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 5 年、訪談 700 多人,美國小鎮的人們都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歷時 5 年、訪談 700 多人,美國小鎮的人們都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小鎮美國:現代生活的另一種啟示》

历时 5 年、访谈 700 多人,美国小镇的人们都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內容簡介

在美國,超過 3000 萬人居住在偏遠小鎮。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原本可以去城裡生活,賺更多的錢,享受更便捷的生活,得到更廣泛的教育機會和更全面的醫療保健。但他們依然選擇了小鎮。

歷時 5 年,訪談 700 多人,覆蓋 43 個州的數百個小鎮,綜合 30 年人口數據,伍斯諾全面考察小鎮的日常生活、社區領導、宗教信仰、種族和移民問題、道德和經濟的衰退、子女教育等問題,用生動的故事與精準的數據,展現小鎮生活的愉快與艱難以及小鎮居民內心的希望與恐懼,為美國小鎮描繪出一張細緻且真實的全景圖,既展示了小鎮脆弱的一面,也探討了現代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羅伯特·伍斯諾(Robert Wuthnow),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和社會學系主任,宗教研究中心主任,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著述豐碩且關注社會問題,享有崇高知名度。作品有《小鎮美國》、《被遺忘之地:美國農村的衰落與憤怒》(The Left Behind: Decline and Rage in Rural America)、《粗野的國家》(Rough Country)、《同情的行為》(

Acts of Compassion)等。其中,《同情的行為》曾獲普利策獎提名。

書籍摘錄

第 1 章 導論(節選)

我的這項研究主要採取對小鎮的現有居民進行半結構化定性深度訪談的方式來完成。來自 43 個州、300 座小鎮的 700 多位居民接受了訪談,包括社區領袖,例如市長、鎮上的行政管理人員、教育局長、企業主和牧師等。他們對於社區存在的問題、發展趨勢、面臨的挑戰等非常清楚,在講解個人體會的同時,能夠讓我們對於小鎮各類事件有個總體的認識。我們也採訪了許多普通的小鎮居民—農民、工人、教師、經理、家庭主婦、退休人士等等—他們中有的人一生都生活在小鎮上,有的人則剛剛搬到小鎮或者搬到小鎮來有一段時間了。他們提供了豐富的視角,讓我們深切理解了小鎮居民的生活狀態,知曉他們融入小鎮社區的各種方式。出於數據對比的目的,我們也選擇了一些居住在特定城市和郊區的人們進行訪談。此外,還有一些數據來自全國範圍內的調查,評估了人們對社會、道德、宗教和政治問題的態度。從統計的數字上可以看出小鎮數量、人口變化、職業種類、收入情況、教育水平、種族結構和年齡情況。

據美國人口普查局預計,全美國大約有 19000 個建制居民點——這一數字在過去的 50 年裡有所上升。其中,有 18000 多個建制居民點——佔總建制居民點的 93% ——的人口不足 25000 人。按這個標準測算,大約有 5300 萬美國人生活在小鎮上。但是,其中大約 20% 的建制居民點處在“城市邊緣”,按照美國人口普查局的定義,這是一個連續的緊密相連的地區,總人口一般超過 50000 人。排除了這些地方,就剩下 14000 多座人口不足 25000 人、也算不上市區的小鎮,就是這些地方居住著大約 3000 萬美國人。

採訪中,我們邀請小鎮居民用他們自己的語言暢談他們為何又是如何來到目前的居住地,他們的日常生活如何,以何種職業謀生,有著什麼樣的希望與祈盼,以及如何評價自己的生活。居民們描述了所生活的社區、當地的氛圍,講述了他們對小鎮的愛與不愛,也談到了他們與鄰居們如何經營生計。他們還談論了當地的政治問題、社區所面臨的挑戰和創新以及社會道德等問題。小鎮領導、牧師、志願組織領導者以及當地官員在採訪中就信仰、價值觀和生活在小鎮的意義等都補充了自己的看法。

