也就稱之為下晡eh bau,而大概在上午7至9時的這個時間段也就是辰時吃第一餐飯,上午7至9時左右的這個時間段也就被稱之為頂晡ding bau。河洛語的頂晡相當於普通話的上午,既泛指整個上午時間,同時也不是十分嚴格地特指上午吃早飯的這個時間段,而進入近現代,隨著一日三餐的習慣養成,頂晡的時間段定義也大概延長到中午飯前,頂晡的吃早食的意思也已逐漸消失而只用來表示時間而已。同樣的,河洛語的下晡相當於普通話的下午,既泛指整個下午時間,同時也指古時吃第二頓飯的時間段(下午3至5時),而隨著進餐習慣的改變,下晡也逐漸沒有了進食第二餐的意思,而是純粹指下午1至5時左右的這個時間段。

從清晨到夜晚-河洛語(閩南話)時辰本字細解

一天之計在於晨,天亮了老百姓的一天的忙活就開始了。河洛語稱天亮為“天光 tiN geN/guin”,“天猶未光,伊就出門去做空缺 tiN ya vei/vuei geN/guin,yi jiu coo meN/muin ki zou/zui kan kuei/kei”說的就是“天還未亮,他就出門去幹活了”。“天光”的這個說法和接著要說的“透早”直到現在都還是已屬於北方官話片區的河南話的習慣說法。光亮是個同義複詞,光就是亮,亮就是光,河洛語白話大多數情況下總是使用漢語同義複詞的首字,這不是沒有來由的,這都是與中華文明發源於中州河洛地區並長時間以中原地區為政治文化中心有極大的關係。

從清晨到夜晚-河洛語(閩南話)時辰本字細解

從清晨到夜晚-河洛語(閩南話)時辰本字細解

天光

天亮了,也就意味著大清早的到來。河洛語管大清早叫“透早tao zak”,清 = 通 = 透,透早 = 大清早,很好理解。而理解了“”的漢字意義,一些相關的困擾大家很久的河洛語詞語的本字也就有了答案,解 = 通 = 透,所以北方話的“解一下手” = 河洛語的“透一下 tao jeh” (一與下連讀,jit + eh = jeh) ,而河洛語的“透索兒 tao sou ar”就是普通話的“解繩子”,解開 = 透開tao kui,大家有沒有茅塞頓開?

大清早之後很自然的就是得起床了,河洛語的“早起zak ki”指的就是大概上午6到8時這個起床的時間段,河洛語“食早起 jia zak ki”說的就是(起床之後)吃早飯的意思,“早起食番薯糜 zak ki jia huan/han ji/zu/zi mai/vei/vuei”的意思就是早飯吃地瓜粥,“今兒早起路頂塞車”說的就是今天早上路上堵車的意思,河洛語的“早起”可以完全等同於普通話的“早上”。

從清晨到夜晚-河洛語(閩南話)時辰本字細解

頂晡

早起(zak ki)之後,緊接著就是河洛語狹義上特指的頂晡ding bau,而過了頂晡到了上午11時至下午1時的這段時間,就是河洛語所說的“中晝dion dao”時,中晝(晝)即晝之中,白天的中間,也就是中午之意。晝(晝)的河洛語文讀音為diu,白話音為dao,“食中晝 jia dion dao”就是吃中午飯的意思,而中晝也經常說成下晝,二者通用混用,但有時下晝eh dao 也專指中午12時到大概下午1時左右的這一時間段,對中晝有所延續而與中晝有所區分。(晝在【唐韻】裡是陡救切,切韻後就是河洛語的文讀音diu,宇宙的宙也是此音,我們可以看到近現代的舌上音即zh聲母在唐代還大多數是以d聲母來發聲的)

從清晨到夜晚-河洛語(閩南話)時辰本字細解

中晝

過了中午,也就進入了下午,如同前面已經說明的,河洛語的下晡eh bau就相當於普通話的下午,時間段大概就落在在下午1至5時左右,河洛語“汝今兒下晡有冗無 li/lu/lir gin ar eh bau wu yin vo?”說的就是你今天下午有沒有空的意思,現代語境中下晡已經沒有了專指申時吃第二餐時間的意思了,而是幾乎等同於普通話的下午。

