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減負”引發家長焦慮 教育部:不能“一刀切”

前段時間,南京家長的焦慮在社交媒體上刷屏。對一系列減負措施,家長們沒覺得輕鬆,反而更為焦慮,甚至喊出了“家長已瘋”——沒有足夠的學業壓力,減負是不是就是製造學渣?14日,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教育部新聞通氣會上回應,家長希望孩子取得更好學習成績,打牢學業基礎,心情完全可以理解,這與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以及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目標本質上是一致的。“我們需要對減負工作有一個全面正確的理解。”

去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中小學生減負措施》,這是第一個全面系統推進中小學生減負工作的文件,明確了學校、校外培訓機構、家庭和政府各方責任。目前已經有24個省份出臺了具體實施方案。

隨著地方減負實施方案的出臺,社會上也出現了不同的認識和看法。到底如何正確看待減負?呂玉剛解釋,減負不是讓學生沒有學業負擔,搞什麼所謂的“快樂教育”。合理的學業負擔是學生開發智力、激發潛力、鍛鍊能力的必要條件,這不應該視為過重的學業負擔。“我們要鼓勵學生認真學習、勤奮學習、刻苦學習,同時也要讓學生的努力付出是值得的。”呂玉剛說,減負是要減去強化應試、機械刷題、超前超標培訓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過重負擔。

需要有合理負擔,但是也要優化學生的合理負擔。呂玉剛說,減負不能搞“一味的”“一刀切”減負,應按照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科學減負、有減有增,讓學生的負擔保持在合理的、適度的範圍之內。要針對當前學生髮展中存在的一些短板問題,加強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實踐,按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需求,堅持因材施教,提供選修課程、彈性作業和幫扶輔導,積極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保障學生達到國家規定的學業質量標準。

呂玉剛也強調,減負是個很複雜的系統問題,要堅持綜合施策,多方聯動。學校要精準分析學情,注重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輔導,解決好學生“吃不飽”或“消化不了”、需求多樣化等問題;要減少考試次數,不得公佈考試成績和排名,堅決禁止分班考試,實行均衡編班。

在校外培訓方面,則要規範校外培訓行為,嚴禁超前超標培訓,強化日常監督管理,完善“黑白名單”制度。

但是家長依然會受到“劇場效應”的影響——人家的孩子都送去加碼學習了,我的孩子不能輸。呂玉剛說,這就需要深入推進家校協同育人,幫助家長樹立科學育兒觀念,理性幫助孩子設定人生目標,防止盲目攀比。

評價的指揮棒也要換個方向。呂玉剛指出,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樹立科學的政績觀,不片面以升學率考評學校和教師,更不得給學校下達升學指標;要深化中高考命題改革和招生入學改革,切實提高命題質量,不出超標難題怪題,規範招生入學秩序,緩解競爭壓力。數據顯示,2019年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總體平穩,全國24個大城市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比例達到98.6%。

對此,教育學者熊丙奇也認為,“減負=製造學渣”的觀念背後,連著教育評價體系的偏差。只有改革教育評價體系,破除升學評價中的唯分數論,才能引導家長走出育兒誤區。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4日電)

特朗普證實美國正在升級核武器!詳細現場視頻,盡在“中國網”抖音(7878744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