下一章描繪了一幅小鎮居民的原始圖景,重點考察構建小型社區的社會階層的多樣性。處在最上端的是一小群紳士名流,在大多數小鎮上,這些人通常都是富有的地主、成功的企業主、一些高端專業人士,例如醫生、律師等。其次是龐大的服務階層,他們通常接受過大學教育。這個階層規模在不斷擴大,原因有二,一是大多數城鎮裡的人們有對學校教育的持續需求,二是越來越多對醫療、商業以及政府各部門所提供的服務的需求。還有一個龐大的階層由勞動者組成,他們通常沒有接受過大學教育,從事製造業或建築業,或者做辦公室助理和農業勞動者。小鎮上還有一大群退休或處於半退休狀態的養老金申領者,他們通過社會保障、退休計劃和兼職來獲得生活保障。小鎮上社會階層之間的差異之大幾乎可與城市中的社會階層差異比肩,可是,為什麼小鎮居民依然堅定地認為小鎮上每個人都一樣?第2 章探究了小鎮居民所描述的不同社會階層的特徵,討論了小鎮居民想要模糊這些差異的期望。

接下來兩個章節討論的中心問題是:小鎮居民是以何種方式建構小鎮的意義,並通過這種方式加強自身對小鎮以及對彼此的忠誠度。人們通常認為,吸引著小鎮居民的是鄰里之間彼此相識和熟悉的生活環境,來自他們自身的一些證據表明,需要更多地關注這些吸引力背後真正的意義何在。第3 章探究的是,當小鎮居民表示小鎮給了他們慢節奏的生活,或是更具真實性的撫養孩子的空間,他們意欲何指。從這一章裡,可以看出小鎮居民完全明白生活在小鎮的劣勢,並採取了多種補償措施,例如組織文化活動、經常去城市裡走一走等等。在這章的末尾,小鎮居民談到了小鎮的變化所帶來的種種挑戰。對於許多人來說,最大的變化就是新移民的到來以及新的種族多樣性。而在有些小鎮,人口流失、公共服務減少、生活水平降低則是最主要的問題。要想理解為什麼小鎮居民會認為他們的小鎮正在消亡或是大不如前,或者要想明白為什麼小鎮居民會否認小鎮的變化,僅僅依靠人口統計數字是不夠的。這一章還展示了一些特別的事件,被居民們與小鎮的衰落聯繫在一起,以及他們如何看待人們的逃離和小鎮的損失。

第 4 章進一步細緻地探討了小鎮居民心中社區精神最重要的來源。雖然人們普遍認為小鎮積極鼓勵群體參與,然而,卻很少有人對小鎮各類活動如返鄉週末、體育比賽、社區節日所體現的社區精神的含義或來源做過研究。這一章還會討論小鎮居民是如何講述社區的善舉與禮儀,如何反思那些共同戰勝個人或集體悲劇的特殊場合。社區精神的關鍵在於一種認知—鎮上相熟之人皆為友善之鄰。這種友善是如何通過一聲問候或是街邊駐足小談而體現的,依然是需要探尋的問題。但是,鄰里友好已經習慣成自然到何種程度,對於初到小鎮生活的人來說仍然很難把握。因此,在適應當地生活方面,他們最具發言權。這一章結尾處,討論了小鎮居民講的許多關於小鎮生活相對自由、開放、親近自然的故事,以此來對抗城市人對他們固有的負面印象。

