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萊州市"耕海養海" 產研融合打造"藍色聚寶盆"

煙臺萊州市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搖籃,也是人類獲取優質蛋白的“藍色糧倉”。擁有200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的萊州市,一直在思考如何深挖海洋經濟,做大做強藍色經濟“蛋糕”。對此,萊州市土山鎮給出的答案是產研融合打造海洋產業綜合體,全力推動現代化海洋生態牧場升級,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投入重金修復海洋生態,為萊州灣“增肥”

金秋時節,走進萊州土山鎮,煙波浩渺的萊州灣,海上漁船穿梭,一個充滿生機的現代漁業綜合示範園區出現在眼前。編織如此美麗畫卷的正是成立於2011年的山東藍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項目經理付建革在現場向記者介紹公司的發展歷程和故事。

烟台莱州市

萊州灣素以盛產海鮮聞名,可前幾年漁民出海漁獲越來越少,漁民苦惱“海瘦了”。山東藍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於波從小在萊州灣海邊長大,親眼看到了傳統漁業模式對海洋生態的破壞,漁民出海返回時因漁獲日益減少沮喪的表情,于波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在萊州灣生物資源逐年下降之時,公司成立之初,于波帶領藍色海洋在中科院海洋所的科研技術支持下,與海洋所共同對萊州灣進行了本底調查,基於萊州灣的條件和實際狀況,規劃了萊州灣生態修復的藍圖。“先場後牧”——先搭建生態海洋牧場,構建人工藻場,進行水生生物資源的增殖放流,慢慢恢復萊州灣的生物資源,維持並修復萊州灣生態環境,其次才是進行捕獲生產。

生態修復絕非一日之功,從維持現有生態環境到恢復原有生態環境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從2011年到2015年,山東藍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年多時間投入5.1億修復海洋生態,在萊州灣芙蓉島西北部海域建成16萬畝生態海洋牧場。完成造礁面積4.6萬畝,投放船體礁112艘;海區累計增殖放流海參苗、牡蠣苗、扇貝苗、文蛤苗、魁蚶苗等91噸。海區造礁區域的石頭礁和船體礁上已經長起了藻類,且大量魚群和蝦蟹貝類返回到它們世代繁衍的家園,脈紅螺、梭子蟹等生物資源修復效果顯著。

烟台莱州市

在增殖放流方面,藍色海洋大力增殖本地化品種,採取立體生態混養的模式,將養殖區域分為上中下三層,依據生物鏈的關係,合理混養,分區間養,使“一畝海變成三畝海”,提高了單位水體產出。

烟台莱州市

“海洋牧場通過多層次多結構養殖,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下層我們通過投石、投放魚礁來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為海參提供了養殖場所,而且吸引了原有的海螺、魚蝦蟹等原有生物,中層和廣大漁民展開合作,大規模養殖海灣扇貝,為海參提供了餌料,表層我們養殖龍鬚菜,龍鬚菜屬於生態牧場中初級生產結構,為我們海洋牧場的整體結構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付建革說,在這上中下三層的立體結構中進行生態養殖,為公司整體海洋牧場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收益。

烟台莱州市

海洋牧場的搭建讓萊州灣的海由“瘦”到“肥”。可持續發展的“靠海吃海”,萊州灣海洋牧場自我“造血”正在發力。

“以互利換空間”組建合作社,漁民變股東

2010年之前,萊州市土山鎮漁民全部是個體戶。海上養殖處於“單打獨鬥”的狀態,用海分散、粗放,海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市場價格紊亂。漁民分散粗放式的海上養殖往往存在養殖品種無序跟風、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從而導致養殖戶常常“一年掙兩年賠”的情況,山東藍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以互利換空間”的構想,得到了漁民的認同。

烟台莱州市

2011年,由山東藍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起,成立了萊州市土山鎮澤潭漁業專業合作社,把個體漁民組織起來,海域使用金統一由合作社代交,海面使用權仍歸入社漁民,海域中層和底部使用權歸合作社共有,實現統一規劃養殖。入社後,漁民有了三重身份:海面使用權歸自己,搞水產養殖當自己的“老闆”;合作社利用海域中、底層進行立體養殖,漁民年底享受分紅是合作社的“股東”;漁民負責海面生產的看護工作,成了龍頭企業的“職工”。

“我們打造一個平臺,把周邊老百姓的資源整合在一起,然後我們統一提供技術、資金、裝備支持,讓老百姓發揮他們的生產經營特長,一起開發海洋生產。”付建革說,後來這種模式被人稱為“澤潭模式”。

2014年年底,萊州“澤潭模式”成為全省漁業學習的榜樣。澤潭漁業合作社在短短3年時間內,實現了全省最大規模的海域使用權流轉,構建了全省最大規模的“貝、藻、參”立體生態養殖和物聯網覆蓋。