從清晨到夜晚-河洛語(閩南話)時辰本字細解

從清晨到夜晚-河洛語(閩南話)時辰本字細解

下晡

過了下晡,到了太陽逐漸落山也就是黃昏傍晚的這個時間段,天色已經慢慢暗了下來,河洛語管這段時間為“暗晡am bau”或“暗頭兒 am tao ar”,從下晡eh bau到暗晡am bau,就是從下午到黃昏,晡字與暗字很是形象地反映了太陽光的變化。河洛語“暗晡落班了儂等湊陣來去拍球 am bau lou ban liao lang dao din lai ki pak giu”的意思就是“傍晚下班後咱們結伴去打球”,在這裡河洛語稱打球為

球pak giu,也是從拍打這個同義複詞裡取首字“拍”而用,而普通話一般是使用後一個字“打”。

從清晨到夜晚-河洛語(閩南話)時辰本字細解

暗晡 暗頭兒

天色暗下來之後,就到了河洛語的“下黃eh heN/huin”時間段。下黃,其實既不下流也不“黃”色,其指的是黃昏後到應該歇息上床的這一段時間,是黃昏的延續,所以稱下黃,下黃就相當與普通話的晚上。黃在【唐韻】裡為乎光切,音同荒,切韻後的河洛語文讀音為hong,音同皇帝的皇;而白話音為

heN/huin,heN為廈泉音,huin為漳音,音也同“荒”的白話音,而另外一個白話音eN/wuin用於稱呼姓氏和顏色的黃,這是各地漢語都共有的以音別義的現象,非河洛語所獨有。河洛語“下黃來去飲酒 eh heN/huin lai ki lim jiu”就是“晚上一起去喝酒”的意思。而至於有些人所主張的“下昏”的說法,我想他們可能就是看到昏字的h聲母而簡單聯想的,其實昏的河洛語文白音都是hun,和普通話一樣,從昏在【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等韻書中的發音為呼昆切也可以看出是不可能發heN/huin的音的。所以下黃才是eh heN/huin的本字,下昏不是

從清晨到夜晚-河洛語(閩南話)時辰本字細解

從清晨到夜晚-河洛語(閩南話)時辰本字細解

下黃

下黃eh heN/huin過後,一般到了22時左右,人們就得準備“歇困hah/hio kun、上眠床困 jioN/jiun min ceN kun”了(河洛語稱歇息為歇困,睡床為眠床,稱睡覺為困,古意十足)。從入睡到第二天醒來的這段天色已全黑的夜間河洛語就叫做“暗暝am mi/miah”,相當於普通話的“夜裡頭”,暗暝沒有太多的分段,一般就分為頂半暝

下半暝,相當於普通話的上半夜和下半夜。河洛語“茶飲相濟dah lim xiuN/xion juei/jei,頂半暝困未去ding buaN mi/miah kun vuei/vei ki,下半暝得落眠 eh buaN mi/miah gak/zak lou min”說的就是“茶喝太多,上半夜睡不著,下半夜才得以入眠”的意思。落入是個同義複詞,河洛語取首字“落”,普通話取後字“入”,落眠 = 入眠,很容易理解。

從清晨到夜晚-河洛語(閩南話)時辰本字細解

暗暝

以上就是我對河洛語(閩南話)時令與時辰的說法與漢字本字的詳細解說,希望各位朋友能夠喜歡,並一同努力做好閩南河洛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廣大。謝謝大家!


注音解釋:

文中的河洛語(閩南話)拼音系本人自創,堅持簡單、通俗易懂的原則,就是優先使用通行的漢語普通話拼音(去掉捲舌聲母和忽略一些不明確的前後鼻音的差異),而無法用普通話拼音來正確拼寫的,就使用大家相對熟悉的英語的習慣拼寫方式來標註,再沒有,就採用文字註釋方式加以解釋,而所有的音調值都不加以標註,因為廈漳泉臺間存在一些調值差異,以及無論地域差異整個河洛語本身都存在從單字到短句再到長句的變調現象(類似英語)。

所有注音一般只標註閩南三地主流腔調,請恕無法將各地差異一一標出。而這些注音只是起輔助閱讀的作用,並沒有強調哪個地方的口音為標準音或我標註的就是標準的意思,閩南話母語者可作為參考並按自己熟悉的腔調來朗讀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