历时 5 年、访谈 700 多人,美国小镇的人们都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第 5 章把視角從小鎮居民對社區的看法轉移到他們如何看待自身生活上面。在這一章裡,人們可以看到小鎮構建了一種“青蛙池塘”的身份認同,小鎮居民據此找到了其選擇小鎮生活的理由—生活在小鎮的決定是限制了職業的發展,還是擴大了就業的機會?是感到後悔,還是依然滿足於自己的決定?居民們的確描述了小鎮上的多種成長方式,或者選擇生活在一個這樣的小鎮究竟如何限制了他們獲取更好的工作機會和更高的報酬。同樣重要的是,小鎮居民對這些限制如何加以解釋。提到最多的是個人的交際網絡、家庭的忠誠度以及缺乏進入高等學府學習的適當指導。除此之外,他們還重點談到希望能夠平衡與家人相處和與朋友相聚的時間,或是能夠在小鎮尋找到真正屬於自己和孩子的生活。儘管小鎮居民普遍都談到了生活之地的選擇問題,但是相當多的人承認由於無法預見且難以控制的環境和事件,他們只能隨遇而安。通常,女性和男性對這些選擇和環境的描述是完全不同的,在女性看來,既然機遇已逝,最重要的就是要扮演好妻子和母親的角色,作為替代而得到滿足。耕種的傳統也對小鎮居民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儘管在過去的兩代人中,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大幅下降,但是從小在農場里長大或是期盼有一天從父母或祖父母手裡接管農場的影響依然如故。

接下來兩章會把重點轉向小鎮領導者和各類組織,他們在幫助小鎮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和經濟環境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第 6 章討論的是一些正式和非正式的領導者,包括本地公共官員和志願組織的領導者。你可以看出小鎮居民對於領導者的尊重,領導者又是如何利用這份尊重來履行他們的職責。領導者談到了他們為什麼要承擔這份公民責任,箇中的艱辛和滿足,他們還談到了這些活動如何幫助自己贏得大地方的公職。有時候,人們會覺得小鎮沒什麼有趣的文化設施,但是文化領袖依然很重要,對於居民理解小鎮歷史和身份地位方面的作用尤其明顯。小鎮真切地期望能夠吸引更多人口和工作機會,留住當地的學校和商業。有此經驗的小鎮領導者則拒絕改變,認為更小規模、更實際的項目才更適合小鎮。然而,從小鎮領導者對於新技術、電子通訊、可持續能源項目的描述,以及災後重建的行動來看,小鎮是社會創新的實驗室。

第 7 章主要探討宗教團體在小鎮發揮的作用。小鎮居民對宗教活動的參與度在某種程度上比人口更多的地區高,但是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差異。在小鎮居民的意識中,宗教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種認識更多是源於宗教建築的存在以及宗教團體組織了許多公眾可以參與的活動,而與信仰和實踐的統計標準並無太大的關係。宗教團體在社區關愛行動的集體行為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們通過宣教之旅、人道主義救援等一系列方式將小鎮與外面的世界日益聯繫起來。在人口不斷減少的小鎮,宗教團體也在不斷地嘗試新的方法以滿足信徒的需求和利益,這包括聚集會眾、共享牧師、教堂合併或者關閉等等。

接下來的兩章將重點探討小鎮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第 8 章講述的是道德的衰敗與人口數量的降低和工作機會的減少如何相互作用。小鎮居民提到最多的道德問題就是墮胎、同性戀和學校教育,例如,一方面學校在教授人類進化論,一方面又在講述《摩西十誡》和聖經創世故事。儘管小鎮居民對於這些存在的問題看法不一,但在公眾話語中保守一方的觀點更為普遍,體現出來的措辭風格更容易讓人感受到這是多數人的觀點,而非個人意見。

第 9 章闡述了小鎮居民對大政府的各種不滿,例如,擔心官僚體制的龐大規模、擔心政府無法適應人人相熟的小鎮特殊規定和習慣、擔心政府對小鎮居民的需求無動於衷卻對城市的各種問題倍加關心。在社會福利方面對小鎮人民的偏見更加劇了人們對政府的不滿情緒。相對於小鎮居民對州政府和聯邦政府的認知,對當地政府的態度要更加寬厚,但衝突總是不可避免的。平均來說,較之民主黨的候選人,小鎮居民只是稍稍地傾向於共和黨的候選人,但是在許多小鎮共和黨居於主流。本章討論了共和黨受歡迎的原因,並在這一章的結尾處探討了小鎮目前存在草根民粹主義運動的可能性。