業界認為,“澤潭模式”的一大創新之處,在於整合了零星海域資源,科學利用全海域,實現了大規模的海域使用權流轉和漁業專業合作社沿海漁村的“有效覆蓋”。與此同時,“澤潭模式”也創新了“經營”方式,搭建起完整的漁業產業鏈,將投入品供應、產品銷售、漁船安全管理、品牌打造和技術信息服務統一了起來。這樣一來,不僅提高了漁民與企業收入,海域生態與產出效益也得到了同步改善。

產研融合,用科技培育“藍色新引擎”

山東藍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質量發展的背後離不開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大力支持。“我們董事長有眼光有氣魄,公司剛成立伊始,他就認識到人才和科學技術的重要,為此他多次到青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求教,並希望謀求合作,最終用誠意打動了中科院海洋所的專家。”付建革說。

烟台莱州市

2012年8月18日,山東藍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合作項目“萊州灣海洋牧場建設關鍵設施與技術集成及示範”簽約儀式在青島舉行,該項目由海洋所養殖水域生態學與環境調控研究團隊承擔,項目負責人為海洋所副所長楊紅生研究員。該項目將針對企業在刺參淺海高效增養殖與海洋牧場建設方面的關鍵設施與技術需求,以建設科技含量高、管理水平強、經濟效益好的綜合性創新創業平臺,實現企業現代海洋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為目標,開展企業確權海域的海區綜合調查與區域規劃、種質保護與健康苗種培育、刺參底播技術參數與模式、海區生境改造和修復技術、監測採捕新技術與新裝備等研究和產業化工作,建立萊州灣海洋牧場建設關鍵設施與技術示範基地,同時為企業培養一批優秀的技術骨幹,為海洋牧場建設提供技術和裝備支撐,實現企業現代海洋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烟台莱州市

從此,萊州灣生態恢復以及海洋牧場建設得到了中科院專家鼎力支持。“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故事。”付建革說,“合作伊始,在準備向大海投放人工魚礁時,海洋所的專家們花費大量時間在海上勘測水溫、鹽度以及洋流情況,通過數據計算準確定位投礁的位置,定點投放。這期間我們董事長心裡著急,在專家測量階段,就偷偷了安排人在大海里隨機投了幾個魚礁,10個月後,董事長派人去看此前偷偷投放的魚礁全部沉降,失敗了,而專家給出位置的魚礁全部成功。這一件小事,董事長徹底佩服了,人工魚礁真的不是投放幾塊石頭那麼簡單。”

烟台莱州市

從此,藍色海洋公司更加重視科研對產業的指導和支撐作用,通過推進產學聯合,與中科院、中國海洋大學等多所科研機構、院校合作,搭建了多個科技研發平臺,成立了山東海洋牧場工程與技術研究院,並已開展14個國際國內科研合作項目,在多項科研項目上取得進展,為海洋牧場科學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打造產業綜合體,助力海洋生態牧場升級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海洋牧場建設,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發展現代化海洋牧場”,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烟台莱州市

為加快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步伐,打造海洋生態牧場的升級版,山東藍色海洋與中科院專家一起到國外考察學習先進經驗。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推動下,山東藍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型海洋牧場升級版,緊鑼密鼓又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以現有海洋牧場為基礎,以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融合為突破,以海洋生態經濟綜合體為目標,進一步豐富海洋牧場新內涵,實現海洋資源綜合、融通、持續、高效、集約、關聯化利用。根據相關規劃,山東藍色海洋打造現代海洋牧場升級版主要有三大要素:一是促進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融合發展;二是打造“海洋牧場+海岸帶生態農牧場+田園綜合體+陸海種業硅谷”的海岸帶田園綜合體;三是發展深遠海高端海洋養殖裝備。

烟台莱州市

通過以上舉措,山東藍色海洋將構建“生態高效牧場+新能源+藍色糧倉”創新模式,創建首個集生態漁業、海上清潔能源(海上風電、光伏發電)、海洋特色文化產業(休閒漁業、濱海旅遊、海洋科普等)為一體的現代海洋牧場體系,建成首個陸海統籌、生態安全,清潔能源高效輸出、海洋牧場全產業鏈發展的現代海洋產業綜合體,為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的創新與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未來,公司將繼續以“深耕海洋,發展現代海洋漁業”為主旨推進海洋牧場轉型升級,確立“一產轉型,二產做強,三產突破”的總體工作思路。實行漁業“新六產”。充分發揮海洋牧場優勢,著力培育各鏈條相融合的綜合體。繼續夯實三產的服務業,在創造良好經濟效益基礎上,帶來更大的社會效益。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