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規嬰幼兒營養消費

“非”常規嬰幼兒營養消費

“非”常規嬰幼兒營養消費

隨著國家政策不斷的趨嚴,部分企業紛紛把矛頭瞄向嬰幼兒的方方面面,結果導致市場上的嬰幼兒產品魚目混珠,一些打著“嬰幼兒”旗號的產品混入,從中謀取利潤。

01

微量元素誤區

許多家長看到孩子有挑食、厭食或不長個等問題時,會歸咎於微量元素的缺乏。為幫助孩子更好的發育,會選擇做微量元素檢測,並補充相應的營養。

資料顯示,根據元素在人體內含量的不同,可分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通常占人體總重量0.01%以上的是常量元素,比如鈣、磷、鎂等;占人體總重量0.01%以下的元素是微量元素,主要包括鐵、鋅、銅、碘、硒、錳等。

微量元素在體內含量雖然微乎其微,但卻能起到重要的生理作用。如果某種元素供給不足,就會發生該種元素缺乏症;如果某種微量元素攝入過多,也可發生中毒。

除了醫院以外,目前很多母嬰店和私人醫院也有檢測微量元素的機器,比如夾住寶寶的手指或者手腕就可以檢查出寶寶身體的微量元素、身體狀況等,最後根據檢測結果,像家長推薦相關的營養補充劑。

其實,早在2013年,前國家衛生計生委下發通知,規範醫療機構兒童微量元素臨床檢測。通知中指出:根據兒童的臨床症狀,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微量元素檢測,但要規範取血技術操作和保存流程,使用的儀器設備應當取得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批准。非診斷治療需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不得針對兒童開展微量元素檢測。不宜將微量元素檢測作為體檢等普查項目,尤其是對6個月以下嬰兒。

也就是說,國家明確規定了進行微量元素檢測的條件,首先應當是在配合醫生診斷治療需要的前提下,開展有針對性的檢測,其次最好不要納入體檢項目。

中日醫院兒科副主任王琨蒂醫生接受採訪時表示,通常在診療過程中,兒童有明確的臨床症狀表現時才會考慮查微量元素。“年齡越小越容易出現異常,尤其是一歲以內的,很多檢查結果都不在正常範圍,不能單靠一項檢測結果來判斷孩子是否缺某種微量元素。鈣、鋅、銅等元素在日常的動物性食物中含量都很高,缺乏的例子並不多見。一般情況下,我不會讓孩子去常規查這個,但還是有些家長就要求查。因為有些症狀與微量元素之間有沒有因果關係都不清楚,所以建議家長不要盲目給孩子補鈣、補鋅。”

況且,早在2012年央視就曾報道過,母嬰店檢測微量元素存在“貓膩”,實則目的是為了推銷保健品。

新生兒科主任、兒保科主任王淮燕曾提醒,有些藥店、母嬰店有免費檢測微量元素的項目:用一種帶小夾子的儀器,把夾子夾在手上後,電腦上很快就顯示出鈣、鐵、鋅、硒等各種微量元素的檢測數值。這種檢測方法,其實並不靠譜,還是建議到正規醫院檢測。建議家長把對孩子的餵養重點放在均衡營養上。如果孩子的體格生長在正常範圍內,進食正常,營養攝入正常,沒有頻繁的呼吸道、腸道感染,就沒有必要檢測微量元素,均衡飲食即可。

02

嬰兒水誤區

嬰兒水,顧名思義,是一種“特製”給0~3歲嬰幼兒喝的水。嬰兒水產品既有國產的,也有進口的,在母嬰店、超市及購物網站大多都有銷售,產品主要以無菌、低礦化、均衡的微量元素等優點,吸引消費者購買。

嬰兒水的面世,無疑正中年輕父母們的下懷。礦泉水礦物質太多,不易寶寶消化;純淨水缺乏礦物質,不適宜寶寶攝入營養等等,而嬰兒水專為寶寶打造,看似是最適合寶寶的食用水。

據瞭解,目前在我國的飲水標準中,尚未有“嬰幼兒專用水”的相關標準。兒科專家表示,從醫學角度講,孩子的飲水與成人並沒有不同。飲用水的要求是衛生,自來水經過煮這道環節就已經起到了殺菌作用。水燒開後,裡面的重金屬會沉積變成水垢,不會被嬰幼兒喝下。

也就是說,正常燒開的自來水,便可給寶寶飲用或沖泡奶粉。

針對有些嬰兒水打出的“無菌”牌,相關專家表示,嬰幼兒飲食如果過於潔淨,成長環境過於乾淨,孩子得不到一定的細菌鍛鍊,就有可能往過敏體質發展,過度的潔淨未必是對孩子好的。一些病菌允許存在,無菌概念並不是健康概念。

03

益生菌誤區

隨著科學界對益生菌的關注提升,研究發現嬰兒和兒童服用益生菌後的臨床裨益諸多。比如益生菌可治療和預防過敏、調整腸道微生物群等。可以說,益生菌對嬰幼兒是有益的。

不過,並非每種益生菌都可以給嬰幼兒食用。根據國家衛計委發佈的《可用於嬰幼兒食品的菌種名單》中提到,目前可以用於嬰幼兒食品的益生菌僅有7個菌種9個菌株,分別是:嗜酸乳桿菌(NCFM)、動物雙歧桿菌(BB-12)、羅伊氏乳桿菌(DSM17938)、乳雙歧桿菌(HN019、Bi-07)、鼠李糖乳桿菌(LGG、HN001)、發酵乳桿菌(CECT57)、短雙歧桿菌(M-16V)。

據新京報報道,市面上有部分在售的嬰幼兒益生菌產品,存在“超標”菌種現象。比如童年時光益生菌牛初乳粉產品添加的3個菌種(菌株),就有2個菌種(菌株)不是我國允許的。

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高級會員、科學松鼠會成員雲無心認為,目前國內外均沒有建立益生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監管標準,益生菌商品中是否含有宣稱的菌、菌的活性在產銷鏈中能否保證都無法判斷。

據瞭解,經由跨境電商進口的保健食品暫不要求註冊或備案,因此童年時光等上述產品可暫時不受我國法律法規監管。

現如今,益生菌產品主要是圍繞嬰幼兒展開,少部分會添加在奶粉裡,以此消費者在選購時需留神菌種(菌株)是否適合寶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