第 10 章深入剖析了小鎮生活的另一方面,它帶給人們的焦慮遠遠勝過採訪中所談到的其他問題:對下一代而言,小鎮可能—或者沒有可能—給予的未來。正如小鎮居民所見,在小鎮上長大的年輕人都應當進入大學,以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但是,各種原因以及這些原因背後人們的種種擔憂遠比寬泛的調查和人口普查數據結果複雜得多。儘管在小鎮居民—比如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看來,高等教育非常重要,但是他們也承認小鎮文化的某些方面阻礙了年輕人為接受大學教育做出合理規劃,例如,早婚會給年輕人帶來壓力,缺乏自信也是致命的硬傷。小鎮居民在給年輕人的未來提出建議時很看重目標,多樣化的選擇也體現在其中。採訪中很有趣的一點是,他們都會強調,不論生活在何處,都要將小鎮的價值觀發揚光大—對於那些依舊生活在小鎮上的人來說,也需要給自己留有選擇的餘地。

历时 5 年、访谈 700 多人,美国小镇的人们都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在最後一章裡,我把觀察到的構成小鎮居民社群意識的各種因素進行了總結性的思考。我利用了蘇珊·凱勒(Suzanne Keller)對社區生活的人種志研究成果,她認為社區由 10 個關鍵部分組成,包括社會資本專業的學生感興趣的社會關係的有形部分,尤其是社會網絡、分享與合作,同時也強調地域、管理方式、領導力、習俗、信仰、價值觀和行為指導準則。

貫穿所有這些主題的是一個總體的觀點, 對此我會反覆談到。小鎮社區的意義似乎已經變成一種常識,用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的話說就是,小鎮的意義“就這麼直白地顯現在我們眼前,不需要看也能夠明白”。做研究的時候,我不止一次有這種體會,尤其是專門研究社區的學者問我為什麼要研究小鎮的社區意義時,也提醒了我這一點。“每個人都知道小鎮上有社區。”他說。沒錯,但這不是更凸顯了探尋社區意義的重要性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是把其意義分解成幾個容易理解的部分,也不是創建各種類型來給複雜的小鎮文化分類,而是要分析“生活在小鎮上”這種反射性自我意識如何體現在小鎮居民對他們生活特點的描述中。從這個角度看,社區不僅僅是居住之所,或是社交網絡,更是世界觀的構成部分。作為社區的一部分——生活在小鎮上——意味著社區就像種族、性別、職業、國籍或居民身份一樣都是自我認同的組成部分。

在研究小鎮居民習以為常的自我認知時,我們發現這種認知塑造了他們對於定義和區分社會階層的差異性的理解。作為社群的一員,他們得以看到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關係,並消除這種差異。社群意識進一步改變了不同生活體驗和價值觀的意義,諸如生活的節奏、距離、娛樂活動、真實性、孩子、鄰里關係等等都可以通過生活在小地方這樣的鏡頭得到感知。同樣,這也影響著處於“青蛙池塘”的人們如何解讀職業選擇和金錢的意義,人們的道德情操、宗教情感和政治情緒都被灌注了特殊的心理效價。

本書的觀點無意指出小鎮居民的人生觀與城市和市郊的居民有著根本的不同。正如許多學者所說,我們有理由相信,電視、廣告、放鬆身心的旅行與交流、地理上的流動性甚至標準化的食品加工——麥當勞化(McDonadization)——都推動建立了一個包括城市、郊區、小鎮以及鄉村在內的共通文化。關鍵之處在於,不同的社區具有特定的含義,造成這種特殊性的因素不僅包括社區的規模,也包括人們所生活的地點。要想了解社區就必須瞭解它對生活於此的人們的意義何在,就好比你需要理解母親的意義。也許社區是普遍存在的,但是社區的意義卻因人而異,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差異性才產生了價值。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通過描述日常的生活經驗來定義自己。對於大多數小鎮居民來說,社區顯著地、深刻地被編構於他們的描述中。在小型社區裡,直覺與情感、個人故事與小鎮傳說、日常街邊閒談和年度節慶與小鎮居民的家族歷史、鄰里關係相互交織,匯聚、融合而成一股難以名狀的強大的聯結紐帶。

題圖為電影《城中大盜》劇照,來自:豆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